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了研究感染IBDV雏鸡外周血液变化,采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和针挑血滴法,对人工感染IBDV30日龄雏鸡后72h、96h、120h外周血液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嗜中性WBC、淋巴细胞减少,嗜碱性WBC增加,血凝时间延长。并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而嗜酸性WBC、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说明人工感染IBDV后,对雏鸡外周血液确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120 羽30~59 日龄 A A 鸡,随机分未免疫感染组( A 组)、免疫感染组( B组)和未免疫未感染组( C组),每组40 羽,研究了感染 I B D V 后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物、肿瘤坏死因子α(tum or necrosis factorα, T N Fα)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 O)自由基水平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攻毒后的3~4 d, A 组血浆前列腺素 E2 (prostaglandin E2, P G E2)上升或明显上升,高于或明显高于 B 和 C 组, B组虽也见上升但多数与 C组无明显差异,5 d 后3 组均下降,同期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血栓素 B2(throm boxane B2, T X B2 )除在攻毒后第3 d C组明显高于 A 组和 B组以及攻毒前水平外,其他时间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A 组和 B组的6酮前列腺素 F1α (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 P G F1α)在攻毒后头5 d 内升高,但组间无差异。攻毒后第1 d, A 组血浆 T N Fα即表现较大的变化,至第3 d, A 组和 B组 T N Fα显著高于 C组,血浆 N O 则表现为在攻毒后第3 d, A 组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雏鸡混合感染IBDV与CAV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AV感染组、IBBDV感染组、IBDV-CAV混合感染组。选择IBDV发病严重期(6日龄)与CAV发病严重期(13日龄)测定并计算各组鸡的法氏囊、胸腺和体重的比值;分离外周血、法氏囊和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加入适量的刀豆蛋白(ConA)和商陆凝集素(PAM)作为有丝分裂刺激原,利用MTT法检测实验鸡免疫细胞的功能变化;统计死亡率,绘制死亡曲线。研究发现,IVDB与CAV的混合感染较单独感染严重降低了感染鸡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功能,并同时增强了IBDV或CAV的致病力,出现两次死亡高峰,病死率达100%。  相似文献   

5.
6.
有些中草药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天然化学成分,不仅能防病治病,还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中草药还具有抗生素无法具备的优点,即毒副作用小,不产生抗药性或抗药性小、无残留。中草药所含的多糖类、甙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等均能提高机体组织器官和细胞的屏障防御功能。本试验通过测定雏鸡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雏鸡抗病力,进一步证明中药添加剂对雏鸡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为中药防治畜禽传染病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本…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我国呈爆发流行趋势,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控制本病,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疫苗和免疫程序的研究,虽可提高IBD的免疫效果,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IBD流行日趋严重的状况。在IBD流行病学方面,目前认为IBD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但还不清楚IBDV的感染是通过鸡蛋还是通过已康复的带毒者的存在完成的,因此,我们用IBDVSTCE;毒株对雏鸡进行了感染试验,以期选择适合于IBD流行病学研究的毒株并了解IBD病鸡的排毒规律,为进一步研究IBD的流行病学奠定基础。l材料与方法1.l病毒株STC…  相似文献   

8.
用IBVD成功地在雏鸡上复制出了IBD病理模型。通过对各免疫器官的电镜观察表明,淋巴细胞在超微结构上的特点主要为细胞大量崩解,细胞器肿胀,溶解,核染色质边集,淋巴细胞在坏死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亮细胞和暗细胞现象。  相似文献   

9.
无IBDV母源抗体的1日龄健康滨白公雏接种IBDV后,于不同时期检查其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及哈德尔腺中IgG,IgM和IgA生成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1日龄IBDV感染全身及局部免疫器官组织中三种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鸡,呈现体液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0.
试验用中药方剂对鸡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及抗IBDV自然感染进行了研究,试验组鸡饲喂中药方剂的饲料,对照组鸡饲喂不含中药的饲料,于不同时间检测T、B淋巴细胞数量,将部分20日龄鸡用于IBDV自然感染,观察发病及死亡情况,中药方剂能显著增加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数量,也能显著降低IBDV自然感染情况下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试验观察了复方中草药“毒菌杀”对感染法氏囊病毒(IBDV)雏鸡的外周血液白细胞及α-醋酸萘酯酶(α-acid 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ANAE)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毒菌杀”可以使感染IBD V的雏鸡维持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提高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活性水平,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取320只30~40H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和包涵体,表明IBDV首先损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病毒在淋巴细胞内以包涵体方式增殖。  相似文献   

