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化学肥料的长期过量使用、极高的复种指数以及连作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土壤持续生产力障碍、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当前,生物肥料已成为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产品,如何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近期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生物肥料产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就此展开热议。功能独到前景广阔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主任李俊这样分析生物肥料的市场前景——"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已离不开生物肥料"。"功能性生物肥料具有营养、促生、抗病、杀虫、解毒等功  相似文献   

2.
张琴 《中国农资》2014,(46):19-19
<正>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近日,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特别是一些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较低等问题充耕地质量等级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耕地产出。改良土壤,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已迫在眉睫。""用生物肥料改良我国受污染耕地,这将是我们今后科技发展的重点,并以持续的科技创新为推动力为推动力,打造一个全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近日,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肥料产业也逐步的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一直很真实生物肥料的发展和应用,目前,生物肥料已经成为了我国《"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生物产品之一。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提升土壤的肥力,又可以有效的抑制各种病害。本文就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其对土壤生物肥力的维持做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化肥使用超量以及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逐步的开始推进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表明,微生物肥料是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另外,通过微生物肥料的应用,还能够有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生态安全危机的影响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年来,由于我国耕地面积锐减、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土壤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受重创等,导致我国耕地资源生态与环境安全问题愈益严峻。文章浅析了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危机对国家粮食安全、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构成的威胁及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提出了强化耕地生态安全意识、厘清耕地资源"家底"、完善政策法规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调粮食安全方略等措施,力保中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农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提高耕地质量 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阶段耕地质量是制约我国土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耕地质量的制约,作物大田产量仅是育种产量水平的35.96%~46.20%。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应用土壤结构剂、生物肥料和深松整地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从最初的根瘤菌剂,到后来的细菌肥料,再到今天的生物肥料,名称的演变显示出我国生物肥料发展历程。目前,我国约有500家企业年产数百万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物肥料在经历了无序混乱、有序管理2个阶段后,如今已进入关键创新阶段。那么,生物肥料如何创新?今后发展方向如何?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生物肥料产业发展论坛"上,当谈到功能性生物肥料的发展对策时,国家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中心研究员周波教授对记者展开了详尽的讲解。深度思考:问题与对策并存周波称,我国目前微生物肥料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呈现多元化趋势。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微生物肥料行业基础研究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产业逐渐向工业化方向发展,导致耕地量大面积被占用,加之土地利用率低、污染等问题,使我国的耕地质量不断走下坡路,进而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量和安全。因此,大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是目前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对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有效性的必要性和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耕地质量一直是多年来两会上的焦点话题。今年的政府报告中也提到,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不断恶化,耕地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耕地质量一直是多年来两会上的焦点话题。今年的政府报告中也提到,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不断恶化,耕地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11.
百科集锦     
"耕地质量"与"沃土工程"项目启动占我国耕地总量2/3的中低产田有望实现高产耕地,在我国不仅面积不断减少,而且中低产田面积占总量的2/3,耕地质量问题到了亟待解决的关头。在6月3日闭幕的全国土壤肥料科研协作学术交流会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耕地质量健康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宣布正式启动,将用5年时间解决一整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使单位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肥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使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受到严重的威胁。温家宝总理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当前耕地保护实践中,多数以"数量"保护为纲,"质量"保护则多见于理论层面;同时耕  相似文献   

13.
<正>综合各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我国耕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总体上呈上升之势,并且耕地的管理质量与经济质量明显上升。但是,我国耕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却趋于恶化,尤其是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有关土壤污染问题的报道不断在各类媒体上出现,2013年的湖南"镉米"事件更是带给人们很大恐慌。对我国耕地土壤污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耕地土壤污染呈加剧之势,需强化土壤污染防控工作据199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当时全国遭受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667万公顷;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技术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数量的大小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开展县域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己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总结耕地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对吴桥县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为开展县域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本报讯由全国新型肥料协作组主办、首都生物肥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联合主办的"2012生物肥料产业发展论坛"将于11月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据悉,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居世界首位,当前农业追求单位面积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化肥利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了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绿  相似文献   

16.
<正>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耕地质量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固土"方能安邦。但我国农业生产一直维持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不断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土壤安全、耕地质量已经引起政府高度关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17.
在近日召开的’99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呼吁应按照产业化要求,努力开发、大面积推广新型生物肥料,从多方面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会专家指出,推广农业生物肥料,具有多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势。首先,是有助于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专家指出,我国农产品供给已从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开发、施用生物肥料,可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加快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文章介绍了施用有机肥改良砂姜黑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物肥料的发展和推广使用实践,结合中国目前实施的无公害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生产中肥料使用的实际状况,分析了生物肥料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物肥料今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耕地占补平衡自1997年提出以来,逐步从"数量平衡"发展到现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对于稳定我国的耕地面积成效突出,但在补充耕地质量、生态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强劲,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难度越来越大。该研究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回顾和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耕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项目市场机制建设及耕地占补生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