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浓核病     
<正> 一、发现浓核病的经过软化病历来是威胁养蚕的主要蚕病。凡病蚕出现体躯失去弹性、停食、毙死后尸体软化腐烂等症状的蚕病统称为软化病。我国与日本先后在1959年、1960年查明了这类软化病中。有的起因于病毒感染,此后把这类软化病称为传染性软化病(或称病毒性软化病)。后来,日本把各地发现的病毒进行分离继代,研究了不同病毒株的化学性状,弄清  相似文献   

2.
3.
家蚕浓核病是继核多角体病、细胞质多角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之后发现的一种新型家蚕病毒病。近年来,关于浓核病的研究报道颇多。为了使人们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本文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养蚕中流行的家蚕浓核病,是造成蚕茧歉收的原因之一。本病是由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感染蚕体后引起发病的,这种病毒是一种没有包涵体的昆虫病毒,与过去报导的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不同,浓核病病毒为直径21nm的球状粒子,病毒核酸为单链DNA,侵入家蚕中肠,在园筒细胞核内形成病毒粒子,而传染性软化病病毒为单链RNA,直径约27nm的球状粒子,侵染家蚕中肠杯状细胞,在细胞质内形成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5.
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俭  张志芳 《蚕业科学》1997,23(2):97-99
采用添食病毒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进行了抗浓核病调查,发现28个抗病品种,并从秋丰、白玉中选育出抗浓核病品系黑抗、白抗;进而把眼纹全黑基因(bl)导入抗病个体,第15染色体上同时具有抗浓核病基因(nsd-Z)和斑纹基因眼纹全黑(bl),从而育成了带斑纹标志的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D01、D02。创建了利用斑纹基因作遗传标记,不用添毒的抗浓核病品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家蚕浓核病病毒流行病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家蚕浓核病毒(DNV)的毒力、感染力、自然生存力,对几个理化因子的稳定性及病毒的扩散范围和宿主域等。证明DNV具有极强的毒力和蚕座感染力,其自然生存力的强弱,受到生存环境和病毒存在状态的影响,最适的生存场所是土壤,最适的生存条件是低温多湿,最适的生存状态是病毒存在于蚕组织内,DNV对目前常用消毒药剂的抵抗力弱;自然扩散力小;桑卷叶蛾和桑螟可能是家蚕DNV的健康带毒者。  相似文献   

7.
家蚕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元骏  胡雪芳 《蚕业科学》1989,15(4):217-222
本文介绍了家蚕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系列方法,包括双向免疫扩散法(DID),对流免疫电泳法(CIEP),酶联对流免疫电泳法(ELCIEP),酶标组化法(IEHC),可溶性酶——抗酶法(PAP法),点免疫结合测定法(DIBA),生物素——亲和素系统(ABS)及胶乳凝集试验法(PAT)等,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的纯化浓核病毒(DNY)量(即检测灵敏度)为1×10~(-1)-1×10~(-4)O.D,以DIBA法检测灵敏度最高,分别为LAT法,ELCIEP法,CIEP法的10倍,160倍、1000倍,检测蚕体内的DNV时,可以在经口接种DNY后8-40小时检出阴性反应,以ABS法检出阳性反应最早,而在同样接种病毒的条件下,要到感染后5-6天才表现出明显的外观症状,试验表明,检出阳性反应时间越早,检出阳性率愈高,则最终发病率高,因此这些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家蚕浓核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家蚕不同品种对浓核症病毒的抵抗性差异,抗病性能的稳定性,抗病性状遗传和抗病育种方法。结果表明:现有蚕品种对浓核病存在三种类型。A:敏感型;B:不感病型,C:A与B的杂合型。不感病型(特殊癌染抵抗性)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这种特殊抗病性,不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影响。还发现:家蚕对浓核病存在特殊抗病性的同时,不同感病品种间抗病力仍有差异。这种抗性差异,是一种发病抵抗性差异,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的影响,与茧质性状存在负相关。用杂交育种方式进行家蚕抗浓核病育种尝试证明:能够迅速导入、固定不感病基因,同时也不会因此而引起经济性状的较大幅度下降,对育种材料组成杂交组合后的杂种优势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家蚕浓核病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关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特征及分类、复制机制、病理作用以及家蚕浓核病的病征、诊断、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并介绍了家蚕对三种浓核病病毒的抗性机制,提出防治家蚕浓核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选育抗浓核病蚕品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病毒提纯、电镜观察、病毒核酸性状鉴定、病毒蛋白测定、血清学反应、品种感染性及理化因素处理等方法对广东蚕区采集的家蚕浓核病病毒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广东家蚕浓核病病毒为直径20nm左右的球状粒子;病毒核酸为单链DNA;顺德株病毒蛋白有6个亚基,南海株病毒蛋白有4个亚基;其它理化性状均与中国株DNV相似。因此认为,广东蚕区发生的浓核病病毒亦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浓核病毒属(Densovirus)。但顺德株病毒除有直径20nm的粒子外,还观察到有直径较小的球状粒子,病毒蛋白构成与中国株DNV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广东各株浓核病病毒对高温、甲醛、漂白粉、石灰浆等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分离获得的四川西充蚕区类似浓核病的病原病毒,直径为20±2nm、含SSDNA和四种结构蛋白亚基的球状粒子,各蛋白亚基分子量为VP_1 31000、VP_2 52000、VP_3 58000、VP_4 72000,这些性状同BmDNV基本相似。笔者认为,西充蚕区发生的类似浓核病的病蚕中,所含的病原为浓核病毒,定名为四川株浓核病毒(四川株DNV),该病毒感染蚕称为浓核病蚕。DID试验证明该病毒的抗原性与中国株相同。  相似文献   

