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恢复草地植被对于土地沙化严重、气候干旱、土地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而言非常重要,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豆科牧草品种紫花苜蓿当年播种,当年就可以能够全部郁蔽地面,因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黄土高原的土壤退化与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草地合理利用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草地植被退化严重,畜牧业发展低而不稳等现状,开展了草地合理利用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地类型,不同处理的生物量形成,植物群落结构,建群种变化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割草区和限制放牧区处理有利于草地的永续利用和维持生态平衡,而完全保护区由于长期封育,不利草地的繁殖更新和再生,虽能维持一定的产量水平,但增长幅度不大,另外,不同处理对草地群落演替的影响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3.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海群  周禾 《草地学报》1999,7(1):54-61
对人工草地退化过程的植被组成、作用和群落综合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番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过牧后逐渐向天然植被演替,但目前仍处于演替的先锋阶段。2.在演替过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密度明显下降,而入侵杂草则呈上升趋势。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3.杂草入侵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放牧强度,在极度退化阶段的杂草入侵种类  相似文献   

4.
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及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洪来  鲁为华  陈超 《草地学报》2011,19(5):865-871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现代工农业文明的冲击,草地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对草地退化的系统理解是进行草地恢复与重建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综述了草地退化的内涵、驱动力、退化过程与特点,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等一系列问题,绘制了描述草地退化程度的概念模型;建议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相应的气候顶级系统或受干扰程度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草地经营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适度放牧草地作为参照系统。归纳了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诊断的生物途径、生境途径和功能服务途径;分析了草地退化程度诊断的方法与可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对草地退化程度诊断及草地恢复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草地退化演替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简要论述了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从放牧、种间竞争和生化他感作用三方面讨论了草地退化演替的机制以及演替过程的格局变化,提出了草地演替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退化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密度,盖度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探讨了退化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恢复演替模式。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随着退化演替而增大,生态优势度则减小;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这与其相互之间对生存空间,养分的竞争及生态生物学特性和家畜物采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退化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密度、盖度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探讨了退化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恢复演替模式。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随着退化演替而增大,生态优势度则减小;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这与其相互之间对生存空间、养分的竞争及生态生物学特性和家畜的采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草地退化演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论述了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从放牧、种间竞争和生化他感作用三方面讨论了草地退化演替的机制以及演替过程的格局变化,提出了草地演替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退化草地群落演替趋向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群落的退化演替以植物个体、种群与群落层次上植物的动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变等现象为表征。主要从植物个体形态特征、草地退化模式、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等方面对退化的响应,探讨了草地退化演替的特征和趋势,建议今后对草地的退化演替机理、放牧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界面生态学及草地的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草地群落的退化演替以植物个体、种群与群落层次上植物的动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变等现象为表征.主要从植物个体形态特征、草地退化模式、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等方面对退化的响应,探讨了草地退化演替的特征和趋势,建议今后对草地的退化演替机理、放牧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界面生态学及草地的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V”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弃耕地植被演替及其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燕  燕霞  顾梦鹤 《草业学报》2018,27(11):26-35
弃耕地演替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的互动效应对于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的弃耕地(弃耕时间分别为1、6、12、22年),连续2年调查各弃耕地的物种丰富度、群落地上生物量,测定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析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以及植被土壤之间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弃耕地演替过程中,弃耕早期(1~6年)为茵陈蒿+白莲蒿的杂草群落,演替中期(6~12年)为赖草群落,演替中后期(12~22年)为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群落。随着弃耕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地上生物量持续增加。2)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在0~10 cm土层中最高,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弃耕时间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产生极显著的影响,弃耕时间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效应。3)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弃耕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弃耕时间对群落生物量产生正效应,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群落生物量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生境下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区,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再造秀美山川工程的重点区域,其中山地坡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探讨其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封育5年的退耕农田为目标,探讨山地坡度对黄土高原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保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地坡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阳坡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P<0.01);而对阴坡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2)山地坡度对阴坡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影响显著(P<0.05);而对阳坡群落的丰富度影响较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坡度对阳坡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分析表明,山地坡度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植物群落演替初期的自然恢复具有显著影响:在坡度<30°的条件下,植被群落自然恢复效果较好;而对>30°的退耕山地,则需要人工辅助措施的促进,是开展退耕封育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草地植被调控土壤水蚀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和有限的水资源要求该区的林草植被建设以草地植被为主,草地植被在控制土壤水蚀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本研究根据草地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分析得出,草地植被地上部分能够削弱雨滴击溅动力,减小坡面径流冲刷能力;根系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强土壤抗侵蚀性能。从草地植被地上部分对土壤水蚀动力的影响,以及根系增强土壤抗侵蚀性能两个主要方面归纳总结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更好地利用植被防治土壤侵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沙打旺草地群落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试验于1981~1988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固原县河川北山人工沙打旺草地进行。结果表明:沙打旺从兴到衰,出现一较快的演替系列,其重要值有显著的变化。生长3~6年沙打旺繁茂,但天然牧草受到抑制,由于沙打旺发达的根系,可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衰败沙打旺草地水分渗透速率比天然草地和农地快,但上层土壤含水量恢复较好,这样其它野生植物在衰败地上生长较好。沙打旺的根有固氮能力,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土壤,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及其与林草布局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大面积的土壤水分深土钻测定(5~10 m土深)和相应的植被生长调查,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及其与该区林草布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和微域分异特征;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决定着该区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的空间布局,表现为区域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及各地带内坡面植被景观的规律性分布;人工林草措施的实施,包括宜林宜草选择、造林技术和选种等环节,必须遵循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规律来区别进行,才能获得植被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指导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栽培草地建植及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择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两个草种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黄金村开展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1?0(H1)、7?3(H2)、5?5(H3)、3?7(H4)和0?1(H5)的混播比例下草地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建植生长第2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46.0%、34.0%和12.0%,但均低于H5处理;第3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36.5%、40.0%和23.5%,比H5处理提高34.9%、38.4%和22.1%,混播效应明显.2)随着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比例的降低,紫花苜蓿相对于红豆草的种间竞争力减小.3)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3?7混播比例下,2种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均最高,且紫花苜蓿高于红豆草;与单播相比,混播后相对饲喂价值提高,提高了4.4%~49.73%,7?3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3?7混播比例下,红豆草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综合来看,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7?3和5?5混播比例下,于生长第2年和第3年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可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指导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栽培草地建植及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择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两个草种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黄金村开展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1 ꞉ 0 (H1)、7...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借鉴前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水分与林草植被建设的相互效应出发,提出了以土壤水分平衡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3项措施:1)不同地带天然植被类型的林草植被建设;2)不同植被地带的水分生态条件和立地条件的林草植被建设;3)注重林草植被布局,加强草地建设。认为要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最大限度发挥林草植被的生态效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必须要仿拟天然植被结构和遵循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并探讨了今后进行林草植被建设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