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冯蜂鸣先生的鉴赏文章后颇有异议。觉得冯先生并不是按盆艺最基本的标准,对作品进行恰如其分的件介.而是在作牵强附会的演义解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冯文说“这是一件难得的象形式盆艺作品”。象形式盆景,顾名思义,虽不能说根、干、枝冠的整体造型具象得栩栩如生,但一般也无须解释,一看便懂。触景生情.更回味无穷。如:杨吉章的《凤舞》、庄灿光的《鹿鸣》、石启业的《海狮》等等。无不把盆景艺术融于物象的特定神韵之中。恐龙不是神话,是地球上早已灭绝了的庞大物种,形象有化石作证。但未有传说或典故说它有口衔巨树的习性。  相似文献   

2.
“怪松”谈     
山松盆景的怪别树桩,简称为“怪松”。一盆怪松,不可能翻板再造,好比一株新品种兰花,证明又一个新物种出现,具有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目前,广东地区,特别是顺德、中山、新会必起一股山松热,寻怪松者屡见不鲜,视怪松为掌上明珠。现就笔者所见“怪松”,析而述之。一、“怪松”的形成世上物种,千姿百态,究其因很难说清楚。就“怪松”而言,与它本身  相似文献   

3.
关雄斡将形似人或动物的树木盆景,指责为“盆怪”,是对这类高难度艺术盆景的无端非议。象形树木盆景,以非凡的生机、逼真的造型、奇异的怪美而跻身于盆景艺术之林,它特具神韵,别有风采,观赏寻味,美不胜收。当然,仅仅凭借棕绳和铅丝,将蓬蓬勃勃的盆树弯弯扭扭强行扎成凤凰起舞、神龙腾跃或孔雀开屏等等,矫揉造作,违背自然,应遭唾弃。但关雄斡列举的一些作品,  相似文献   

4.
读《诗入景中,意在盆外——盆景作品的题名点景》(见贵刊89、8)一文很有启发。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就应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创作盆景《鹤引诗情到碧霄》的苦苦追求。《鹤引诗情到碧霄》是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  相似文献   

5.
看似一盆独秀,实为几盆组合,这种以“假”乱真的效果让我着实快乐了一把。这些菊花仙子,很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轻歌曼舞,或切切私语。仿佛原本就是自然和谐的一家人。  相似文献   

6.
宋德钧同志认为“盆栽”音译已流行于世界,建议“盆景”一词应穿上“西装”出国,言下之意是:用“盆栽”来代替“盆景”。我认为,这一意见值得商榷。“盆栽”,是把自然界生长的某些植物“栽”在盆内培植,如盆栽葡萄、盆栽柑桔……等等。进一步,对盆内栽培的某些植物进行科学的修剪、攀扎,使之成为一种活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树桩盆景”。但它毕竟是栽在盆内的植物,仍然可称它为“盆栽”。但“盆景”就不同了,它的意义是在盆内制(造)景。就是把大自然的景物制(造)于盆钵之中。“盆景”比“盆栽”的范围大了,意义深远了,因而要求也就严格了。  相似文献   

7.
浅谈艺景盆     
所谓艺景盆,是仿照人文或自然景观外形而制作的一种带有特定色彩的盆钵,它超越了单纯“盆”的概念,不仅仅是植物或山石的载体,而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具备了注释作品背景内容的功能。如作品《梦故乡》(见上图)的盆钵,是制作成具有我国山区农村特色的梯田形的四层陶盆,下凹槽内贮土壤,盆壁饰田埂造型,每层种植毛毛草饰禾田,半坡地植一丛六月雪,参差不齐的植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象形盆景的评价,往往是两个极端,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认为《凤舞》被评为特等奖,未免捧得太高,单凭那嘴眼的斧凿之痕,就算不得上乘之作。若说是“盆怪”,也不无偏激,根的造型毕竟还有些自然美的欣赏价值。《展翅飞舞》明显是重心不稳,有人却硬说是好作品。有些象形盆景,不少读者认为是俗不可耐的下品,而作者却觉得是自己不可多  相似文献   

9.
我不赞成有的人强行攀扎制做形态低劣、类似飞禽走兽的盆景。而《凤舞》是作者掌握了榕树的生物学特性,顺乎自然,因势利导,经数十春秋,独具匠心培育而成的。获特等奖名符其实。关雄幹以个人未亲见天然生长成飞禽走兽状的树木桩头而否定象形盆景,并贬之为“盆怪”,这只能说明他少见多怪。  相似文献   

