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雄性不育和可育大葱花粉细胞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压片法对雄性不育和可育大葱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并用电镜扫描观察了雄性不育和可育大葱的花粉粒形态。结果表明:雄性不育和可育大葱的小孢子发生是基本一致的,两者均存在低频率的异常减数分裂行为。雄性可育大葱单核花粉经有丝分裂产生成熟的二细胞花粉,其花粉可育率为96.84%。雄性不育大葱小孢子在单核中期前是正常发育的,其败育始于单核中期,到单核末期有94.85%的花粉败育,其它5.15%的花粉败育于早期二细胞花粉。扫描电镜下的雄性不育和可育花粉粒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新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BMs的小孢子败育过程。观察到Mo17cms-WBMs的小孢子在单核花粉中期以前发育正常,部分小孢子从单核花粉晚期质核出现异常,多数小孢子可正常发育到二核花粉期,随后开始崩溃,形成空瘪皱缩的花粉粒。雄性不育材料WBMs胞质的小孢子败育过程与S组唐徐胞质不育材料类似,败育发生晚,绒毡层等体细胞活动正常,属典型的配子体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3.
芥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芥菜胞质型雄性不育系CMSS9010、CMSJL44及其保持系S9010、JL55不同发育同期小孢观察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在减数分裂期无可见差异,在单核期不育系小孢子呈现败育特征,细胞质内容物减少,花粉壁四周出现空隙,整个小孢子停止膨大。成熟花粉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不育系花粉粒较小、干瘪、形态不规则,畸形花粉粒78%~89%。说明芥菜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核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Ogura胞质甘蓝雄性不育系CMS158及其保持系B158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小孢子发育有明显差异,不育系CMS158小孢子败育时期发生在四分体时期至单核花粉期,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系的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挤压小孢子,导致小孢子相互粘连,不能形成正常花粉粒而导致败育。  相似文献   

5.
油菜生态不育系H50S花药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50S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生物技术育种课题组在从上海引进的油菜品种汇油50中发现的一种生态雄性不育材料,本研究采用压片和石蜡切片两种方法对该材料小孢子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压片结果表明,H50S花药败育发生于单核早期,败育的花粉粒核已经降解,单核晚期的核质均降解且三边加厚不明显.另外在同一不育花药的雄蕊中,花粉发育进程不同步,分裂相从未分裂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和四分体都可同时观察到;切片结果证实了压片中小孢子的败育特征,其主要特点是:减数分裂正常,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但小孢子脱离胼胝质被释放出来以后开始败育,败育小孢子无液泡,核所占区域较大,而且不明显,处于解体状态;成熟期,花粉粒壁可以发育,绒毡层消失缓慢,中层消失,败育的花粉粒只剩下外壳.  相似文献   

