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楠  夏立江  华珞 《土壤》1996,28(2):76-79
环境中和水生动植物体内的某些微生物有制造有机胂的功能,经调查已肯定内陆与海洋都分布着各种形态的有机胂,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有机胂曾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业。虽然在医药上现已限制使用,但在农业上作为除草剂,杀虫剂,脱叶剂等仍在使用,目前已可以肯定某些形态的有机胂化合物对人体和动植物都会产生毒害。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饲料中洛克沙胂、阿散酸和硝苯砷酸的方法.样品用1%甲酸水-乙腈(25:75,V:V)溶液提取两次,上清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后,用10%甲醇水溶液定容,供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洛克沙胂和阿散酸在5~200 pg/kg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在3个添加浓度上的平均回收率...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土壤重金属潜在风险预警管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环境质量风险预警研究是区域土壤重金属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在镇域尺度上建立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通量模型和重金属年累积率模型,计算2006年北京市各乡镇Cr、Ni、Zn、Hg、Cu、As、Cd、Pb八种重金属的通量和累积量。以2006年作为基期年,采用指示克里格法预测北京市未来30 a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和环境质量风险。研究表明,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未来30a北京市Pb、Cr和Ni土壤环境污染风险较小,含量均处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下;Cu、As和Zn最高达到中警级别,Hg和Cd的污染风险变异较大,各预警级别均有出现,但概率大小不等,其中Cd的环境风险最为严重,高风险区部分位于北京市东部,呈带状分布;Hg的环境高风险区域随城市的扩张而蔓延。采用地统计学与区域物质流通量模型结合的方法,可为区域土壤重金属的宏观预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滇池沉积物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云增  杨浩  金峰  吕俊杰  张振克  秦明周 《土壤》2007,39(5):737-741
对滇池126个采样点沉积物0~5 cm、5~10 cm和10-20 cm中Cu、Zn、Pb、Cr、Cd、Hg和As等7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各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均高于相应的参比值,表明滇池沉积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金属污染.各金属含量的水平分布很不均衡,Zn、Pb、Cd、Hg和As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减小而增大,Cu和Cr含量则随沉积物深度减小而减小,表明滇池沉积物中Cu和Cr污染整体上出现了减缓的趋势,而Zn、Pb、Cd、Hg和As污染在不断加剧.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滇池沉积物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存在轻微的Cu、Zn、Pb、Cr和As污染生态风险,以及中等的Hg和Cd污染生态风险;全湖沉积物金属污染的平均生态风险指数RI值为205.03,属中等生态风险,但有快速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化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标准,使其更适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方法  参考瑞典学者H?kanson的方法,以城口县115件表层土壤中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和锌(Zn)等6种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基于重金属毒性系数,并结合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PN),以期验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标准优化的适用性。  结果  ① 优化了土壤中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分级体系:RI < 60,60 ≤ RI < 120,120 ≤ RI < 240,240 ≤ RI < 480,RI ≥ 480分别代表轻微、中等、强、很强、极强潜在生态风险。 ② 案例区6种重金属含量均值(算术均值,下同)分别为中国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的5.0、0.39、0.52、0.44、0.23和0.76倍。③ 内梅罗污染评价显示,Cd处于重度污染[Pi(Cd) = 5.25],其余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PN显示土壤重金属整体处于重度污染(PN = 3.94)。④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RI介于22.9 ~ 1582,均值196。优化前,案例区土壤6种重金属处于中等生态风险(优化前分级,150 ≤ RI < 300),而优化后处于强潜在生态风险。  结论  案例验证研究表明,优化后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分级体系适合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能客观反映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有机产品境外认证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境外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取自福建沿海农田185件表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提出的方法研究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稻田土壤中的Hg、Cd、As、Cr、Ni、Cu、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1mgkg-1、0.20mgkg-1、6.62mgkg-1、35.65mgkg-1、12.7mgkg-1、128.39mgkg-1、109.65mgkg-1和63.56mgkg-1。相对于区域土壤背景值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较突出的元素是Hg和Cd。有46%样品中的Hg含量高于土壤质量的Ⅱ标准值,有13%的样品的Cd高于土壤质量的Ⅱ标准值。Hg高含量的样品主要分布福州、漳州等城镇等附近,同时它在土壤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土壤中Hg含量的升高可能主要来自于后期污染的叠加。