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俗话说:"要养好虾,首先要养好水".在养虾过程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虾池水环境,抑制或消除有害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繁殖生长,维护虾池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减少对虾病害的发生,是广大虾农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经验,谈谈自己几点做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虾池水环境是凡纳滨对虾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养虾须先养好水,要保证放苗前水质良好、放苗量合理、饲料质量优质、投喂适量、换水量勿多、水质理化因子稳定等各个环节。现将凡纳滨对虾兑淡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介绍如下。1放苗前期的水质准备凡纳滨对虾兑淡养殖水环境要避开自然海水  相似文献   

3.
正从事过水产养殖的人们都知道,当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池水中细菌、病毒等有害因子逐渐增多,养殖水环境随之日趋恶化,如果不及时对养殖水体中有害因子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就很容易引发虾病或鱼病,给养殖者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人们通常对养殖水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消毒杀菌处理,以减少池水中致病细菌和病毒等有害因子,改善养殖水环境,营造优良的养殖对象生存生活环境。但一直以来,由于水产养殖没有专用机械消毒工具  相似文献   

4.
040962益生素对养虾池环境的作用=Roleofprobioticsontheenvironmentofshrimppond[刊,英]/SambasivamS,ChandranR,KhanSA∥J.Environ.Bio..-2003,24(1).-103~106池塘养虾暴发病主要因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它们破坏了池环境。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和化学制剂对池水环境亦会产生影响。为此一种新的生物技术产品益生  相似文献   

5.
虾池中病毒介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至1995年,作者调查了大连地区有关虾池中病毒介体-底栖甲壳动物。通过电观察发现虾 池中的蟹和蝼蛄虾的肠组织的细胞中存在有肝状病毒粒子和细菌。这种底栖甲壳动物是虾池中对虾病毒的介体(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本文详细地介绍限蝼蛄虾 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养殖对虾的危害情况。同时对刚放池的养殖虾苗(平均体长1vm)和纳地进入网听的近海钩虾进行了。得押有、肠等组织中均未见到有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6.
6.使用微生物制剂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随着养虾时间的延长,不少淤泥、污泥积累,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的死亡等积累了不少污染物,虾池老化、病原繁多使虾容易生病。以往当虾发病才乱求医或滥用药,不但虾病无法治好,而且造成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养虾者提高虾病预防意识,寻找较有效的途径,定期或不定期对虾池进行消毒,待药效消失后施多种微生物制剂,使水中NH3、H2S、NO-等有害的物质矿化成为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无机盐类,供虾池内单胞藻类生长之需,有利于藻类生长,有效避免了有机物质在池中淤积,维持虾池良好的水质、底质,使对虾…  相似文献   

7.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名小龙虾,原产地为美国和墨西哥,随后由日本引入我国。尽管克氏原螯虾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但在5-6月高密度养殖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疾病,主要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等。而对于克氏原螯虾疾病的分类缺少系统性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几种已知病毒方面,对于  相似文献   

