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小麦的农艺性状与品质研究方面也得到很大改进。评判小麦品质好坏与性状优良有很多方法,目前最常用方法有两种,分别是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对小麦本身所包含的成分分析判断,来得知小麦的农艺性状与品质特征。而聚类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小麦在遗传方面的特征,找到不同种群与不同种群之间的联系和遗传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特征的多元化进行分析和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特性主要采取的是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从构成的成分加以判断,以此来了解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小麦的遗传的相似性。本文从研究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特性的方法、分析小麦的农艺性状与品质特性研究结果及评价与讨论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3.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综合评价宛艾种质并筛选优异性状材料,为宛艾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及技术支撑。以30个来源于南阳市的宛艾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隶属函数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宛艾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3~1.58,变异系数为16.95%~160.71%。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部分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差。主成分分析将15个性状转换成5个综合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5.12%,第1、2、4主成分主要反映农艺性状信息,第5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品质性状信息,第3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信息。基于离差平方和法将30个宛艾种质在欧式距离14.0处聚为三类,第一类为优质型,包含8个种质;第二类为丰产型,包含8个种质;第三类种质性状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基于隶属函数法对宛艾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优异的5个种质,可为宛艾新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4.
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PS的数据处理系统对花生的主要农艺性状数据进行统计,以此来进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通过一定的分析表明,总分支数等变异系数较大,主茎高增长,则花生的侧枝长等也增长。本文通过研究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聚类分析法、分析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和评价与讨论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国外146份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资源利用效率,在山西南部大田对从国外引进的1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8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9%,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农艺性状的产量、主茎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成穗数和品质性状的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沉降值、形成时间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对产量较好的31份材料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前8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92.73%,从中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8个性状,综合反映了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31份材料按遗传距离远近划分为七大类,各类群特征表现各异,说明引进小麦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6.
新疆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新疆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30个新疆自育的春小麦品种(系)为参试品种(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各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结果]生育期、最高总茎数、收获穗数和成穗率4个农艺性状是影响新疆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在遗传距离8.37水平上将30份品种(系)分为4类。[结论]当春小麦品种(系)生育期较短,最高总茎数适中,收获穗数和成穗率较高时,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21,(12)
正1研究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特征的方法根据国家的统一标准,在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小麦不同方面的内容来对品质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主要调查小麦的锌、含钙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粉质和拉伸等不同的参数。在对小麦农业性状与品质特征方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实地测量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仪器设备,对小麦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测量与分析。在进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整个阶段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记录。在统计工作结束以后可以采用小麦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小麦中不同成分的贡献率。从而根据计算出的贡献率有效地分析小麦的主要成分。与此同时,研究的工作人员要将小麦的艺术性状与小麦独特的品质特征进行有效的分类,分类以后归入到不同的成分里。在整个研究的过程,还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小麦在不同方面的成分进行严格的分析与判断。在这一系列的操作结束以后将上述操作作为研究的基础,采用聚类分析法再次进行分析,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由于产生的反应带来的误差,帮助结果的准确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22个冬小麦品种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甘肃天水地区育成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以22份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遗传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11.5%),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75);品质性状中,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31.3%),容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87)。说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8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2.636%,用类平均法(UPGMA)将22个品种聚为5类,其中第Ⅰ类群可作为提高品质的材料供育种选择,第Ⅴ类群可作为增产材料供育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研究利用6个不同地域来源39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单点两年连续种植试验,分析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与变异情况及纤维品质性状相关性,并基于纤维品质与农艺性状,开展390份陆地棉种质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筛选纤维品质与农艺性状最佳的陆地棉种质.研究发现纤维品质性状中短纤维指数变异系数最高为23.11%,成熟...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13个食用木槿栽培类型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主成分分析原理,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7.419%的前4个主成分,4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食用木槿的花朵形态特征、生长势、产量、开花特性等综合指标。同时,分析了16个农艺性状相关矩阵R,研究了不同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食用木槿栽培类型可以聚类为3个大类,细分为9个小类;为食用木槿种质的收集、分类、保存和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元分析法测定了25个烟草品种7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遗传距离,并据之进行了聚类分析。