Cd高含量的样品的分布则较分散,并不都集中在工业活动区,同时它在土壤中是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态的形式存在,说明其高含量可能更多是受到成土母质的地球化学背景影响。农田土壤中的Hg和Cd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该区主要是栽种水稻,而水稻对Cd具有强吸收的特性,土壤酸化还会促进Cd的吸收。本区土壤呈酸性,所以Cd污染可能导致大米的食品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有机酸对红壤磷素潜在环境风险的影响,一是有机酸对红壤固磷能力的影响,二是有机酸对红壤固定磷向液相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有机酸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以柠檬酸为代表的二羧酸可以显著减少红壤对磷的固定量,大大提高了土壤向水体释放磷的能力,增大了土磷的潜在环境风险;而以草酸为代表的三羧酸则可以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的固磷能力,且可使已经存在于液相中的磷再次被吸附,进而减缓或消除土磷了的潜在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矿区复垦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潜在的污染特征,采用Ha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壤中Cd,Cr,Cu,Pb,Hg,As等6种污染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露天煤矿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的生态危害性。结果表明: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时间和复垦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复垦土壤的综合污染程度范围为8.29~16.90,平均值为10.72,处于中等的污染程度。重金属潜在风险指数在131.43~331.03之间,平均191.68,生态风险达到了中等程度,特别是复垦13年的南排1?420退化平台,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331.03,达到了较高程度。0~40 cm土层的潜在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属于中度的潜在生态风险。Hg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其对潜在的生态风险指数所贡献的比例达到了72.5%~84.62%。其余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较低。因此,在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壤中,Hg是最主要的潜在污染因子,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Hg的污染。应用该体系对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所得的结论同其它研究结果互为补充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以前的穿得暖到现在的穿得时尚,从以前的吃得饱到现在的吃得好,人们不仅关心怎样吃得美味,更关心怎样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在人们关心的背后,可以看出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上到餐桌下到农田,每一级都要严格把关,才能保证食品安全。以每天都要摄入的蔬菜为例,人们热衷于去买那些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不仅因为它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更看重它吃得心安。过去人们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些都被食用并且会留在体内,危害人们的健康。基于此,分析了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其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磷素潜在环境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灭菌和非灭菌相结合的室内淹水培养方法,在施用有机肥后,测定土壤及水层磷含量动态变化特征,以探明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磷素潜在环境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处理土壤速效磷(Olsen-P)、水溶性磷(CaCl2-P)含量均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升高;水层总磷(TP)浓度与土壤Olsen-P(r=0.957**)、CaCl2-P(r=0.87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磷素潜在环境风险增强,在6~18 d达到高峰,磷素流失潜能最大。低量施用有机肥(0.5%、1%)时,磷素环境风险增强主要由于有机酸对磷素的活化作用;高量施用有机肥(2.5%、5%)时,主要由于有机质对磷素的活化作用,两者作用比例分别为35%~50%、50%~65%。  相似文献   

12.
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FC)是判定污泥土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取样,收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15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48份污泥样品,测定了其粪大肠菌群数,旨在了解污泥中FC的数量与潜在污染风险;并在污泥自然风干过程的第7、14、21、28天分别取样测定了FC的数量和水分含量,以观察风干过程中FC和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风干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FC的最大可能数(MPN)的范围在0~3.41×106(MPNg-1,DW),平均为3.79×105(MPNg-1,DW),检出率达89.6%。不同类型污泥中FC的数量差别较大,“河流”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污泥制品的FC数量最低,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泥和混流污水污泥中FC数量较高。污泥风干过程中FC数量和水分含量均随风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FC数量有回升现象。总之,污泥样品的FC数量差异较大,部分污泥样品的数量超过了污泥农用的病原物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防止二次污染,污泥土地利用时需考虑FC数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有机农场因其产品无污染、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等优点,在世界各国日益发展壮大。据统计,2015年全球约有有机生产商242万,有机用地(含转化期用地)9 060万公顷。