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晚播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宁冬1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宁冬11号营养生长时间缩短,生殖生长时间基本稳定。随播种密度增加,分蘖成穗率降低;10月20日、25日播种的分蘖成穗率显著高于10月15日、30日播种的。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和密度的降低,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降低,收获穗数下降,产量显著降低,而品质变优;群体密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品质性状。因而,晚播"宁冬11号"应适当提高播种密度,以获得高产和优良品质。建议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在10月20日之前播种,每667m2播种量以35~40万粒为宜,10月25日播种,每667m2播种量以45万粒为宜。  相似文献   

2.
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陇春3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的增大,基本苗株高增高,导致成穗数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下降,3月30日以后播种的产量下降显著。不同播期产量变化幅度又因播种密度不同而异,陇春33号产量以播期3月20日、密度675万粒/hm~2处理最高,为8 769.6 kg/hm~2;其次是播期3月20日、密度750万粒/hm~2处理,为8 706.8 kg/hm~2;播期3月10日、密度675万粒/hm~2处理排第3,为8 505.2 kg/hm~2;播期3月20日、密度825万粒/hm~2处理排第4,为8 323.9 kg/hm~2;播期3月10日、密度750万粒/hm~2处理排第5,为8 118.1 kg/hm~2。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陇春33号达到高产优质的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上中旬、播种密度为675万~750万粒/hm~2。  相似文献   

3.
裘敏  魏亦勤  张双喜  李红霞  刘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4-11784,11797
[目的]探究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大面积推广,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设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粒/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面条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下,宁春35号各阶段发育进程和株高的遗传性相对稳定;除450万粒/hm2处理外,其他处理结实小穗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450万粒/hm2处理的千粒重最高36.8g,产量也最高,为5965.5kg/hm2,密度为600万粒/hm2的产量次之,其余处理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结论]中等肥力水平下,宁春35号较为理想的密度是450万~600万粒/hm2,有利于提高群体和个体质量,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栽植密度、播期对广两优5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两优5号栽植密度为22.5万穴/hm2、播期在4月25日产量最高。广两优5号随栽植密度增大,茎蘖数峰值提高、有效穗数增多、每穗实粒数减少;随播期推迟,该组合分蘖峰值滞后,无效分蘖增多、穗实粒数减少。4月25日后播种、栽植密度22.5万穴/hm2时,广两优5号产量最高可达753.3 kg/667 m2;5月5日及以后播种,广两优5号产量显著降低。广两优5号在湖北省种植适宜播期为4月中下旬,栽植密度应保持22.5万穴/hm2。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施钙量、不同播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上提供施用钙肥与合理播种密度的理论依据。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A(施钙量)因素为主处理,设有4个水平,即:A1为0石灰/hm2、A2为300kg石灰/hm2、A3为600kg石灰/hm2、A4为900kg石灰/hm2;B(播种密度)因素为副处理,设有4个水平,即:B124万粒/hm2、B228.5万粒/hm2、B331.5万粒/hm2、B436万粒/hm2;3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施用300石灰/hm2、播种密度28.5万粒/hm2,可获得较高产量,达到3202.83 kg/hm2和最高的净收入,达到11531.16元/hm2。  相似文献   

