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方式,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和联合体,进而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村级农业产业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驻村调研者视角,以界牌村农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界牌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培育特色品牌、农民培育、挖掘农业发展自然资源等措施,推进界牌村农业产业发展和振兴。  相似文献   

3.
阐述肇庆市柑桔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规划,指出其柑桔优势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肇庆市柑桔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能源农业是新兴产业,是为生产绿色能源而兴起的源头产业。目前,受我国小农经济的影响,能源农业呈现出小而多的零散局面,能源农业产业链及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均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构建能源农业产业体系对于能源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能源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并以物流服务产业为纽带产业,将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相连接,构建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最后从政府、市场、农民及农业规模化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突破陕西经济发展质量阻滞因素的主要抓手。基于对陕西三大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以数字农业重构产业组织形态,提升农业产业体系质量;以特色种养牵引传统农业结构调整,融合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以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链,聚合产业功能;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倒逼产业政策调整,助推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等路径,以期为提高省域经济发展质量,助推陕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镇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镇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镇江的生态农业有助于促进镇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为此将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镇江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首先从生态农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模式落后;生态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经济与生态效益不明显;生态农业资源开发不彻底,市场推广能力弱三个方面阐述了镇江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从创建多渠道农业产业主体,促进生态农业不断结合;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提高生态农业价值链;促进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创建新型生态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产业融合视角下镇江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发展落后于其他产业,是"三农"问题的主要根源。农业产业化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行途径,而实践中的情况如何?通过SCP范式对农业产业进行绩效评价,发现自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政策以来,农业产业化绩效并不理想。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汨罗市大力实施"一县一特"战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延伸发展"汨罗粽子""长乐甜酒"两大地理标志产品,把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新业态。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突破陕西经济发展质量阻滞因素的主要抓手。基于对陕西三大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以数字农业重构产业组织形态,提升农业产业体系质量;以特色种养牵引传统农业结构调整,融合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以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链,聚合产业功能;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倒逼产业政策调整,助推农产业体系发展等路径,以期为提高省域经济发展质量,助推陕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花卉产业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花卉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在发展中为农民致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结合花卉产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分析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开发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创建良好的平台。随着国家对民也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花卉苗木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也是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彩云镇把花卉产业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重点,以"农业强镇、旅游兴镇"为目标,着力打造以花卉生产为核心,兼顾发展蔬菜、水果、中草药和养殖业,集"种植、加工、商贸、旅游、创意、文化"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目前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强,规模化发展慢,辐射带动力不够,大棚标准化水平还需进一步规范、提高。加大力度培育、引进和扶持花卉产业龙头企业,增强新型农民和农村经纪人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打造花卉产业发展生力军,继续做好花卉产业园区规划,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持续提升彩云镇花卉产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济源市丘陵山区耕地总面积超过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0%,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丘陵地区因其地形和生态环境区别于平原地区,为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济源通过多种举措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业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兴农旅结合产业发展良好、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还存在农业质量效益不突出、基础设施装备条件依然薄弱、缺乏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引领支撑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本文作者从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优势主导农产品;突出绿色优质和功能性,挖掘特色农业产业新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强化“农业+”多业态融合,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丘陵山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人才是根本,关键靠科技,重点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出路在于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选取浙江省温州市部分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样本农户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基础且人均纯收入较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是新型职业农业产业发展及家庭纯收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对政府项目资金扶持的政策需求最为强烈。据此得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从正确认识职业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收入增加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探索农业职业化资格准入制度及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戴孝悌 《北京农业》2013,(32):26-31
从产业空间链的视角来看,美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强大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依靠农业产业集聚的运动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另一方面,农业产业不断融合,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高度重视农业与多产业间的融合和联动,不断推出新型农业产业业态。从产业空间链的视角审视,  相似文献   

15.
<正>祥云县抓住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东桑西移"的发展机遇,重点培植和扶持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为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径。祥云县也因养蚕数量、蚕茧产量、农民销售蚕茧收入居全省第二位、全州第一位,被列为全省10个蚕桑核心基地县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科学的农业产业体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理论依据对吉林省多个地区进行产业融合,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以及相关政策提出建议,以期有助于我省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业兴则人民富,农业强则县域兴”。“十四五”时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农业的战略目标。农业高质量发展,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国际认可度。绿色食品产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绿色食品产业关乎国民“舌尖上的健康”,是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弯道超车”的民生产业,也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融合的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融合了农业与旅游业,深刻体现了产业融合的概念,加快了旅游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北京乡村旅游存在用地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提出,应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旅游活动、提高产业附加值等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北京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发挥望谟县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精品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火龙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我县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20.
王文磊  李茜 《农学学报》2022,12(5):70-76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益提升。本研究基于农林文旅康产业间的组合,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分化、融合和整合形成的组织形态,构筑组织形态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业、林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5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发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资源和地形特点的发展基础,在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构建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