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踪粮食消费需求变化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单元,将粮食消费量划分为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粮和损耗5个组成部分,分析了2001—2018年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以及全国城乡、四大经济区域和各省级行政区的口粮与饲料粮消费总量及结构变化。最后,从人均口粮与饲料粮消费、人口和城镇化率、工业用粮等与粮食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因素出发,展望了未来全国四大区域及重点省份的粮食需求趋势。  相似文献   

2.
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河北省2000~2018年主要粮食生产、消费数据,分析河北省粮食消费结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1)河北省粮食消费总量、人均消费量长期波动上升.(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河北省粮食结构变化较大,口粮消费量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成为粮食消费结构中的第二大消费种类;饲料消费成为第一大消费种类.(3)随着河北省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粮将在未来成为河北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促进粮食生产稳增长,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畜牧养殖业发展体系,畜牧养殖业增量化发展;合理发展食品加工业,发掘粮食经济附加值.  相似文献   

3.
江苏粮食消费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粮食安全更在于粮食消费安全。本研究结合江苏2000—2016年粮食生产、消费实际,分析其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江苏粮食安全贡献度变化探讨其维护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江苏粮食消费量稳中有升,其年均增长率仅比同期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低0.04%;相对于逐渐下降的口粮消费量,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逐步成为江苏粮食消费的新增长点;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建设及"价格倒挂"等使快速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成为了江苏粮食安全保障的威胁;从总量上看,经历先减、后增、再减变化的粮食安全贡献度表明,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的江苏难以持续性发挥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从品种结构上看,江苏玉米供小于需,有助于国内玉米去库存,稻谷、小麦生产虽可辅助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但有高库存隐忧,仍会有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据此,为粮食供给提供多方向性选择、鼓励农民种粮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等成为江苏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河北省粮食安全现状以及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应用2008年河北省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数据,计算了河北省粮食产量及消费量,并根据粗饲料产量,计算了河北省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结果表明:2008年河北省基本粮食需求占当年该省粮食总产量的45%,生猪和家禽饲养耗粮占粮食总产量的57%,粮食生产已不能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加上工业用粮增加、人口增长、城镇化率上升和耕地面积减少,河北省粮食安全压力与日俱增。通过对河北省粗饲料供给量的统计和载畜量的计算,发现作物秸秆和饲草等粗饲料资源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在粮食产量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粗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生产,每年可节约粮食近765万t,占河北省2008年粮食产量的26.32%,对缓解河北省粮食生产压力、优化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总量增长平稳,口粮消费稳中有减,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增长;对稻谷和小麦的需求稳中略降,对玉米、大豆和杂粮的需求呈现规模和比重双增的态势。未来城乡居民人均口粮需求不断减少,饲料粮将会继续成为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体,工业用粮的需求仍将迅速扩张。预测表明,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3092万t和56500万t。  相似文献   

6.
基于粮食安全的需求,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功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等,从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种子用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粮食损耗、出口需求等6项指标预测耕地保有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平顶山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消费的现状和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经历了不得温饱、基本温饱、总体小康以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4个阶段.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粮食在不同用途、品种结构和城乡消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消费的趋势进行了研究.中长期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渐趋多元化;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口粮、种子用粮稳中趋减,饲料粮、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稻谷、小麦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玉米、大豆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最后从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农业科技推广、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农业补贴制度实施、生物能源开发及海外农业资源利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粮食需求研究——基于营养均衡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36-39
针对现有中国粮食安全的研究中,缺乏对具体省份的粮食消费的研究,且视角角度较为单一,未对国家城镇化和营养膳食需求的影响进行全面考虑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对其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分析粮食消费结构和品种结构变化,并基于营养均衡视角进一步分析居民实际消费和膳食均衡消费之间的差异,找出导致差异的原因,为正确引导河北省居民合理消费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对于解决供需紧平衡的困境,保障河北省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0.
《饲料博览》2004,(10):50-50
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会成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体。在今后5-10年内,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将会继续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姜长云分析,饲料用粮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将会继续增长。特别是城市消费的示范效应、当前城乡居民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的悬殊差别、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60%等事实,都决定了农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二是我国扩大畜产品的出口仍有较大潜力。当前,从价格上看,我国畜…  相似文献   

