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与基因库的营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年起在省林科院建立了2.23hm^2(公顷)山茶属物种基因库,共搜集种质资源149号,其中山茶属物种(包括变种)61号,山茶花品种40号,优良主栽品种及地方品种37号,优良单株11号,并探索了山茶属物种资源的搜集与保存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与其他山茶属植物的杂交育种亲和性,培育出利用价值高的杂交金花茶新品种,开展金花茶与宛田红花油茶(C.polyodonta)、越南抱茎山茶(C.amplexicaulis)、广宁红花油茶(C.semiserrata)、普通油茶(C.oleifera)无性系岑软3、博白大果油茶(C.gigantocarpa)、黑牡丹茶花(Heimudan)等山茶属植物杂交育种试验,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共设计18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有10个杂交组合可以结实,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金花茶66号×宛田红花油茶1号(组合L5)结实率最高(63.64%),金花茶1号×宛田红花油茶2号(组合L6)结实指数最高(15.21)。杂交果的果形、单果鲜重、果高、果径、果皮厚、单果籽粒数、单果籽鲜重与母本无显著差异,与父本有显著差异。试验表明普通金花茶与宛田红花油茶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与越南抱茎山茶亲和性不高,与广宁红花油茶、岑软3、黑牡丹具有一定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3.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供试的山茶属植物24个种,分类属于山茶亚属(Subgen camellia)的 18个种,占供试总样的75%;茶亚属(Subgen Thea)的 1个种,占 4.17%;后生山茶亚属(SubgenMetacamellia)的2个种,占8.33%。其它3个种,占12.5%。  相似文献   

4.
应用扫描电镜对10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花粉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10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花粉外部形态相近,为长球形,具3(拟)孔沟,花粉外壁纹饰分为皱波状、穴网状、脑纹状3种,存在差异。花粉的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不同无性系各具特征,可作为区别、鉴定品种的形态学指标之一;(2)本试验观测的油茶优良无性系花粉的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与山茶属红山茶组某些种的花粉较相似,表明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山茶属短柱茶组植物花粉形态相差较远;(3)油茶优良无性系存在花粉败育,不同无性系之间败育花粉数量存在差异。败育花粉粒形状干瘪,外形异常。  相似文献   

5.
为给山茶的抗寒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利用2-DE差异显示和质谱分析法,研究了山茶在低温条件下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后有6个蛋白消失,分别是247、205、309、305、163、304号蛋白,有3个新出现的蛋白,分别是180、264、261号蛋白;经质谱鉴定,在低温处理后新出现的蛋白是264号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蛋白、261号推定的RING型锌指蛋白和180号的假想蛋白,消失的蛋白是205和247号2个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前体、163和309号2个假想蛋白、304号未知蛋白和305号未命名蛋白产物。这些蛋白都可能是与山茶抗寒性相关的蛋白网络中的一部分,它们在山茶抗寒性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山茶花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木本名优花卉,中国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地和分布中心。为了更好地创制和发掘利用我国丰富的山茶种质资源,选育出耐寒且兼具油用和观赏功能的新品种,以油茶近缘种高海拔种质资源为母本开展杂交育种研究,从中选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园艺新品种,开拓抗寒育种的新途径,创制培育油用和观赏兼备的种质新材料。【方法】在山茶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上,采用嫁接繁殖和收集油茶近缘种自然杂交种子培育实生苗等方法,从引种收集的野生浙江红山茶C. chekiangoleosa和滇山茶C. reticulata等原种的实生后代中去发现变异,通过观测研究从中选择培育有价值的优良种质。【结果】从浙江红山茶和滇山茶原种子代的培育观测中发现变异并筛选,选育出‘湘水粉彩’C. chekiangoleosa ‘Xiangshui Fencai’(20160075)和‘素颜’C. reticulata ‘Suyan’(20160076)2个变异性突出、观赏性优良的山茶新品种。‘湘水粉彩’花型玫瑰重瓣型,瓣约60枚,花粉红色;‘素颜’花型半重瓣型,瓣14~18枚,花白色。2个新品种的花型、花色与母本差异明显,型色秀美,变异突出,且具有生长旺盛、易于繁殖、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少量结实,在冬季户外自然条件下经受住了-10~-8℃冰冻20 d的考验,遗传有亲本的抗寒性,是从高海拔油用兼观赏山茶种质中选育出来的具一定抗寒能力的2个园艺观赏新品种及育种材料,于2016年8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是国内首批利用浙江红山茶、滇山茶原种选育出来的2种开花类型新品种并获得国家新品种授权。【结论】从单瓣型原种后代中选育出了2个多瓣型的新品种,在浙江红山茶原种做亲本,尤其是做母本时,其子代出现多瓣花型的机率非常低,同样,在滇山茶原种子代中出现白色多瓣型品种的机率也很少。‘湘水粉彩’和‘素颜’这2个新品种可以在湖南以及相似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浙江和山东的8个山茶种群共2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引物扩增得到210条清晰条带,其中1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7.62%。经POPGENE1.32软件分析,山茶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56 9,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77 9,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基因分化系数Gst=0.182 9,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6 7,P<0.05),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重要影响。UPGMA聚类表明:浙江5个山茶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山东青岛的植物园种群和五四广场种群可能移植自长门岩岛。我国野生山茶资源受人为破坏严重,建议在加强现有岛屿自然种群就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山茶种质资源库,促进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8.
耐冬山茶的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茶(Camellia japonica)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我国是世界山茶的起源中心与分布中心。在山东青岛近海岛屿和崂山等地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山茶分布(当地称之为耐冬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天然分  相似文献   