12.
用家蚕浓核病病原(Bombyxmoridensonucleosisvirus,BmDNV)免疫蛋鸡收集的卵黄,通过体外中和与体内中和生物试验测定鸡免疫卵黄对DNV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免疫的鸡卵黄能特异性阻断DNV感染家蚕,达到预防的目的,而非免疫卵黄未表现有阻断作用。结果提示:鸡免疫卵黄中含有抗DNV的有效抗体。  相似文献   

13.
家蚕浓核病1975年在日本首先被发现,是一种由家蚕浓核症病毒(Bombyx moridensonucleosis virus 简称DNV)所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蚕病,近几年在广东老蚕区严重流行,据1986~1987年两年全省蚕病普查结果,DNV已居我省老蚕区病毒性蚕病中的首位,粤北、肇庆等新蚕区亦有扩大流行的趋势,是蚕病防治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家蚕病原体的越冬方式及其存活力是蚕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的越冬途径,日本学者渡部仁等曾做过研究,认为是通过在以幼虫越冬的桑树害虫桑螟的消化管组织内呈慢性增殖来实现的。我国王裕兴等则认为通过病蚕尸体及蚕室土壤实现病毒的越冬也是可能的。为了解广东家蚕浓核病病毒的越冬存活力规律,为养蚕生产防治浓核病提供依据,作者等于1986年12月至1987年3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进行了两次越冬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胃酶对流免疫电泳(ELCIEP)对家蚕浓核病进行早期定性诊断的技术和实际效果,并与对流免疫电泳进行了实际检测效果和灵敏度的比较。结果表明,酶对流免疫电泳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能好;标记后的抗体(2.1毫克/毫升)最适稀释倍数为1:400:待测材料的稀释倍数以1:4或1:8为好;对纯化浓核病毒(DNV)的最小检出量为0.016O.D,灵敏度比对流免疫电泳高8倍;对DNV病蚕肠组织研磨澄清液发生阳性反应的平均最大稀释倍数为1:137.6,是对流免疫电泳的16倍;最早检出时间是感染后16小时,半数检出时间是感染后21小时,均比同等感染条件下的对流免疫电泳提早检出8小时左右;用酶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后,可立即用酶底物显色判别诊断结果,为DNV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国内外迄今为止从病蚕体内分离到的浓核病病毒(Densovirus,简称 DNV)已有六株,其中伊那株、松井株和古田株病毒在对不同蚕品种的感染性、病毒本身的理化性状和血清学性状方面完全一样,属于同一种病毒,而佐久株和山梨株则同属于另一种与前者不同的浓核病病毒(松井等,1977;川濑等,1982;渡部等,1986)。对于我国目前生产上流行的 DNV,在对蚕品种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18.
剖取浓核病蚕的新鲜肠组织,在pH7.2的磷酸级冲液中捣碎,经用氯仿反复抽提澄清,硫酸铵盐析,结合3000r/min常温低速离心分离纯化本病毒,得到了紫外吸收高峰260nm、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纯净的病毒悬液,将此病毒液制备抗血清,得到了效价在1024特异性强的抗血清.用此抗血清对浓核的病蚕进行各种早期诊断时,免疫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法,一般在感染后24—36小时检出,间接荧光抗体法12—24小时就能检出.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出早的特点,在当前富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用胶乳凝集反应检查蚕的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及浓核病病毒(DNV),取得以下结果。胶乳凝集反应检查CPV和DNV的敏感度分别是0.75μg/ml和0.5μg/ml,比酶标抗体法(ELISA)敏感度低100—200倍,但比琼脂内扩散沉淀反应及沉淀反应检验的敏感度高20—30倍及5—20倍。检试病毒感染蚕诊断的结果,分  相似文献   

20.
家蚕抗浓核病近等基因系及其RAPD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一原  鲁成 《蚕业科学》1999,25(4):217-220
用抗浓核病的蚕品种东 3 4 (rr)与感病的品种菁松 (RR)杂交 ,再以菁松作轮回亲本 ,进行回交育种。由于家蚕抗浓核病基因表现隐性 ,因此 ,用测交添毒选择方法保留抗病基因 (r) ,通过回交 5代和自交一代的选择培育获得了抗浓核病的近等基因系菁东。对 2个品系及抗病亲本用 5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RAPD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