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丹顶鹤(Grusjaponensis)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为单态性鸟,很难通过外观和形态来进行性别鉴定,给配对和人工繁殖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实验利用非伤害性取样方法,成功地从丹顶鹤羽毛中提取了基因组DNA,并筛选出3对引物组合对丹顶鹤EE0.6序列的相关片段进行了特异性扩增.结果显示,这3对引物组合从雄鹤中扩增出1条片段,从雌鹤中扩增出2条片段,均可以对丹顶鹤的性别作出了准确鉴定,解决了丹顶鹤人工繁育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方便性别鉴定方法在现场应用,利用睾丸特异蛋白基因(TSPY)建立了奶牛早期胚胎的非电泳性别鉴定方法.设计并合成了TSPY雄性特异和雌、雄共有基因引物,并利用已知性别的奶牛血液DNA为模板,初步建立了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和非电泳的性别鉴定方法.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雄性特异引物和共有基因引物对在模板10~60 Pg时,其性别鉴定的准确率为100%,提示TSPY基因具备鉴定胚胎性别的可能;同时采用非电泳法和环介导的等温扩增(LAMP)法鉴定6枚胚胎的性别,两者结果完全一致;用非电泳法检测TSPY基因鉴定了43枚胚胎的性别,对其中鉴定为雌性的21枚胚胎分别移植给自然发情后6~8天的受体,结果9头出生的犊牛均为母牛.结果表明.TSPY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雄性特异标记,非电泳检测TSPY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牛SRY基因5’调控区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巢式PCR引物作为公牛特异的性别鉴定引物,根据牛酪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l对引物作为内标基因引物,建立了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同时对微量牛胚胎细胞DNA的提取方法、巢式PCR和常规PCR的灵敏度进行实验,以便建立适合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牛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结果表明,设计使用的性别鉴定引物公牛特异,所有引物牛特异。煮沸法和反复冻融法都可应用于微量牛胚胎细胞DNA的提取。实验所使用的巢式PCR只要10个以上细胞就可看到扩增结果,适合在胚胎性别鉴定中使用。在建立了胚胎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后,鉴定了10枚奶牛胚胎的性别,目前已产下两头犊牛,其实际性别和鉴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应用牙釉蛋白(AML)基因鉴别牛早期胚胎性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牛牙釉蛋白(AML)基因定位于牛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域.实验根据牛X、Y染色体AML基因第五内含子上序列同源性只有45.1%以及X、Y染色体该区段之间存在多处碱基缺失的特点,合成了1对性别特异性引物.该引物经扩增后母牛只得到1条467 bp的来自X染色体的扩增条带,而公牛能得到1条源自X染色体的467bp片段的扩增条带和1条源自Y染色体的341 bp的扩增条带.经基因组DNA验证,该引物的公母鉴定准确率为100%,同时该对引物具有高度的牛特异性.定量分析AML基因引物的反应灵敏度,发现1次PCR(30个循环)能扩增出0.5ng的基因组DNA,2次PCR(共50个循环)能扩增出20pg的基因组DNA.将AML基因引物与SRY基因引物的反应灵敏度相比较,结果表明前者的灵敏度比后者的高8~10倍.用AML基因反应体系鉴定了26枚优质胚胎,其中24枚有扩增结果,13枚鉴定为公牛,11枚鉴定为母牛.  相似文献   