9.
不同郁闭度下山茶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研究光照强度对山茶(Camellia japonica)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定林下种植的山茶的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对不同郁闭度下山茶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茶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均在郁闭度0.5下达到最大值,在全光照下为最小值。山茶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在郁闭度0.5下均最大,全光照下的Pmax最小;光补偿点(LCP)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全光照下最大。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不同郁闭度下山茶叶片的Pn增大,Gs增大,Ci下降,Tr上升,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郁闭度0.5更适合山茶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利用ISSR标记方法鉴定5个桉树优良无性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标记方法对5个桉树优良无性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5个桉树无性系的6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75个标记,其中63个为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率为84.0%。除广林巨尾桉9号(GLGU9)和尾巨桉32-29(DH32-29)带型基本一致,不能进行有效区分外,其他桉树优良无性系间的ISSR图谱差异均较大,易于区分,可用于桉树无性系的鉴定。利用具有多态性的ISSR标记,对5个桉树优良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遗传距离最远的是湘邓1号(XD1)和广林柳窿桉9号(GLSE9),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667。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榆树杂交育种和优良类型选择工作主要集中20世纪70-80年代,共计选出14个优良系号:鲁榆(杂)一号、鲁榆(杂)二号、鲁榆(选)一号、巴白×孟177-1、巴白×清钻76-1、巴白×清钻76-5、兰白×巴红皮76-3、兰白×清钻76-3、孟3×清钻77-1、巴白×孟377-1、孟1×黄77-2、孟县白榆1号、孟县白榆2号、孟县白榆3号;划分出6个种源  相似文献   