8.
养虾池的水质是各种环境条件(包括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的综合反映,也是制约养虾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虾是养殖水体环境中生物群落主要成员,不能脱离环境因子的影响而独立生存。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中,对虾生长良好,反之,在不良的水质中,对虾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生长缓慢,体质消瘦,抗病力下降,感染疾病。水质严重恶化时,直接造成大批甚至全池对虾缺氧窒息死亡。不良的水质助长各种寄生虫、细菌、病毒及原生动物等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引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和组织病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患肌肉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进行细菌分离、寄生虫检查、组织病理观察以及虾池的水质分析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细菌、寄生虫以及水质环境因素造成该病的可能性,并发现病症多发生在体长0 8~3cm的幼虾中,而体长3cm以上的虾病症明显减轻。病虾的显微和亚显微组织病理观察发现,病虾腹部白浊的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存在嗜碱性包涵体,肝胰腺、血细胞、心脏和鳃组织细胞胞浆内也有嗜碱性包涵体出现,包涵体内有大量以晶格状排列、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球状病毒颗粒,直径为(23.6±3.8)nm(n=40)。在包涵体外的胞浆内,尤其在白浊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也分布有大量病毒。心脏和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肌肉组织、肝胰腺、血细胞除变性外还出现坏死;肌肉组织病变尤为严重,肌肉白浊症状是肌肉组织变性、坏死的结果。将病虾白浊肌肉组织以口服方式感染健康虾,健康虾出现与自然发病虾一样的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亦与自然感染病虾相近,表明上述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是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0.
沈庞幼 《海洋渔业》1992,14(3):114-115,121
<正> 随着养虾生产的发展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虾病发生及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常见的虾病可归纳为生物性致病和非生物性致病两大类,生物性致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寄生后生动物(蠕虫类和无脊椎动物)等感染引起的,如黑鳃、瞎眼、长毛等。非生物性致病则是由于水环境条件恶劣或者营养不良等引起,如痉挛、黑死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7,(1):75-75
误区一:池塘不消毒 清塘是养好蟹的主要措施,因为每年养殖后的池塘底部沉淀了很厚的有机质及黑色污泥等有毒物质。来年养殖时,易污染池中的水质。池底有害菌,病毒及寄生虫较多,特别是感染过“抖抖病”的池塘更要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12.
<正>美洲鲥的病害主要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两大类,病原性病害主要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引起,非病原性疾害主要是由敌害生物、水环境恶化和营养不良等引起。目前病毒性疾病还未见报道,美洲鲥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正>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进行海蜇、鱼、虾、贝混养,通过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为海蜇和贝类提供饵料,鱼、虾的残饵及养殖生物排泄物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贝类在滤食浮游植物的同时,也滤食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池塘的生态环境,在养殖环境内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养虾过程中,虾池水和底泥泥浆中细菌数量变化规律以及“红腿病”虾心肌带菌率。结果表明;虾池水细菌数量受季节影响,底泥中细菌数量不受季节影响而一直上升;同期底泥细菌数量均高于池水细菌数量。病虾心脏带菌率随养虾时间延长而上升。并与底泥细菌数量增加趋势相同,与池水细菌数量关系不明显。说明底泥细菌含量过高是引起对虾红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畜禽流行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虫侵入体内生长繁殖,损害机体,扰乱生理机能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它包括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畜禽流行病在各类疾病中造成的危害最大,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批死亡,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虾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质的改良效果。在养虾池中分别加入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以及不同浓度的微生态制剂,待其生长繁殖后测定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COD值和pH值等各项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质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最适使用浓度约为2 0×1010个/m3。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养虾池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虾池水域,进行立体化养殖,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一条途径。近年来,初步探讨虾蛏混养方法,我认为,虾蛏混养,使虾蛏有机地结合,缢蛏利用虾池过肥的水,可改善水质条件,挖掘了虾池生产潜力,促进虾池生  相似文献   

18.
<正>一、淡水小龙虾发病原因1.消毒放养前,虾池清整不彻底,腐殖质过多,使水质变坏,给病原体繁殖侵染创造了条件;放养时,虾种体表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放养后没有及时对虾体和水体进行消毒。引种时未进行消毒,有可能把病原体带入虾池,在环境条件适合时,病原体迅速繁殖,部分体弱的虾将容易患病。刚建的新虾池,没有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就放水养虾,淡水小龙虾可能不适应该水体而患病。  相似文献   

19.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石俊艳刘中王丹姚福相宣明春王晓光高洪军(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辽阳111000)近年来在对虾养殖中,虾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养虾业,防治虾病已是养虾业当务之急。各种资料报道这几年虾病的原因主要是病毒与...  相似文献   

20.
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93年以来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传播途径和可能寄主的研究结果以及养虾群众的虾病防治经验,提出了以下主要防治措施: 1、养虾开始前彻底消灭虾池中可能存在的底栖甲壳类,养虾生产中切实防止池外虾蟹进入虾池。 2、对虾养殖池内引进一定数量的斑尾复(鱼段)虎鱼,消灭患病对虾和其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可能寄主。 3、养虾过程中定期使用ClO_2消毒,控制虾池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 在实施以上措施的同时,特别注意使用优质饲料,优化养殖环境。三年来,在近千亩左右虾池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养虾业绩,最高单产150kg/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