5.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性别鉴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阐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胚胎性别鉴定方面和精细胞筛选鉴定方面较PCR法和LAMP法所具有的优势,并着重概述了该技术在人类医学和家畜性别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羽毛对鸽子进行分子性别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子是一种单态鸟,并且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给配对和人工繁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雏鸽(Columbalivia Gmelin)的羽毛为材料,采用PCR方法扩增染色体螺旋蛋白基因.结果显示,雏鸽羽毛可以提取出高质量的DNA,雄鸽仅有CHD-Z(450 bp)1条带,而雌鸽有CHD-W(380 bp)和CHD-Z(450 bp)2条带.这种性别鉴定技术准确,并且对动物无伤害性,在生产管理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睾丸特异蛋白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方便性别鉴定方法在现场应用,利用睾丸特异蛋白基因(TSPY)建立奶牛早期胚胎的非电泳性别鉴定方法。本实验首先设计并合成TSPY雄性特异引物和雌、雄共有引物并利用已知性别的奶牛血液DNA检测了利用TSPY基因鉴定胚胎性别的可能性。结果显示:雄性特异引物和共有引物对在10pg~60pg范围内性别符合率均为100%;采用非电泳的方法检测TSPY基因鉴定了49枚胚胎的性别,同时,用LAMP法对其中的6枚胚胎的性别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二者完全一致;对其中鉴定为雌性的21枚进行移植,结果9头出生的犊牛均为母牛。结果表明,TSPY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雄性特异标记,非电泳检测TSPY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性别控制是按照人们的意愿生产特定性别后代的动物繁殖新技术。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是人们实现性别控制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研究工具在性别鉴定中的应用,尤其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应用,性别鉴定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胚胎性别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概况,并阐述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家禽的性别一般可以通过翻肛法或其他常规方法进行。翻肛方法对个体的应激较大,而且鹅、鸽等家禽进行翻肛鉴定错误率较高。本研究针对禽类性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解螺旋蛋白DNA结合蛋白1(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 binding protein 1,CHD1)基因,设计了一对引物g CHD,对鸡(Gallus gallus)、鸭(Anas platyrhynchos)、鹅(Anser anser)和鸽(Columba livia)的性染色体CHD1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显示,雄性禽类只有一条带,雌性禽类有两条带,其中较长的带与雄性的条带位置相同。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较长的条带序列位于Z染色体,命名为CHD1-Z条带;较短的条带序列位于W染色体,命名为CHD1-W带。在鉴定的4个禽类物种中,CHD1-Z条带与CHD1-W条带大小相差均为150 bp左右,其缺失的序列位于内含子中。结果表明,设计的g CHD引物可以作为禽类的通用引物,通过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后的条带数目可快速、准确地鉴定禽类的性别。该方法可以提前鉴定出禽类的性别,提高养殖效率;而且为特定性别的胚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性别鉴定手段。  相似文献   

10.
Sry—PCR法快速鉴定体外培养兔胎儿成纤细胞系的性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怀孕17d母兔取得3个胎儿,分离培养得到3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RFF1、RFF2和RFF3。通过扩增兔sry基因核心序列片段对3个细胞系的性别进行鉴定(Sry-PCR),结果表明:RFF1和RFF3为雄笥,RFF2为雌性,进一步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法鉴定3个细胞系的性别,与Sry-PCR法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表明本实验所用的Sry-PCR的引物、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PCR反应条件是合适的,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体外培养的兔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性别。  相似文献   

11.
The Kafue Flats, a river floodplain in southern Zambia, supports the largest known population of Wattled Cranes. In a normal year fewer than 1,000 are present at high flood; but as the water subsides the population increases, an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dry season it numbers some 3,000 birds. Following widespread flooding in 1972, at least 300 pairs nested as the water fell. However, in 1973 there was little flooding and few pairs bred. Many full-grown birds moult their remiges between January and April, and are then flightless. The diet is largely of rhizomes dug from soft mud. Suitable feeding grounds in the dry season are created by a falling water-level. The population is threatened by a hydro-electric scheme that is scheduled to be completed in 1978. The scheme will reduce fluctuations in the water level on the floodplain and, in so doing, reduce the area of suitable habitat.  相似文献   

