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东北地区是国内第一大玉米种植生产区,其种植面积占据了我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3。其产量占据了全国总玉米产量的45%,其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生产,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供给以及安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气候变暖对人类、农业、生态以及水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已经成为世界上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有着极其明显以及广泛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增加其农业生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我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未来东北地区气温与降水的不匹配将很可能会对玉米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播种时期的变化可调节玉米生育结构,使之更有效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发挥产量潜力。尤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调整播期对于充分利用气象资源,协同“环境—作物”正向互作具有重要作用。文中首先分析了全球和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现状与未来趋势,指出了播期对于东北春玉米产量的作用,阐述了播期设置与东北地区气候因子的匹配研究现状及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其次,从东北春玉米生育进程、产量、养分利用和籽粒品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播期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播期研究面临的问题,即模型模拟结果有一定偏差和研究方法有局限等,提出了应在多年多点区域尺度、多种管理措施的交互作用下,探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途径,通过大田试验与模型模拟结合,精准量化并预估各种极端气象因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东北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气候变化对豫东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以河南省商丘市为研究区域,根据1991~2010年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和玉米产量资料,利用数学统计与Thomthwaite memoriae模型,结合未来气候预测结果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玉米产量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气温、降水量与极端温度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过多及低温对玉米生产不利.河南省商丘市“暖温型”气候有利于玉米生产力的提高,“冷干型”气候对玉米生产最为不利.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产量较高的省份,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生产的玉米除了满足全国人民对玉米产品的需求外,还以商品的形式供销海内外。然而,因为玉米是C4植物,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其较高的含糖量极易引发病虫害,对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浅析玉米常见病虫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种植技术更新较快。在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当地农民生产收入及农业经济都有重要影响。东北地区有其特殊的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同时地广人稀利于种植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玉米质量和产量。因此,需积极研究玉米种植技术,提高其病虫害防治能力,为农民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及技术要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种植期间,气候变化对其健康生长和产量维持(或提升)均具有重要影响,温度、水分、光照条件和气象灾害是其中主要因素。同时,科学栽培技术同样影响玉米产量,种子的精细化处理、土壤的选择与改造、田间科学管理等措施均可使玉米产量出现积极变化。因此,加强对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要点的分析有助于完善玉米种植水平,从而提升其总产出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暖的粮食生产适应及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本研究以1978—2008年东北地区小麦、玉米、稻谷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稻谷单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驱动下,东北地区农业种植正在发生适应性变化,种植面积的扩大是人类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表现。研究发现,这种农业适应是公众自我实行而非政府有计划推行的。借助这个经验,笔者认为针对东北地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现象,提出了以公众参与气候变化为核心,作为公众的组成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村居民应该更有计划地参与行列里面来,其中包括改造农业设施、推广新型品种,以更有效地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气候变迁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了近50年来东北地区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气温的变化,总结了温度、干旱、日照时间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认为东北地区经历了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日照时数减少等气候变化,玉米生产面临着产量下降、生育期延长、品质下降、病虫害和杂草增多等影响。提出玉米生产上应积极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如提前安排播种期、增加化肥和微量元素的投入、选用耐高温抗旱品种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作物,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十分重要,尤其是辽宁地区,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种植玉米的优势十分明显,不论是从气候还是日照等因素都非常适合玉米的栽培。但从当前的种植情况来看,玉米的产量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较大,常见的有玉米螟、玉米粘虫、玉米丝黑穗病等,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本文就来分析一下常见的病害及如何防治。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明显变暖,并且北方增温更甚于 南方,而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玉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 产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而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夏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黄淮海地区气温在50 年(1958 年-2007 年)来处于上升趋势,这也加重了该地 区夏玉米遭受高温热害的程度。本文以夏玉米温度三区间理论中的两个指标GDDbase,opt、 GDDbase+为基础,以黄淮海地区河南省郑州市为例,对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给东北地区农业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期延长、适种区域扩大,为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以及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但由于光照及水资源的限制以及CO2浓度的增加而引发的温室效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农作物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盐碱化速度加快,尤其是近几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明显。