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有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有机食品认证面临的产品结构失衡、品牌效益低下、关键技术匮乏、证后监管乏力和认证成本偏高等突出问题,总结了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对管控技术、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等实际诉求,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北京市有代表性的大型超市有机食品的销售及相关认证情况,深入分析了影响有机食品认证及销售的各种因素,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品认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科学测度区域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并识别阻碍因素,为实现稳定脱贫,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实践支撑。[方法]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发展机会5个维度构建脱贫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脱贫稳定性测度方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21年宁夏西吉县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存在差异。稳定脱贫分异类型可识别为单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双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和多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消费经营场所数量、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牲畜户均养殖数、电商配送点数量、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地形起伏度等是影响稳定脱贫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有待提高,存在多重返贫风险。未来应立足区域特征,加强不同约束和风险类型下返贫防控策略重构。  相似文献   

4.
<正>7月27-28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推进会暨丰宁县有机农业发展论坛在丰宁隆重举行。大会宣读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同意丰宁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的意见。国务院参事刘坚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处长王茂华、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主任王华飞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河北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和全国各地的有机农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共谋丰宁有机农业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构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监测和评估有机食品基地生态环境和风险源的方法体系。为有机食品基地的审核、复核,以及常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首先,构建有机食品基地及其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由于有机食品基地内与有机食品基地缓冲区的监管目标不同,因此,构建了有机食品基地内外差别化的分类体系,分别描述有机食品基地内的结构及功能分区,以及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与风险源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机食品基地遥感监管指标体系,并建立有机食品基地风险评估模型。最后,以吉林某有机食品基地为示范区,应用本研究的方法体系对该有机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和风险源进行了遥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该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为462.17 hm2,基地规模满足考核管理规定要求。其中,种植区面积461.16 hm2,占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的99.78%。种植区中,农膜种植区面积16.22 hm2,占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的3.51%,为进一步监管农膜回收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该有机食品基地周边1 km缓冲区内发现风险源1处,为小型工矿企业,面积为1.95 hm2,经计算,该有机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风险指数(organic food bases risk index:OFBRI)为0.26,风险源面积与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比值为0.42%,因此,风险等级为五级,风险程度较小。经应用示范,证明该研究方法是对有机食品基地进行监管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有机稻米的全程标准化生产,2015年7月4-5日,由农业部稻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联合主办、丹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5'全国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交流研讨峰会在江苏省丹阳市召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及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了峰会,并就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作用和有机稻  相似文献   

7.
有机食品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保护的全新理念。当前,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有机食品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未来食品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有机食品的兴起,其质量安全管理及认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认证是保障有机食品安全,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此,针对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及认证做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为满足当前指导有机水稻生产标准化的迫切需求,中国水稻研究所及农业部稻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与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联合,日前在杭州举办了"首期农业行业标准NY/T 2410-2013《有机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全国宣贯实施培训与研讨班"。NY/T 2410-2013是我国现今有机水稻产业国家专业性技术层面的第一个农业行业标准。在培训与研讨班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金连登等6位主要参加编制标准的科技人员,对该标准的编制发布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宣贯实施作了深入解读;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副主任夏兆刚博士,就我国有机农业  相似文献   