11.
许钰莎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1,11(9):97-104
四川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粮食主产省,测评粮食自给率、辨析粮食安全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和维护地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粮食消费5个用途出发,测评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实际消费量及自给率状况。结果显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人口及消费结构调整是主要因素;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其中比较收益不足是重要影响因素;产消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工业用粮及饲料用粮短缺是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适度调整品种结构,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粮食需求与粮食安全态势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粮食安全的4个阶梯标准及城乡居民的口粮需求,预测了浙江省2010年粮食需求量及粮食自给率,基于城乡居民口粮需求自给的粮地底线及耕地保有量,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区域性矛盾问题不容忽视,优化粮食安全区域布局有利于增强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文章从粮食用途角度,估算2013—2018年31省市的粮食需求量,将粮食产需划分为6个不同等级,分析我国粮食产需平衡的时空演变规律,测算了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显示:1)2013—2018年,我国粮食高产区增产而低产区减产,粮食生产重心向高产区集中,粮食生产的省域差距持续增加。2)口粮和饲料用粮是粮食总需求结构中重要的两个部分;间接用粮和粮食总需求量变动呈现“北减南增”、“东减西增”的空间变动。3)山东、四川和辽宁虽为粮食主产区,但也表现为高缺粮。有充足的粮食可输出的省份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新疆和甘肃。2013—2018年,多数省市内的粮食产需不平衡现象得到了改善,省级层面粮食安全水平提高。4)我国粮食产需呈现空间正相关,具有集聚状态,且口粮需产差的空间集聚性更强、更稳定。高余粮区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偏北区域,而高缺粮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得出平衡好口粮需求和间接粮食需求之间、粮食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的关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曾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24-9125,9145
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变、城镇居民人口数量的增加、生物质能源新兴工业发展等3个方面分析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促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改变居民膳食结构;工业化导致农村城镇化,引起城镇居民人口数量;工业发展引起的生物质能源的粮食需求,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消费需求,威胁粮食安全。为此,提出了保障工业化进程中粮食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强化观念,充分认识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粮食转化率;加强节粮建设,倡导适度消费;多渠道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我国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从1986年的207kg降到2010年的148kg,降幅为28.5%,但间接消费的粮食却大幅增长,如饲料用粮.这说明,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据科学估算,中长期内我国城乡居民的口粮需求约为2亿t“食物当量”,而家畜饲料需求则为5亿吨“食物当量”.为保障13亿人口大国的食物安全,中国工程院任继周、李文华、张子仪等九位院士近日联名倡议我国 “耕地农业”应向“粮草兼顾”转型.  相似文献   

16.
流向统计法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高标准农田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预测2020—2030年高标准农田需求量,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相关数据,利用流向统计法从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3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并建立了预测模型,对2020、2025和2030年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基于各省级行政区可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农业用水量、单位面积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高量和复种指数,预测了2020、2025和203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建高标准农田面积。结果表明:1)近年来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产量呈增长趋势;1997—2018年粮食、谷物和口粮的自给率分别在86.24%~118.15%、88.67%~121.67%、84.25%~123.98%,2006年以来中国守住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但距《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要求仍存在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建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2)根据建立的模型预测2020、2025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分别为72 318、72 673和72 724万t,谷物需求量分别为67 898、68 251和68 301万t,口粮需求量分别为32 811、33 863和34 914万t;统计检验及验证表明预测结果可信;3)2018年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已能满足我国90%的粮食自给率需求;95%自给率粮食安全条件下2020、2025和2030年分别需求6 844、7 125和7 165万hm2(10.27、10.69和10.75亿亩)的高标准农田。预测值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到2022年建成10亿亩(6 667万hm2)高标准农田的指标接近,该研究结果支撑了规划指标的科学性,亦可为未来10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及进度控制提供参考,研究为宏观预测粮食及耕地需求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唐华俊  李哲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1):2315-2327
【目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均资源极其稀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人均粮食需求量是计算国家粮食需求量、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时的基础性指标。论文首次从居民营养健康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的组成部分,测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为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数据支持,也为相应消费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膳食平衡分析法计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的需求量;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种子用粮、工业用粮、损耗等人均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情景分析法讨论其不同影响程度。【结果】基于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不超过400 kg•a-1;其中,低方案为252.64  kg•a-1,中方案为322.07 kg•a-1,高方案为386.60 kg•a-1。近年来,中国实际人均粮食消费量在406.09-378.88 kg•a-1波动,实际值大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结论】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 322.07 kg•a-1,基本满足中国人均粮食安全的需求量。如果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386.60 kg•a-1,就能够基本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居民由于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模式,造成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与人均粮食消费量存在差异。为此,国家应该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加强居民对平衡膳食结构等食物消费认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以及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食物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8.
众多专家在中外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上建议,我国畜牧业用饲应以草代粮。  我国传统的“人畜共粮”模式,使粮食和饲料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专家一致认为,畜牧业用饲大量占用粮食的局面,是当前我国仍不能对口粮供应持乐观态度的重要原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直接消费的口粮以年均1—2公斤的速度减少,并且这个趋势还将继续。减少下来的口粮数,原本足可以供应今后新增人口的口粮,但是,由于饲料用粮消耗了30%左右的粮食总产量,使得政府仍为“粮食安全”问题担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黄青何还指出,谷物是…  相似文献   

19.
武拉平  田甜 《农业展望》2013,9(4):66-70
受资源、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粮食生产面临较强的约束性和不确定性;受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提高等影响,粮食需求呈现较强的刚性,中国粮食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可选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研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选择的模式有直接进口、对外投资种粮进口、援助其他粮食净进口国发展粮食生产以及建立国际"粮食协定",同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要实现从粮食安全到口粮安全、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多样化两个转变;因此,在保证口粮基本自给的同时,应适当扩大饲料粮进口,小麦和大米自给率分别维持在95%,玉米自给率可适当放宽到90%。  相似文献   

20.
近年中国口粮进口对口粮安全的影响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在全球粮食丰收、国际市场价格优势明显等因素作用下,中国口粮(稻谷和小麦)进口大幅增加。总体上,中国口粮产需平衡,进口量占口粮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都比较低,口粮进口对中国口粮安全影响不大。长期看,中国口粮消费刚性增长,口粮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全球可利用资源有限,中国口粮安全仍存隐忧。要通过提高口粮生产能力、创新经营体系、完善支持政策和保障机制等措施,切实保障中国口粮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