12.
《福建林业科技》2015,(4):153-158
对10种云南山茶品种(包括原变种红花油茶)生物学特性和观赏性进行观测,根据各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选择出利于市场推广和应用的云南山茶品种。结果表明,凤山茶综合性状最优,抗性强,生长强劲,开花效果好。童子面、菊瓣宜作为家庭盆栽品种推广。麻叶银红、厚叶蝶翅冠形优美,是云南山茶中冠形最优美的品种,适合作为庭院栽培的云南山茶品种。红霞迎春抗性上略显不足,适合作为园林孤植的云南山茶品种。大理茶、狮子头、早桃红3个品种为云南山茶传统品种,是最具潜力培育大株型云南山茶的品种。在-3.6℃的极端天气下,10个品种均没有受冻,表现出较强的抗冻性。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白蜡2 a生试验林中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8个优良无性系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利用电导法(EL)及电阻抗图谱法(EIS)结合Logistic方程,拟合出8个白蜡优良无性系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8个白蜡无性系的相对电导率均成上升趋势,由相对电导率拟合出的8个白蜡无性系的半致死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衡蜡2号、衡蜡9号、衡蜡7号、衡蜡11号、衡蜡3号、衡蜡6号、衡蜡4号、衡蜡1号;由3个电阻抗参数拟合出的8个白蜡无性系的半致死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衡蜡2号、衡蜡9号、衡蜡7号、衡蜡11号、衡蜡3号、衡蜡6号、衡蜡4号、衡蜡1号。与电导法(EL)得到的顺序相同,弛豫时间分布系数(ψ)与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e)及胞内电阻率(ri)均成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930、0.970。弛豫时间分布系数(ψ)可作为测定白蜡抗寒性的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14.
从种源、性别及无性系3个层次,采用随机区组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对我国银杏叶5个产量指标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R型因子及Q型聚类结果表明:(1)12个种源可分为6类,山东、江苏、广西及福建属优良种源,山东和福建的雄株及江苏的雌株为性别最佳群体;(2)全国12个省86个无性系可以分成6类,其中山东45号、58号、59号及67号雄株、52号雌株及江苏的83号雌株为优良无性系,雄株优良无性系达4.65%;(3)我国叶用银杏的种源、性别及无性系间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目前叶用良种选育应遵循先确定种源,然后在种源内选择雄性或雌性无性系的原则;(4)雄株和雌株二大群体内均存有优良叶用资源,但雄株内筛选出高产叶用品种的可能性更大;(5)叶用银杏的地理生态型不明显,我国东部的山东、江苏和福建及南部的广西叶用资源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5.
ITS序列在桉树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对3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广林巨尾桉5号(GLGU-5)、广林巨尾桉9号(GLGU-9)、广林尾叶桉4号(GLU-4)以及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材料进行位点差异性分析。并根据ITS序列变异特点对3个优良无性系与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优良无性系的ITS扩增片段比巨尾桉、尾叶桉实生苗长38~45 bp,因此,无性系与尾叶桉、巨尾桉实生苗之间ITS序列的长度差异,可以作为区分无性系与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之间的依据;(2)无性系之间存在ITS碱基位点差异,这些位点差异可以作为无性系之间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给香花油茶归类地位的确认提供一定的分子依据,明确香花油茶的分类地位,通过ISSR标记技术,探究香花油茶与山茶属中形态特征相似的其它5个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香花油茶与供试山茶属5个种(小果油茶、南荣油茶、窄叶短柱茶、普通油茶、攸县油茶)遗传距离较远,各自聚类显著,因此香花油茶不属于参试的5个山茶物种;其中与窄叶短柱茶的亲缘关系为近,遗传距离偏小,但遗传距离也远大于种内差异,且形态特征与窄叶短柱茶最为接近,推测香花油茶可能是山茶属短柱茶组1个新物种。  相似文献   

17.
世界山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山茶栽培历史和种源,并对世界上目前山茶的研究现状(包括育种,繁殖技术、细胞学分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山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及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19个桉树无性系为材料,用模糊系统聚类分析,进行优良无性系选择。结果表明:(1)优良无性系有11个,分别是 W5、MLA、GU1、8102、8101、50号、Ls、Lb、Ⅱ优、组Ⅱ、U3。(2)结合试验设计类型和抗风性能,认为其中的 W5、MLA、8102等3个优良无性系,在雷州半岛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3)结合抗风性能,认为其中的 GUI、U3、Ls、Lb 等4个优良无性系,易受台风危害,只能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白榆优良种源区的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或从优树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嫁接形成无性系,通过苗期选择和多点多年造林测定,选育出两个白榆新无性系—鲁榆(选)四号、五号。具有显著的遗传增益,材积生长量超过对照。证明充分利用优良种源—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的联合选种效应的技术路线,可获得较大的遗传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选育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良种,我们根据早实、丰产、抗性和适应性强的育种目标,在省内外选择和收集了77个优树,并进行了子代测定,从中筛选出1号、67号、73号等三个优良家系。它们的发枝力,结果枝比率、果实丛生量、含油率等经济性状表现较为优良,历年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