6.
播种密度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播种密度对辣椒产量的影响,对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辣椒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辣椒发芽率呈增加趋势;当播种密度大于1100粒/m2时,辣椒发芽率趋于平稳,但产量下降;当密度小于1 100粒/m2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少,辣椒发芽率降低,产量也呈下降趋势.说明,播种密度为1100粒/m2时,辣椒的生长发育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72-574
为研究密度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雁糜11号为材料,选取6个不同的播种密度(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及主穗长等逐渐减小,而主穗质量、主穗粒质量、总穗质量、总粒质量及产量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种密度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3 566.85 kg/hm~2,此密度为雁糜11号的最适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8.
1985~1987年,采用小区试验和选择不同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典型丘块,调查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长势长相和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万株/亩、产量为75~100kg/亩,单株有效角聚数为350~400个,每果粒数为17~19粒,千粒重为3~3.5g,元月上旬,总叶为13~15片,最大叶长为25~30cm,宽为10~13cm,影响产量最大的栽培因素为播期、苗龄、密度和硼肥,在湘中南9月下旬播种,苗龄30~35d;密度为1~1.2万/亩、硼肥为0.25kg/亩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因素对马铃薯原原种感病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大面积扩繁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栽培因素对一级原种的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危害程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品种熟性>播种密度>种薯粒级,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发病最重,7.5万粒/hm2和9万粒/hm2病情重于8.25万粒/hm2,不同种薯粒级对晚疫病发生危害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影响产量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品种熟性>种薯粒级>播种密度,晚熟品种(会-2)产量最高,种薯粒级为21~30 g/粒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不同施肥量、密度、播期对鲜食大豆浙鲜豆5号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倒伏性的影响研究,为重庆鲜食大豆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浙鲜豆5号为材料。其中施肥量设3个水平(0、225、450 kg/hm~2);播种密度设3个水平(25万、30万、35万株/hm~2);播期设3个水平(4月1、11、21日);分别测定各处理下产量、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鲜重等指标。[结果]不同施肥量对株高、单株粒重有显著影响,主茎节数与有效分枝及鲜百粒重影响不显著;不同播种密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有显著影响,株高、单株粒重、鲜百粒重影响不显著;不同播期对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粒数均有显著影响,对鲜百粒重影响不显著。不同施肥量与播种密度对品种倒伏性的影响类似,即随着肥料用量与密度的增大,倒伏越重,且苗期到成熟期逐步增加;不同播期对植株的倒伏性无显著影响。[结论]适当增施肥料与增加播种密度有利于鲜荚产量增加,前者是靠增加单株粒重来增产,后者是靠增加单位面积群体数量来增产,而播期推迟,鲜荚产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单双粒播种方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密植可使花生植株性状和各产量要素协调发展,产量得到提高。单粒播种平均单株生产力要远远高于双粒播种的平均单株生产力,呈现极显著差异;但就两种播种方式而言,其产量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在单粒播种1.8万穴/亩和双粒播种1.5万穴/亩的密度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株/hm~2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可达到9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兰州市进行了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1号播期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日期的推迟,陇春31号的籽粒产量逐渐降低,其适宜的播期为3月8日左右;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陇春31号的籽粒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播种密度为645万粒/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株/hm2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可达到9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玉门市潮化灌淤土上试验观察了种植密度对啤酒大麦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啤酒大麦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675万粒/hm2最高,其次是750万粒/hm2。综合分析,在基施N 180 kg/hm2、P2O5 180 kg/hm2的条件下,播种密度控制在600万~705万粒/hm2范围内较好。  相似文献   

17.
地膜小麦不同品种和密度与产量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5个小麦品种、3种密度的覆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产量有显著差异,品种与密度之间的互作效应差异显著,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播种495万~600万粒/hm^2的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产量有降低趋势;大穗多粒、半矮秆类型的品种播种540万粒/hm^2时增产效果最好,同时矮秆密穗类型的品种播种600万粒/hm^2地膜种植也不失为理想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试条件下皖稻68的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皖稻68生育期天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递减,但推迟到6月14日播种仍可正常成熟;移栽密度对生育期无明显影响。不同播期同期栽插的,随播期推迟产量下降,但因秧龄长短的原因,穗数随播期推迟而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递减;增加移栽密度有利于增加穗数而增产。本试验条件下皖稻68作为沿淮麦茬稻栽培,育秧移栽的以5月5日和15日播种,移栽密度为30.0万/hm2和40.0万/hm2产量最高,机插秧以5月25日左右播种为宜,直播稻以6月4日至14日为播种适期。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提高土地复合产值,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通过连续2 a开展新植蔗和宿根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新植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4.5万粒/hm2,宿根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3.9万粒/hm2。其中,新植蔗田马铃薯产量达35 275 kg/hm2,甘蔗产量增19.9%,糖锤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99.7%,新增纯收入126.3%;宿根蔗田马铃薯产量达24 115 kg/hm2,甘蔗产量增19.2%,糖锤度提高1.3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89.9%,新增纯收入110.5%。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不同N肥用量及不同NPK比例与亚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云南省冬季亚麻原茎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播种密度、施肥量、NPK比例;多数产区播种密度应达到3 300万粒/hm2,少数出苗率和成苗率较高的产区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多数产区尿素施用量应控制在225 kg/hm2左右;多数产区N、P、K的施肥比例应采用211或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