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鄞州区次生中幼林抚育改造及效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波市鄞州区次生中幼林的现状和特征,依据潜在植被和群落演替理论,采用择伐清理—留养或补植目的树种—抚育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群落功能的修复,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并分析了抚育改造后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过去对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采伐与更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的采伐方式为小块状皆伐和径级择伐,皆伐面积控制在3~5公顷,平缓地区最多不超过10公顷。择伐以保持郁闭度0.3~0.4为宜。块状皆伐采用人工植苗更新,径级择伐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补植为辅。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过去对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采伐与更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的采伐方式为小块状谐伐和径级择伐,皆伐面积控制在3-5公顷,平缓地区最多不超过10公顷,择伐以保持郁闭度0.3-0.4为宜,块体皆伐采用人工植苗更新,径经择伐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补植为辅。  相似文献   

4.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区中山地带最典型、最重要的天然林类型.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利用,退化严重.采取全面禁伐的强制性保护措施,恢复进程缓慢,一些严重退化群落甚至难以恢复.遵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规律,借助自然力,通过以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可以快速恢复与重建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和恢复的可能性,分析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恢复的3种方式即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人工重建,以及封禁保护、抚育间伐、补植(播)、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人工重建等恢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益阳市会龙山公园共有各类植物88科204属249种,园内原生植被丰富,郁闭度高,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林分空间结构比较合理。樟树、大叶山矾、杜英等构成了公园主体植被景观斑块。通过封山育林、清除非目的树种、补植补造促进更新、营造人工林等技术手段,可以达到改善林分生态环境、促进阔叶树的生长,最终将天然林顺行演替为生态效益最高的常绿阔叶林,无立木林地成长为彩叶阔叶林、灌丛植被向樟树—大叶山矾方向演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小兴安岭地区2种退化林地类型的实地调查,分析可知该地区退化林是由于过伐后缺乏人工经营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恢复策略主要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天然更新相结合,其中以人工更新为主.红松针叶林更新演替退化类型适宜造林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造林株行距为3 m×3 m;云杉针阔混交林更新演替...  相似文献   

7.
以20年生杨桦林为对象,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其林分结构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强度择伐补植、弱度择伐补植分别比封育区降低14.32%、6.52%,10~20 cm土层分别比封育区降低12.16%、1.95%;最大持水量0~10 cm土层,强度择伐补植、弱度择伐补植分别比封育区提高8.2%、5.18%,10~20 cm土层分别比封育区提高9.85%、5.5%。不同经营措施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通气性和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其中以强度择伐补植的效果最好。从林分水源涵养生态效益方面考虑,辽东山区人为促进杨桦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过程中宜采用强度或弱度多次抚育间伐,及时调整林分结构,减少林木之间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泉州清源山区内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草坡、沼泽草甸及人工植被等7个植被类型。本文对代表性的17个群落特征进行论述,并探讨植被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9.
云冷杉过伐林主要树种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对开化县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种不同自然森林植被类型进行演替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该地森林植被自然演替的主要发展方向;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代表了森林植被不同演替类型与动态。结合森林群落类型和生境的异质性、群落树种组成与结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势,根据森林植被景观的优美性、多样性等需求,对开化县主要通道两侧的森林植被确定了7类15种目标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方案,提出了森林景观优化"主景树种+地带性树种+伴生景观树种"的树种选择模式与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1.
金佛山方竹笋用林混交常绿落叶阔叶树效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佛山方竹笋用林混交常绿落叶阔叶树,能够提高光能和营养空间的利用率,有效改善林地的生境,相互之间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增加方竹出笋力,提高林分质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是方竹笋用林比较理想的经营模式。建议在营造方竹笋用林中混交常绿落叶阔叶树,以短养长、管竹育木,增加经济收益,提高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2.
氮沉降背景下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问题是当前我国亚热带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与研究热点之一.以毛竹、竹阔混交林及常绿阔叶林为对象,通过1 a的氮添加试验,分析毛竹与常绿阔叶林木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生长的差异,以探究氮沉降对不同植被类型中毛竹与常绿阔叶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 显示:(1)竹阔混交林中毛竹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平均单株...  相似文献   

13.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祁门县境内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门县常绿阔叶林可分为6种类型,即苦槠林、甜槠林、青冈栎林、石栎林、木荷林、紫楠林。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有差异,苦槠林、甜槠林、石栎林、木荷林多样性较高,青冈栎林次之,紫楠林多样性最低。从群落垂直结构看,群落的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个别层间物种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二蹬岩林麝、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是1个以保护林麝、猕猴为主的省级专类保护区。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21科309属504种。其中:包含国家级保护植物6种。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维管植物属的分布类型有14个。其中:温带属144种、热带属115 种。植物区系具温带特性,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多心皮、古老孑遗植物的存在表明, 该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保护区的植被群落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草丛林及竹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给林麝、猕猴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设于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北段(南涧段)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6块样地的土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主要有黄壤和黄棕壤2种土壤;6块样地的土壤没有较明显的差异;土壤的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丰富,而盐基饱和度稍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样地的土壤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稍低于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样地的土壤总孔隙度大于50%,通透性尚好;样地土壤的交换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部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林分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南部的九连山研究了天然的和择伐过的常绿阔叶林的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主要构成树种是常绿阔叶的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罗浮栲(C.fabri)、甜槠栲(C.eyrei)、米槠栲(C.carlesii)、南岭栲(C.fordii)、鹿角栲(C.lamontii)和木荷(Schima superba).常绿针叶树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也是主要成分.马尾松在坡脊和坡的上部占优势.许多落叶阔叶树种,如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和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以较低的优势与常绿阔叶树种共同出现.它们补丁状分布在择伐过的林分中.种内的分布格局和种间的空间分布关系表明,主要构成种之间的空间集中分布地的分离是在一个小的尺度上.  相似文献   

17.
万佛山丹霞地貌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丹霞地貌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通过对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相对多度模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的测度,对区域内16个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分析,并与中亚热带典型地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万佛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在层次中的变化趋势为灌层〉乔层〉草层;万佛山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样地法和相对重要值法,研究了长株潭丘陵地区地带性的21种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丘陵地区地带性植被景观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为辅;组成本区典型植物群落主要有115种植物,隶属89属59科;景观结构以乔灌草藤等复层结构为主,树间距多小于1.5m,下层植物多为耐荫性较强的草本植物;本地区植物色彩丰富的季相景观以春秋观叶观花为主,夏天有少量观花植物,冬天有少量观果景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研究,努力探索一条发展常绿阔叶林的途径。将阔叶林划分为3个经营类型,分别为:初期幼龄林组成抚育类型、中期幼龄林抚育间伐类型、中龄林密度管理类型。并提出小面积皆伐的采伐方式。同时对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力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群园林绿化程度很高,但一些城市仍缺少乡土树种特色,危及生态系统稳定。长三角地跨北、中两个亚热带,有三类林木群落组成,即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长三角范围乡土树种丰富,城市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