9.
食品追溯体系以其特殊功能正逐渐成为各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为强化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控制,本文基于相关的研究,并以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构建有机食品防伪追溯系统为例,阐述了我国有机食品防伪追溯管理的历程,并指出了我国有机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南方农业》2011,(5):63
秀山县打造重庆市高端猕猴桃基地取得重要突破。一是种植基地达到3.7万亩,其中种苗基地100亩、科技示范园100亩。二是通过土地入股模式组建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30个,带动5600余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和基地务工实现万元增收。三是全市首个1.8万吨猕猴桃冷藏库项目即将投用,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建设顺利。四是成功开发第三代高端猕猴桃,2000亩核心基地取得国家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猕猴桃产品有机食品认证,"信祥"牌红阳猕猴桃被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与省际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实现产业兴旺、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产业延伸、功能拓展、业态丰富、利益联结、城乡融合等5个维度构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省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研究发现:1)2013至2018年间,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波动上升,由0.481增至0.516,且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特征,地理梯度特征明显。2)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维度和潜力维度均表现出较大差异,且5个维度中未见绝对优势维度,不同路径均能有效推动融合。3)从各地区维度间贡献率发展来看,东、西部地带维度分散,中部地带维度收敛,差异化发展趋势已然呈现。基于研究结果,建议进一步跟踪中国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改进“三农”统计方式,实现部门数据对接和定期公开;结合该研究提出的评价体系找准比较优势,发展优势维度,培育潜力维度,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选准符合地方实际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按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构建有机农业发展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适宜性分等定级。资源适宜性总体划分为4个等级:限制性等级1,环境质量条件对有机农业没有限制;限制性等级2,环境质量条件适合传统农业利用方式,但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有一定限制;限制性等级3,资源条件在规划期间内可通过有机转化而达到生产标准;限制性等级4,规划期内资源条件不能通过有机转换达到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溧水县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大气资源均有3个等级,总体上溧水县自然资源适宜性具有4个等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机食品认证的要求,广东省连山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有机高山茶叶种植,并在产地条件、园地规划与开垦、茶园的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鲜叶采摘方面制定地方标准,指导茶叶种植企业、农户生产。基于此,以连山县为例,简要分析有机茶叶种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安全发展状况并对其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警,为实现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经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生态位视角构建了一个包含开放性、生长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4个维度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安全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2011-2020年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0-2024年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演变趋势。[结果] ①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安全水平在2011-2020年间总体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表明区域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潜力。②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在2020-2024年间将继续保持向好的趋势,但仍呈南北低、中部高的分布特征。[结论] 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整体呈现良好的演变趋势,但仍需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缩小其区域间的差距从而实现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灾害问题将更加严峻,理解自然灾害的风险特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在认识自然灾害风险的特点和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本着科学与实用,通用与开放的原则,构建一个由风险鉴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四个模块组成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该模型具有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和系统方法,能够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有效解决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中因某些基础数据不能被准确获取或量化而造成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中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引入了正态云综合评价模型。正态云模型既能直观地看出各评价指标的状态,也能客观地反映出各评价指标对整个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影响。该文采用三峡库区2000年和2012年遥感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正态云模型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2000-2012年各区县平均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均隶属于较低等风险级;其隶属度值由0.4233下降到0.4013,库区总体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空间上由东北到西南逐渐增加;库区6区县,含库腹4区县和库尾2区县,土地利用生态恶化突出,特别是重庆长寿区,值得重点关注。正态云模型实现了各评价因子向生态风险等级的不确定性映射,兼顾了评价因子量化与等级划分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该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合理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风险评估建模方法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决目前食品中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中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仅能评估当前风险而未能考虑流通领域的风险因素和危害溯源等缺陷,该文对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定量风险评估建模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方法将操作环境、人员、设备等风险因素抽象为危害转移模块,设置控制模块表征控制措施对风险因素的控制作用,设置效益模块表征实施控制措施的成本和收益;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构,结合预测微生物学,通过贝叶斯推理估计食品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危害的数量及其出现的概率。仿真分析表明,改进方法在实现食品中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的同时,在同一模型结构下能溯源危害被引入的风险因素源头,评估风险因素对食品产品安全的影响程度,管理者通过综合考虑控制效果和成本能够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改进的风险评估建模方法对现有方法进行了补充,扩展了风险评估模型的功能,也为企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预防和管理安全风险提供有力的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标杆管理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科学地测度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的效率,该文界定了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的内涵,剖析了其价值链,并从价值链增值的视角设置了包含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签订、施工准备、施工管理、权益分配与确认、竣工验收5个准则层在内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指标体系。依据标杆管理原理及项目特征设置了效率指标的基准标杆、实际最优标杆及理论拓展标杆,构建了基于Minkowski距离函数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模型。以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高产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例,对其实施阶段的效率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达到或接近基准标杆,与实际最优标杆和理论拓展标杆的距离值分别为0.1065和0.4017。针对结果分析了项目实施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可为其他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5年5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2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均小于1,其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相对较高,在10-2数量级,偏高于邻苯二甲酸正丁酯。从位于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的3号采样点(S3)采集的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偏高,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不同暴露途径健康风险的对比表明,饮水是水体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最主要途径,其对人体健康总风险的贡献远大于洗浴皮肤暴露。常规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源水中微量PAEs等有机污染物,因此地面水特别是饮用源水PAEs污染具有较大的健康风险。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黄河兰州段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基于原子光谱的分析技术作为有机食品的确证手段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目前基于原子光谱技术的多元素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其在有机产品鉴定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局限性,并建议以分析技术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有机食品鉴别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