6.
使用I2-KI染色法、硝酸银染色法和石蜡切片法对紫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樱香不育系樱香A及其保持系樱香B进行细胞学研究,观察到紫稻细胞质樱香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异常分裂的现象,表现为不均等分裂;从减数分裂时期到单核小孢子时期,败育基本完成,仅观察到极少量的败育小孢子;败育完全、彻底,未发现正常成熟的花粉粒;败育花粉粒形态与典败型败育相似;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花粉粒成熟时,花药中始终存在绒毡层细胞。而在保持系减数分裂过程中未发现异常分裂;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四分体时期,花药中存在绒毡层细胞,而在花粉粒成熟时,未观察到绒毡层细胞。可见,樱香不育系败育主要发生减数分裂时期,在单核小孢子时期完成败育。推测樱香A绒毡层细胞的异常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的原因,绒毡层细胞可能影响了花粉粒的发育使其不能正常的花粉粒,从而导致败育。而且,樱香A败育非常彻底,对于杂交稻遗传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使用 I2-KI染色法、硝酸银染色法和石蜡切片法对紫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樱香不育系樱香 A及其保持系樱香 B进行细胞学研究,观察到紫稻细胞质樱香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异常分裂的现象,表现为不均等分裂;从减数分裂时期到单核小孢子时期,败育基本完成,仅观察到极少量的败育小孢子;败育完全、彻底,未发现正常成熟的花粉粒;败育花粉粒形态与典败型败育相似;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花粉粒成熟时,花药中始终存在绒毡层细胞。而在保持系减数分裂过程中未发现异常分裂;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四分体时期,花药中存在绒毡层细胞,而在花粉粒成熟时,未观察到绒毡层细胞。可见,樱香不育系败育主要发生减数分裂时期,在单核小孢子时期完成败育。推测樱香 A绒毡层细胞的异常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的原因,绒毡层细胞可能影响了花粉粒的发育使其不能正常的花粉粒,从而导致败育。而且,樱香 A败育非常彻底,对于杂交稻遗传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3种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3种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比较解剖学观察,以确定其花粉败育的时期和细胞学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雄蕊不能分化形成花粉囊。S43A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时期发生在小孢子四分体至单核花粉期,败育的特点为小孢子细胞质液泡化,逐渐变形解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同时绒毡层细胞过度液泡化,并提早解体死亡。G022A不育系的花药在小孢子发生的不同阶段均出现败育现象,最早的败育表现为花粉母细胞的退化解体;有些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不能形成小孢子四分体;还有的因小孢子在四分体中不能正常释放而败育,并伴随着绒毡层细胞的畸形化、异常生长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BAU-2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显微、亚显微结构变化,探讨了BAU-2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作用机制。观察结果表明:(1)单核小孢子发育至大液泡时期(单核小孢子中晚期)败育而形成败育花粉,是BAU-2诱导雄性不育的原因。(2)单核小孢子败育与花药绒毡层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3)与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相比,BAU-2诱导产生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程度更彻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 BAU-2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显微、亚显微结构变化,探讨了 BAU-2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作用机制。观察结果表明:(1)单核小孢子发育至大液泡时期(单核小孢子中晚期)败育而形成败育花粉,是 BAU-2诱导雄性不育的原因。(2)单核小孢子败育与花药绒毡层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3)与小麦 T 型雄性不育系相比,BAU-2诱导产生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程度更彻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明确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对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采用浓度1%I2-KI溶液染色法进行花粉育性统计.[结果]BNS不育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中期Ⅰ出现染色体滞后现象;二分体时期细胞质分配不均匀,染色体靠边,没有在细胞中央;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其子细胞存在落后染色体,有的二分体经过第2次分裂没有形成4个子细胞,而是分成3个子细胞;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单核靠边期,未能发育到双核期和三核期,还出现空孢现象;开花期的花粉彻底败育.而扬麦13能形成正常的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可育.[结论]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是导致BNS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单核期是其败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473A核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陆地棉洞A型衍生棱雄性不育系473A小孢子败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大部分花粉母细胞能正常地形成,但其胞质融合以及粘连现象较为普遍;减数分裂过程不正常,常能观察到中期Ⅰ,后期Ⅰ等时期的落后单价体以及染色体的不均衡分离,并产生一分、二分、三分以及多分孢子;主要败育时期是单核早期,在小孢子外壁加厚,刺状外突后,它的原生质体就急剧解体,走向败育,少部分小孢子的败育可延迟至单核中期。绒毡层、中层的发育和解体与小孢子的败育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榨菜不育系09-05A是由欧新A雄性不育源转育而成的新型春榨菜雄性不育系。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春榨菜雄性不育系09-05A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和花粉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发现,小孢子从单核时期开始发生异常,并随着花粉发育的进行,细胞内含物不断降解,最终形成空瘪、畸形的花粉粒。本研究阐明了不育系09-05A花粉败育的发生时期和细胞学特征,为深入进行榨菜雄性不育的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0的雄性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出现诸多异常现象,但是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在花粉粒发育时期,能形成正常的单核花粉粒,大部分单核花粉粒能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核或三核花粉粒。但是,其细胞质稀薄解体,营养核不清,花粉粒变为椭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二核期到三核期,花粉粒以染败为主,败育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明确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对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采用浓度1%I2-KI溶液染色法进行花粉育性统计。[结果]BNS不育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中期Ⅰ出现染色体滞后现象;二分体时期细胞质分配不均匀,染色体靠边,没有在细胞中央;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其子细胞存在落后染色体,有的二分体经过第2次分裂没有形成4个子细胞,而是分成3个子细胞;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单核靠边期,未能发育到双核期和三核期,还出现空孢现象;开花期的花粉彻底败育。而扬麦13能形成正常的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可育。[结论]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是导致BNS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单核期是其败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5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不缺绿ogu、陕3A型、nap、pol、758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和比较,以确定这些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和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不缺绿型ogu CMS花药败育受阻于四分体至单核花粉时期,败育特点是四分体时期持续较长,绒毡层延迟退化。陕3A型、nap、Pol CMS花粉败育发生在孢原细胞时期,少数花药会继续发育产生有活力花粉粒,表现微粉现象。758A的败育时期在孢原细胞时期,败育特点为没有造孢细胞和壁细胞的分化,不能形成药室和花粉粒,败育比较彻底。  相似文献   

17.
辣椒核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核型雄性不育两用系AB154和AB兖1691为试材,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小孢子的不同发育时期进行了细胞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小孢子形成以前,靠近小孢子的一层绒毡层细胞在小孢子母细胞期已解体,其余绒毡层细胞在花粉粒成熟期仍然结构完整;可育株绒毡层在单核花粉粒期开始解体,花粉粒成熟期时完全解体。不育株花药药隔维管束发育滞后于可育株,退化却早于可育株。部份绒毡层提前解体和药隔维管束发育异常使小孢子正常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供应受阻,可能是造成小孢子败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梨7号"雄性不育特性及其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比较了“新梨7号”及其父母本花药发育和花粉发育过程中细胞学上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梨7号”梨花器小,花药干瘪,几乎无花粉粒,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空囊花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出现畸形、提旱解体,致使绝大多数小孢子母细胞不能正常发育,即使有的小孢子母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但形成的小孢子四分体也不能正常发育成为成熟的花粉粒,导致最终败育。目前大量研究已表明,雄性不育是由基因或染色体调控的。因此,本试验的形态解剖结果是不育基因表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大豆光敏雄性不育株88-428BY-827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长光照条件下的大豆光敏雄性不育88-428BY的雄性可育株为对照,对其短光照条件下的雄性不育株进行了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结果表明,88-428BY-827雄性不育株花粉败育在发育各个时期都发生。88-428BY-827雄性不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异常现象:联会异常、单价体、三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桥、染色体不均等分离等;单核小孢子阶段小孢子饱满、细胞核内染色体明显且超出正常的染色体数目;少数小孢子的萌发孔为4个;成熟的花粉粒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甚至形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比较了"新梨7号"及其父母本花药发育和花粉发育过程中细胞学上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梨7号"梨花器小,花药干瘪,几乎无花粉粒,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空囊花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出现畸形、提早解体,致使绝大多数小孢子母细胞不能正常发育,即使有的小孢子母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但形成的小孢子四分体也不能正常发育成为成熟的花粉粒,导致最终败育.目前大量研究已表明,雄性不育是由基因或染色体调控的.因此,本试验的形态解剖结果是不育基因表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