13.
雏鸡淋巴细胞变化规律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进一步研究鸡在出孵1个月左右时间内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状况,将SPF雏鸡分别在3、5、7、9、11、14、17、22、27、32日龄时取血液、脾脏、法氏囊及胸腺,分离并制成淋巴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双染色法检测Bu-la^+B淋巴细胞、CD3^+、CD4^+、CD8^+和TCRγδ^+CD3^+T淋巴细胞含量及血液淋巴细胞的凋亡规律。结果:在出孵1个月内T、B细胞处于分化发育阶段的初期,除胸腺外,呈上升趋势,但T细胞亚群的变化无规律,B细胞在法氏囊中和T细胞在脾脏中3~9日龄发育最快;血液淋巴细胞凋亡趋于下降,尤其是在9日龄以后:此间不断有成熟的淋巴细胞产生,不断进入血液和脾脏,使其数量有上升趋势。但是,血液中第7日龄时Bu—la^+B淋巴细胞和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最低,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第7日龄时都最低,并在17日龄时进入水平较高的又一个低谷。TCRγδ^+CD3^+T细胞则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1日龄SPF雏鸡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后局部免疫组织均浆涂片的免疫学变化。结果表明:雏鸡感染REV后其局部免疫组织中,淋巴细胞数、ANAE、T细胞数以及颗粒型和弥散型ANAE^+T淋巴细胞数明显低于未感染雏鸡。说明病消化道和呼吸道相关的局部免疫组织的细胞免疫呈现抑制。  相似文献   

15.
对1日龄雏鸡感染鸡贫血因子(CAA)后血浆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副凝试验等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感染CAA雏鸡血浆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于感染后7-28日和14-21日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于7-14日虽吴现延长或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副凝试验于感染后7-14日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Payzone-feeding has been found to cause a decrease in thyroid activity. In this study the blood of payzone-fed birds was investigated to find if this decrease w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cause any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GPT, GOT, alkaline phosphate, glucose, cholesterol, BUN, UA, total protein or globulin.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found. A slight increase in GOT and UA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将240只海兰褐雏鸡随机分为8组,每组30只,分别为紫锥菊复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疫苗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采用紫锥菊复合物,将试验鸡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观察紫锥菊复合物对雏鸡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紫锥菊复合物可以减弱IBDV强毒对雏鸡免疫器官的损害,对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感染雏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 18日龄 SPF鸡人工接种鸡败血霉形体 (MG) KPF2 1 株 ,分别在接种后 5、12、19、2 6、33d进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尸体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呼吸器官的电镜观察。结果如下 :接种 MG后 ,雏鸡呈 MG血清学反应阳性 ,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理组织学观察 ,呼吸器官主要反应是淋巴细胞浸润 ,有颗粒白细胞增多。电镜观察证实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的结果 ,同时还发现 ,接种后 19d MG贴附于呼吸道的粘膜上皮 ,引起细胞膜的不平整 ,继而破坏生物膜结构 ,使气管及支气管的纤毛脱落 ;气管粘膜上皮、肺毛细管壁细胞及气囊壁细胞的微绒毛脱落 ;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肿胀呈球状 ,线粒体嵴逐步消失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崩解。呼吸器官的功能部分减退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槟榔提取物对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鸡血液指标及抗球虫效果的影响。选取270只1日龄文昌鸡公鸡,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槟榔1、2、3组,其中,3个对照组均饲喂雏鸡基础日粮,槟榔1、2、3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400、600 mg/kg槟榔提取物粉剂的试验日粮。15日龄时,随机从每组中抽取30只体重相近的鸡,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每只试验鸡经口灌服1 mL含1×105个球虫孢子化卵囊的生理盐水混合液。结果表明:①感染后第6、9天,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相比,槟榔1、2、3组和阴性对照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降低;②感染后第3、9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槟榔1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升高;感染后第9天,槟榔2、3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槟榔1组血清中尿酸含量较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槟榔2、3组显著降低(P<0.05);感染后第6天,阴性对照组血清中Na+、Cl-浓度较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槟榔1组Na+、Cl-浓度与3个对照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槟榔1、2、3组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28.48、126.53和141.11。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槟榔提取物粉剂对于球虫感染鸡抗球虫药效中等;200、400 mg/kg槟榔提取物粉剂可维持感染球虫鸡血清中Na+、Cl-浓度的稳定,降低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