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分布不均匀,使东北地区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脆弱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胡亚南  刘颖杰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105-3114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春玉米适种区域及其生育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气候模式RegCM4输出的未来RCP4.5新气候情景逐日资料,采用经验频率法预测80%保证率下2011—2050年中国东北地区早、中、晚熟型春玉米种植区域时空变化,同时结合作物模型DSSAT4.5对黑龙江省晚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变化特征及该省因气候变化而新增的晚熟品种可能种植区内晚熟玉米的适种性进行模拟评估。【结果】RCP4.5情景下,2011—2050年东北三省≥10℃的积温呈增加趋势,早、中、晚熟型玉米品种种植界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北扩或东移,可能种植范围扩大。黑龙江省2011—2050年间晚熟玉米新增可能种植区域内适宜种植晚熟品种;气候变化对原有种植区内晚熟品种生殖生长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营养生长期的影响,全生育期天数平均缩短2—11 d;产量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不考虑CO2肥效作用和考虑CO2肥效作用两种方案下的产量变化范围均介于±20%以内,但考虑CO2肥效作用时的产量较高。【结论】因气候条件变化而新增的春玉米种植区域的适种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评估。未来40a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变化主要源于生殖生长期缩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带来的肥效作用可抵消一部分因温度升高产生的对玉米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区域,根据沙坡头地区1990-2019年玉米农业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分析沙坡头地区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沙坡头地区玉米平均气温和蒸发量均有显著增减,而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玉米同期总产量呈现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每年增产105.6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以每10年36.87 kg·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的线性倾斜;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水分和日照;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重大影响,“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其中降水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比温度更大。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合理调整作物的区域分布以适应气候变化,以期获得玉米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各气候要素对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形下本县的玉米气候生产力。[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水县1998-2014年逐月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气候资料和玉米单产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等方法对文水县这一小区域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下的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近17年来文水县玉米生育期内的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降水量和蒸发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同期的玉米单产和气候产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气温过高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而降水量的增多却有利于玉米的生产;影响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因素有三个,可以归结为:温度、水分和极端气候;未来"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均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水稻产量及面积数据的整理,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气候变化现象,探究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气候升温明显,热量资源增加且范围向东北方向扩大;但降水量成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霜冻害、洪涝、冰雹等农业灾害减少,而旱灾明显增加。这些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总体来说有利,具体表现为:由于热量增加且范围向东北方向扩大,喜温的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加大,同时,水稻成熟速度加快,适宜其生长的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产量一定程度增加。但这些是要基于水因素为非限制性因素条件下的。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靠先进水利设施与技术,选育抗旱、抗病等新型水稻品种,是实现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气候转暖、涝灾频频发生等自然气候变化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根据气候变化和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合理栽培,减少气象灾害,使玉米优质高产,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高温现象,这对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存在很多影响,所以需要在播种、管理等环节采取恰当的措施。基于此,本文将具体分析东北地区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提出提高东北地区高温气候玉米产量的对策,旨在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提高玉米的实际产量。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玉米产量贡献份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EZ模型计算得到的1980—2009年逐年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气候变化影响因素,结合搜集到的1980—2009年黑龙江玉米生产的经济社会要素,本研究构建了主成分分析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主成分影响占到10%略多,"经济社会"主成分贡献率最大,达到50%以上;"传统投入"主成分贡献率约17%;相比较"经济社会"和"传统投入"主成分而言,"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贡献份额最低。"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1980—2009年的主成分得分呈现不规则波动,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表明气候的实际作用不明显。同时,该主成分得分与黑龙江玉米产量变化没有相关性;与黑龙江玉米产量呈线性相关的是"经济社会"主成分。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东北水稻是我国粳稻的主产区,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从气候变化对东北水稻物候期、生育期、种植界限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东北的土壤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了玉米大量种植的基础。目前,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已经占据当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我国玉米产量非常大的地区。在东北地区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要量高质好,就必须防治病虫害的侵害,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大幅降低玉米的总产量,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文章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保障该地区玉米质量,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