12.
13.
鸡(Gallus gallus)是重要的模式生物和农业动物,性别是其主要的生长发育性状和经济性状.目前鸡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证明,尽管鸡有明确分化的性染色体(ZZ/ZW),性别决定和分化主要由遗传决定,但其性腺和成体性别形成和分化一定程度受到环境因素,特别是机体性激素的调控和影响.此前对鸡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解释,主要集中在W染色体显性效应与Z染色体剂量效应两个假说,分别有一定实验证据支持但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本研究在阐述已有假说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在鸡性别决定和分化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新近发现的鸡性别决定的细胞自主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蛋鸽早期性别的鉴定一直是制约蛋鸽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方法,对20日龄期的100只蛋鸽的性别连锁基因染色体解旋酶DNA结合基因CHD(chromo-helicase DNA binding)进行跨内含子扩增检测。蛋鸽早期DNA分子电泳检测结果与成年后的真实性别核对结果表明:所有雌性蛋鸽扩增结果含有两条带,其大小分别为280bp和250bp,雄性蛋鸽仅有一条280bp的条带;泊松统计分析发现,蛋鸽早期DNA分子判定结果达到统计学上显著水平,可以作为蛋鸽早期性别鉴定的一种方法。本实验实现了以DNA分子为基础的早期蛋鸽性别鉴定,将对蛋鸽业早期的饲养成本降低和早期雄性蛋鸽的淘汰起到准确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禽类性腺发育和性别调控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禽类的性腺由无形态差异的性腺分化成睾丸或卵巢。在同型配子ZZ胚胎中,Dmrt-1、抗缪勒氏管激素、Sox9和P450 17α羟化酶的表达对性腺分化并发育为睾丸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异型配子ZW胚胎中,雌激素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1和P450芳香化酶基因的表达可刺激卵巢的形成。利用性激素或其合成酶可调控禽类的性别。  相似文献   

16.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成体雌雄差异较大,性别控制是提高半滑舌鳎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而实现性别控制的关键在于揭示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半滑舌鳎的遗传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可能存在多因子剂量效应,其性别决定不仅与性染色体有关,常染色体也会参与性别调控,遗传性别是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互作的角度来探讨半滑舌鳎遗传性别决定机制,将性别作为二项性状,利用半滑舌鳎高密度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扫描所有标记间的二阶组合对性别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共有5个标记组合在P<0.05显著水平上被检测出来,其中组合SCAFFOLD1497459和SCAFFOLD785471905在P<0.01水平上显著;5个交互组合位于7个常染色体的9个标记当中,这些标记主要集中在连锁群2、10和11,其中连锁群10-11发现了两个差异显著的交互对,且两个交互对均有SCAFFOLD1497459,说明SCAFFOLD1497459可能在互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标记附近的基因参与了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也即常染色体可能参与其性别决定的过程,这对进一步研究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和性别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牛、羊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SRY)的同源性设计了一对PCR引物,对8个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系SFF1-8进行了性别鉴定。阳性对照和细胞系SFF1、2、6、7扩增得到130bp片段,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及细胞系SFF3、4、5、8没有扩增带。通过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证明PCR产物为SRY基因片段,说明有130bp扩增带的细胞系为雄性;无扩增带的为雄性。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可应用于转基因克隆动物研究中对体细胞系的早期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18.
玉米性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成为研究植物性分化的重要模式植物。玉米雄花着生在顶生分枝的雄穗上,雌花着生在腋生的不分枝穗上。雌花和雄花发育前期,含有雌,雄蕊原基,表现为两性花发育特征,只是后期雄花中雌蕊和雌花中雄蕊分别退化败育。雌蕊和雄蕊退化分别与雌性化功能基因和雄性化基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The DNA sequence diversity of Sardina pilchardus (Walbaum, 1792) and som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Clupeomorph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itochondrial DNA gene encoding cytochrome b.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complete and partial mtDNA cytochrome b were determined in numerous specimens.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species and genera was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cytochrome b gene but rather high compared to reports for other fish species. Phylogenetic analyses on complete cytochrome b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idered species. S. pilchardus was easily differentiated, showing a genetic distance of 0.25 with respect to Clupeidae species and 0.26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species. A species-specific short fragment (<150 bp) was isola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using primers designed for Clupeomorpha. A rapid and reliable PCR method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with two restriction enzymes (MnlI/HinfI) was optimized for unambiguous differentiation of S. pilchardus from the other species tested (raw and canned prod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