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府谷县沙漠成因的基础上,将沙区划分为开发利用区、综合治理区、封禁保护区,对沙化土地实行分区施策、分步实施、分类保护。在开发利用区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在综合治理区以造林为主进行防治,逐步增加林草覆盖度;对暂时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地,作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天保工程实施20年来,全省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56万hm2。四川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正推进荒漠化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开展第6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并扩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范围。全省土地荒漠化治理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纪末先后启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近年来,全省又先后把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纳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在全国率先统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启动生态脆弱区综合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近年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寒区土地沙化面积急剧扩张,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该地区的研究文献和监测统计资料,对其土地沙化现状及趋势加以概述,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寒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是在自然因素作用的背景下,由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自然因素为该区域的土地沙化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人类活动是其诱导触发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是影响土地流转进程的重要因素,研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仅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选取湖北省汉川市、云梦县、广水市、安陆市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8—9月获得的765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二元Logistic模型对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53.5%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12.0%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41.5%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丘陵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30.1%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愿意转出土地的农户占13.0%,愿意转入土地的农户占17.1%。在土地转出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其中耕地质量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总块数、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撂荒,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性别、是否有撂荒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在土地转入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户主年龄、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入、是否有转出,其中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年龄、是否有转入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骏  杨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458-4462
农户土地流转动机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该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综述发现,产权残缺性、土地功能、农户资源禀赋和预期、土地分配制度以及流转交易费用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动机的关键问题,在对相关结论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土地功能、农户预期和土地分配制度对农户土地流转动机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宁夏盐池土地沙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宁夏盐池县土地沙化变化,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选取1989、1999和2003年8月的TM遥感影像3景,通过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阈值划分沙化等级,得到沙化土地等级图.通过对3时段不同类型的土地沙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土地沙化变化趋势明显,尤其是流动沙地和非沙化土地,2003年较1989年变化分别为-64.64﹪和303﹪.同时,这种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盐池土地沙化在此时段内出现了逆转;这主要归功于荒漠化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禁牧封育等)以及降水增加等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原有固定沙地和非沙化土地发生退化,因此,今后的治理工作应该加大对固定沙地和非沙化土地地区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宁波和丽水282户农户的家庭调查问卷为基础,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农户自身状况、土地流转环境、土地流转预期收益3个方面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性别、年龄、就业现状、家庭年收入、土地流转的预期合理租金,及土地流转方式等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数字     
<正>1500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综合治理等7项工程,将成为甘肃省推进生态扶贫的主要抓手。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将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力争到2020年退出25度以上坡耕地、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有偿退出属于宅基地流转,在当前土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宅基地的退出为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提供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对试点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调研,结合行为决策理论简要分析宅基地退出意愿选择和影响因素,得出就业、住房保障等保障因素对宅基地退出决策起重要影响,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推动宅基地退出,应注重保障农户权益与其后续发展,在基本满足农户宅基地退出预期的前提下推动农户自愿退出。  相似文献   

10.
沙化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振兴吉林地区的工业有重要影响,分析双辽市治理沙化土地取得的成效,指出开展治沙过程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从农户的角度出发,以西部地区的代表性省份甘肃省为例,依据在甘肃省对农户进行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林业生态工程的农户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更好的引导农户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研究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对农户土地投入的影响为主要目标,选择河北省沧州市与湖南省张家界市为调研地点,作为自然资源禀赋较丰富与自然资源禀赋较匮乏的代表,通过李克特量表与logit模型分析调研数据,以分析该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村庄的影响,比较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投入变化意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该政策影响下,自然资源禀赋较优越的地区相对于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更倾向于进行长期投入,并且农户投入情况受到该村庄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农户受教育水平与种植规模等因素影响土地投入意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对农户土地流转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对现今农户土地流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劳动力转移对该地区土地流出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风沙过渡区和退耕还林(草)重点实施区为例,利用PRA(农村参与式评估)、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景泰县新墩湾村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及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相关政策制定、实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之标 《福建农业》2005,(12):10-10
土地荒漠化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已在27个省(区、市)的598个(旗、市)全面展开,防沙治沙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霞浦县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迂回曲折,长达404公里,岛屿194个,冠于沿海各县,海域宽广,总面积28897平方公里,为陆地面积19.4倍,风沙为害严重。在综合治理沙化土地的同时,还需保护、改良和合理开发利用沙化土地,以获取最佳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一、沙化土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霞浦县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春镇和盐田乡。长春镇为临海乡镇,其沙化土地的主要成因为海积沙滩。盐田乡…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南疆地区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年龄、民族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土地规模、借贷风险认知、政府相关政策的了解度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提出加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政策的宣传力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种植、实行灵活性借贷、建立长效风险分担机制等建议,以期推动南疆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1工程建设成效1.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沙化土地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1999年度甘肃省沙化土地监测是以1994~1996年沙漠化土地普查为本底,用两期卫星TM影像(1994,1998)对比分析,进行了沙化土地动态监测。采用处理和分析信息结合的遥感综合监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技术体系,结合地面监测及典型解剖调查,得出甘肃省沙化土地数据和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省重点县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总体呈扩展趋势,同时沙化土地逆转变化也比较明显。表现在固定沙地、戈壁、风蚀残丘、潜在沙化土地增加,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闯田、非生物工程治沙地减少。各县市沙化土地类型发展与逆转并存。  相似文献   

19.
陈闫平  曹雁 《吉林农业》2010,(12):62-63
榆林地区土地沙化仍然未得到彻底的治理。目前沙化土地面积累计达2.44万km2,占榆林风沙源区土地面积的56%。针对土地沙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危害,分析了土地沙化的扩展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最后通过总结建国以来治理风沙的方式和所取成效,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防沙治沙必须从导致沙漠化的源头抓起综合治理,在充分考虑沙区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加强领导体制,深化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和执法力度,加快产业化建设等。坚持保护优先,以防为主,遏制土地沙化,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于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36-7538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上,自然演变的过程漫长且复杂,是灾害多发的地带,是极易土地沙化的区域,对各种自然和人为扰动极为敏感。在阐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形成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回顾了人类古代历史文化期的气候的变化与沙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冷暖干湿气候差异性的交替运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波动变化和易灾、易沙化的趋势;气候的变化还通过早期人类活动的集聚格局,间接地影响了历史时期土地沙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