在5.5聚类水平下,25个品种划归为6类,各类间性状差异明显,类内相似,这种分类在育种中可用作亲本选配,结果表明遗传距离是度量烟草品种遗传差异的一个有效参数,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客观评价甜高粱新品种(系),提高其性状改良进程。对2014—2015年全国高粱品种区试能源青贮组15个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发现,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变异系数最大,高达127.4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5.442%,已反映所列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通过各品种(系)的主成分得分对参试品种(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将15个品种(系)分为四大类,同时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分析,聚类正确率达100%;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对各类品种(系)的综合评价与性状改良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189份引进棉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新疆棉花育种及创新种质资源提供资源基础。 【方法】 选取引进的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的6个农艺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鉴定、筛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在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4.669%~11.877%,平均为8.712 %;5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69%~9.311%,平均为6.136%。各性状间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同步改良棉花关键性状指标有难度;主成分分析将11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740%,各主成分反映生育期、株高等生物学特征与单铃重、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等经济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各性状协同配合有利于各性状的同步提高。将189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在遗传距离为10.0时所有材料被划分为 7个类群,各类群性状特征差异明显。【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第Ⅲ类群、第Ⅵ类群和第Ⅶ类群中马克隆值的均值分别为4.17、4.03和4.08,均达到A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元分析法测定了25个烟草品种7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遗传距离,并据之进行了聚类分析。在5.5聚类水平下,25个品种划归为6类,各类间性状差异明显,类内相似,这种分类在育种中可用作亲本选配,结果表明遗传距离是度量烟草品种遗传差异的一个有效参数,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近15年来29个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和范围相当大,某些品种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温暖粳稻区与温凉粳稻区品种相比,前者表现为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强,穗子较小,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选出的影响云南粳稻主栽品种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9.2%,其中第一主成分即穗总粒数是最重要的成分,其贡献率达35.3%。29个云南粳稻主栽品种聚为4类,其中第一类包括19个品种,表明大多数品种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育种中,应适当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分蘖力,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的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从67个品种(系)中选出10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和16个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亲本材料。以五个标准化主成分的欧氏距离(D~2),度量品种(系)间数量性状的遗传差异,并用可变类平均法(β=-1/4)作系统聚类分析,将这些亲本分为七类。结果表明:亲缘关系和地理来源的亲疏远近并不决定遗传距离的大小。本试验分析提供的品种(系)评价以及聚类结果,对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选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23个天选系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天选系冬小麦品种的多样性,发掘小麦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3个天选系冬小麦品种的7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天选系小麦品种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为29.16%;面团形成时间的变异系数为27.62%,抗延伸阻力的变异系数为18.93%。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小麦7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0.868 3%。以稳定时间、抗延伸阻力贡献率最高,为34.806 1%。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23个供试品种在遗传距离23.35水平上聚为5类。  相似文献   

18.
四川小麦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四川50年来推广面积60.7hm^2以上的4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探讨。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确实存在直实遗传差异,用8个主成分中代表92.2%变异的5个主成分计算了品种间遗传距离(GD),变异范围0.62-46.86,平均遗传距离14。根据遗传距离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类,性状差异大的品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分析认为四川小麦品种间数量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源库评价指标,划分试验材料的源库类型,探究源库关系对小麦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小麦源库代谢研究和遗传育种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190份小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源代谢、库代谢相关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小麦的源库代谢能力进行评价,根据综合得分对优异小麦材料进行筛选。以源活性综合得分、源大小(叶面积)、库活性综合得分、库数目(穗粒数)为指标进行层次聚类,根据聚类结果总结小麦材料的源库类型,分析不同区域小麦源库特征差异,比较不同源库类群间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6个与小麦源活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指标(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光合潜力和叶绿素含量),将5个与库活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转化为2个独立指标(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2.80%和92.90%,筛选出源活性、源大小(叶面积)、库活性、库数目(穗粒数)排名前十的小麦品种。根据源库关系,将供试的190份小麦材料划分为三大类八小类:源足库乏型(源中库弱型、源强库中型)、源乏库足型(源中库强型、源弱库中型)和源库平衡型(受限于库活性的源弱库弱型、受限...  相似文献   

20.
花生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掘利用其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08份花生种质资源的13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分析,最终选择8个差异水平显著的性状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花生的8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高达87.09%,其中第一主成分以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荚果长度和荚果宽度影响为主,第二主成分以百果重和百仁重影响为主,第三主成分以单株生产力和单株结果数的影响为主,第四主成分以荚果长度和荚果宽度的影响为主;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08份花生种质材料在阈值为52.51时聚为4大类群。该研究将花生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并将108个花生品种分为4个类群,为花生优良品种选育和多功能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