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灌溉、施肥或排水措施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以计算机网络为通讯平台,以数据库为核心,开发集数据采集与数据管理为一体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信息系统,使墒情采集、动态监测、数据管理及共享服务融为一体。建立7个监测示范站与管理中心,实现一站式获取土壤墒情数据、连续监测和实时查看数据,实现监测点数据自动采集、储存等功能,并提供从网站、C/S客户端与手机等方式数据查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其中,在农业的发展中,各项设施也在逐步的完善。但是在当前甘肃省的农业中,干旱的区域较多,发生旱灾的机率较大,使得甘肃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因而,就需要对当前甘肃省的土壤墒情和地下水资源等进行监测与分析,进而来使得甘肃省的水资源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解决出现的干旱情况,最终促进甘肃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本文中,对当前甘肃省土壤的墒情和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监测与分析,将土壤和地下水的情况进行上报,准确的制定出对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进一步的促进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词:土壤墒情,地下水,自动检测系统,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土壤墒情测报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墒情监测的关键技术、土壤墒情测报模型技术以及物联网交互服务终端的开发运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土壤墒情测报工作显著提升了测报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部,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较大城市,人均水资源量252.9立方米。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邯郸市已连续5年发生严重干旱,且旱情之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为历史所罕见。2000年,全市受害面积已达450万亩(1亩=667平方米),有228个村、21.8万人、2.02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全市9万多眼机井有1.8万眼出水量不足,清漳河自1998年11月份发生断流。2001年9月份至今,旱情急剧发展,全市平均降水仅73.3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程度及分布规律,为该区域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六分场数字农业示范田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系统、GIS与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棉田土壤含水量与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并存储在服务器里面,分析石河子总场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变化规律、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点及变异规律。【结果】(1)根据监测数据分析,随着灌水量增加和棉花生育期推进,上层0~30 cm比下层40~6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0~20 cm土层土壤补偿水比较充分,各个监测点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内。土壤各层温度受大气温度影响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加深滞后时间相对延长;受棉株逐渐长高变大以后遮阴等造成的影响,7月以后各土层温度逐渐持平,波动不大。(2)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现出中等程度变异;(3)土壤速效钾的块金值在25%~75%(块金值为0.497)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土壤全氮、速效磷指标的块金系数小于25%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论】应用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指导棉田灌溉,较往年没有任何减产减质的情况下,棉花灌溉在全生育期内比以往灌溉次数下降了1~3次,节约水资源约20%左右。研究区域内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呈现中等程度变异特征,全氮、速效磷表现为极强空间自相关性,速效钾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的国家,在洪涝灾害严重时积水易堆积在土层和路面之上,无法完全渗透到土壤中;干旱时期,土壤中的水分快速蒸发,导致土壤中的含水量不断减少,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土壤墒情。土壤墒情不仅能反映当地的旱情信息,同时其对种植在土壤之上的农作物生长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对土壤墒情监测,有助于及时获取土壤墒情的准确信息和相关数据,从而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做好相应的给水措施,从而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甘肃省土壤墒情及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以期及时掌握土壤墒情和地下水变化情况,不断提高土壤墒情、地下水自动监测能力和旱情预测预报水平,减少旱灾损失,促进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壤墒情信息的采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数量较少,造成了土壤墒情信息的缺乏。本文主要基于甘肃省土壤墒情现状,分析了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介绍了其技术组成,并提出了该系统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满足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和远程监测方面的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节水灌溉、科学用水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迅速地掌握丰满流域土壤墒情信息,选取安仁村、隆兴村、万宝沟3个典型站点,建立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以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的设计及应用为例,阐述了该墒情监测系统的背景、设计及应用情况,并对系统监测的准确性进行测试与分析。该系统实现了丰满流域土壤墒情监测、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可以实时掌握土壤墒情状况,进一步为洪水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B/S架构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连续监测土壤墒情变化,提高农业气象灾害应急观测能力,宿迁市气象局从2009年开始进行土壤水分观测仪的建设试点工作,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提供实时浏览、图表、色斑图等多种查询方式,查询各站点各时段土壤水分变化、分布情况,更好地发挥了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应用价值,可为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阳市土肥站常年坚持墒情测报,及时发布墒情报告,为当地指挥决策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多次受到有关领导表扬。  相似文献   

12.
光山县按照《河南省测土配方施肥百万农户冬季大培训行动方案》(豫农种植[2008]41号)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抓住时机、周密安排,利用冬闲时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百万农户冬季大培训行动。  相似文献   

13.
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组件式GIS软件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土壤墒情站信息管理、土壤墒情空间分布显示、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预报及土壤墒情信息输出等功能模块,可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做出土壤墒情分布图、等值面图等,直观反映北京地区土壤墒情趋势。同时,系统还可利用增退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土壤墒情预测和预报。现该系统已有38个墒情固定站和120个墒情巡测站,并已投入使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目前墒情固定站投资过高且数量不足的问题,能够满足北京市土壤墒情预测预报要求,可为北京地区防旱、抗旱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盘石头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并分析了系统可靠性。该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该系统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在抗旱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锦州市降水量在年际、年内及地区上分布差异很大,从而造成洪旱灾害频繁发生。本文简述了我市旱情灾害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规律,分析了旱情自动监测系统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而土壤墒情信息的采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数量比较少,造成了土壤墒情信息的缺乏,因此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和远程监测上有迫切的需求,如何有效采集土壤墒情信息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本文主要基于甘肃省土壤墒情现状,分析了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提出了该系统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明华  丁毅 《农技服务》2007,24(3):119-120
土壤墒情信息采集系统是应用自动监测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蒸发量和降雨量同步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它具有传输数据量小、通信网络分布地域广以及通信条件比较恶劣等特点。笔者提出利用GSM短信息业务来实现遥测站与中心站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方案,设计了系统的结构,并指出了利用GSM短信息业务传输水文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
无线土壤墒情检测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中心,用C语言进行程序的编写和调试,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对土壤湿旱程度进行实时监测,用无线模块将检测数据传到物联网平台,实现在监控中心即可及时了解土壤的湿旱程度。  相似文献   

19.
陆能年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0):109-110
介绍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基站、中继站防止直接雷击的方法,中心站防止感应雷和反击雷的方法,以及接地装置的型式和埋设。  相似文献   

20.
1.为抗旱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农田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可以给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与信息,为农业生产的结构凋整、宏观决策、引导和组织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根据以往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降水资源不足、降水分布不均、旱灾频繁、部分地区由春早、秋旱发展为连年旱灾的情况,由此各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就可以根据不同年景的旱灾情况作出判断,调整农业生产的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