阐述各大洲的有机农场发展现状,介绍有机农场的主要模式(公司有机农场、家庭有机农场、社区支持型有机农场),分析世界有机农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城乡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和城市污泥等资源的利用及研究现状,提出了制约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的若干问题,并从法律保障、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天津市宁河县蔬菜种植地的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Hg、Cd、Cu、Zn、Pb和As 6种重金属的Eir均小于40,5个研究乡镇的RI均小于150。表明该区域的潜在生态危害水平为轻度危害。虽然5个乡镇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均以Hg和Cd的污染为主,Zn和Pb的污染最小。从而也可以说明对于这种小尺度范围的重金属污染研究,若不存在显著的污染源则无需利用RI法进行详细的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农业区山东禹城的农田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r、Ni、Pb、As、Hg、Cd、Cu和Zn的含量,探讨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与不同人类活动的关系并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超过黄河下游潮土区的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当地的农田土壤Cr、Ni、Pb、As、Cu、Zn有轻度的生态风险,Hg和Cd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城市化进程、畜禽养殖和污灌是造成土壤Cd高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和污灌也是造成土壤Hg高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禹城各区域土壤受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大小依次为城郊农田〉污灌农田〉典型施肥农田〉井灌农田〉引黄灌农田,不同人类活动区域土壤Cd生态风险和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炭中多环芳烃的潜在环境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波  王聪颖  蒋新  王芳 《土壤学报》2016,53(6):1357-1370
作为土壤改良剂和环境污染修复材料,生物质炭在近年来得以广泛应用。生物质炭制备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多环芳烃(PAHs),对其潜在环境负面效应和风险尚缺乏应有的认识。本文总结了生物质炭中PAHs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包括原材料、裂解温度、裂解升温速率和保留时间等)、总量和生物有效含量及其分析方法,旨在为生物质炭在环境中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浙江东部某市周边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系统采集研究区表土样品,测定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和惰性元素(Li、Eu、Sc、Sm)含量。通过元素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合适的标准因子,按标准化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环境地球化学基线,获得基线值分别为11.13、0.38、57.48、43.86、0.30、21.55、51.91和132.7mg·kg~(-1)。在应用单因子方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基础上,以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作为标准因子,采用富集因子方法判别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金属污染点位,并对土壤重金属累积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轻微至轻度污染级别为主,其中Cd和As存在少量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3.00%和0.19%。研究区重金属富集主要受工矿企业活动影响,浓集中心集中在金属矿山和印染企业周边,具有沿水系向低地势平原区迁移趋势。研究区范围Cd和Hg具有潜在的较高生态风险。利用GIS系统,将各样点重金属土壤污染程度、富集因子(EF)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在研究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上进行空间叠加,可实现从地理空间上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界定、重金属人为成因污染判别和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空间预警。  相似文献   

19.
基于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香港地区7个亚纲的土壤剖面为例,利用欧共体参比司(BCR)制定的三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类型土壤中重金属Cd、Cu、Pb和Zn的化学形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Pb、Cd和Zn元素除残留态外,HOAc溶解态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但不同类型的土壤有所差别,而Cu元素则以残留态和可氧化态为主。在这7种类型土壤中,正常潜育土和湿润淋溶土中的重金属潜在环境风险相对较高,而在这4种重金属元素中,又以Pb元素的潜在环境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磷稻田土壤磷素累积及其潜在环境风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方法,基于太湖地区1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磷水平下[0(不施磷)、30 kg.hm 2.a 1(低磷)、60 kg.hm 2.a 1(适磷)、90 kg.hm 2.a 1(高磷)]稻麦轮作系统稻田土壤磷素累积规律及磷素流失引发的环境风险。在本试验区土壤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稻田磷素淋溶及径流的土壤耕层(0~15 cm)Olsen-P临界值分别为26.0 mg.kg 1和24.8 mg.kg 1。连续13年适磷、高磷施肥,土壤耕层Olsen-P含量分别达到26.9 mg.kg 1和33.2 mg.kg 1,均高于临界值浓度,且已导致稻田田面水与30 cm渗漏水中总磷浓度显著升高,大大提高了稻田磷素淋溶及径流的风险。低磷施肥土壤Olsen-P长期稳定在(10.1±2.0)mg.kg 1水平,并且每年的稻麦产量与高磷、适磷处理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而长期低磷施肥土壤磷的流失风险也较小。因此,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不宜以常规适磷水平长期施用,建议以低磷水平(30 kg.hm 2.a 1)长期施用或以适磷水平(60 kg.hm 2.a 1)间歇式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