10.
贵刊85年第四期“盆景佳作选”栏内刊出了庄灿光同志的枸杞桩景《鹿鸣》,并有他本人夸张的介绍(该期17页),对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庄同志将这棵枸杞培养成鹿形,不管是自然成形也好,人为加工也好,确实可称栩栩如生。但我认为这种象形盆景脱离现实生活,追求“奇异”,缺乏“意”境,使人观后有种乏味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元月初,友人送我一株君子兰。这株君子兰已具十多张肥厚的叶片和一簇粗壮的“龙根”。由于当时很忙,就把它弃在榕树盆景下,出差去了。一周后回家,傍晚浇花时才记起这株被遗忘的君子兰。虽得到“榕荫”,但毕竟已裸露在盆土上8天了,肥厚的叶片和“龙根”已奄奄一息,我赶紧配制了“爱多收”生长激素药水,把它浸入,第二天捞起,种植在一个塑料小圆盆里,放在一株大榕景树荫下。  相似文献   

12.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想用“马”作为树桩盆景中的配件,制作一件格调高雅,情景交融的盆艺作品。一次外出中,见到一种紫砂泥质的“宝马”配件,它们神形兼备,形态各异,制作考究中更存风韵。笔者甚是喜爱,毫不犹豫地购得一套。但回家后。和在日后的盆艺制作中,此套“良驹宝马”却迟迟未能登盆入景。究其原由,此种“宝物”早已步入赵庆泉先生制作的《八骏图》之中。但我创作《马放南山》  相似文献   

13.
这盆《春江水暖》山水盆景,是我受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启示所创作。为了突出“春”和“暧”的气氛,特意在山上种了较多的苔藓,选用流行的茶镜玻璃粘合成盆。茶镜能有效地减去普通镜的浮光,增强春水的“暖”意,从而使作品的表象  相似文献   

14.
8年前,我将一盆名为《始于足下》的枸骨盆景投到《中国花卉盆景》(见2000年第10期)。又经过几年的修剪养护,面貌大有改观,观赏效果基本不同;它的根盘已完全露出,可说是真正的“足”了。也可见盆景的制作,必须经年累月耐心地付出劳动,急躁不得。  相似文献   

15.
竹是人类的好朋友。翠竹与苍松、寒梅三者合称为“岁寒三友”。竹一向被视为高风亮节,正气凛然的象征。过去多少文人雅士把它作为歌颂和描绘的对象,并有“居不可无竹”和“一日不可无此君”的赞誉。一盆苍翠挺拔,婀娜多姿的翠竹,无论是观其绿叶,还是赏其劲节或嫩笋,它所展示的潇洒风韵都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对于树桩盆景应用“截干蓄枝”的方法进行加工,已为众多人士所掌握。但在盆竹的培植方面,应用此法进行处理,还不为大家所熟悉。这里谈一下我们的点滴经验,供参考。盆竹的“截干蓄枝”,须从竹的移植上盆之前就开始进行,贯穿在整个盆竹的培育管理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1995年第8期《中国花卉盆景》发表了夏著华先生《绝壁风姿》观后感一文,并配有三幅设计图。夏文中提出的“应拉长顶端右枝”是可取的,目前这一缺陷已得到弥补。但其他观点,实难苟同。夏文建议把盆具换成大千筒盆,这一修改意见在理论上说得  相似文献   

17.
去年某刊物上发表的《盆景四味》一文中谈到: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都是由景、盆、几座、题名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四味”。还说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味”俱全。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能局限于“四味”,它还有五味、六味甚至更多的味。因为盆景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居家说起“闲话”,我有一个有趣的生活故事总有说给大家听的欲望。下面说来,想它“闲”中不乏“意义”的真善美。那年入冬,自制了一盆“上水石”盆景。看那一尺高的奇特石头,底部只有一寸座落水中,却能把底部的水份吸上“山顶”,真可谓“山多高,水多高”,给绿色的生命创造了一个生长的“基地”。只可惜,当时已是冬季,能利用“基地”种些什么,培养它适时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我想到了耐寒的麦子。虽然播种季节已过,但我还是在“山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2012,(11):49-49
问 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镇红光小区高国杰读者来信问:我于今年五一节期间在哈尔滨花卉大市场购得一盆长相奇特的观赏植物(如照片),形状怪异、通体长着黄毛,摊主说叫做“金丝猴”。回家查阅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的《中国花经》,其上没有记载。请问它是什么植物?有何生长习性?如何进行栽培?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往花盆里栽花,因为一时未找到垫盆孔的瓦片,就顺手拿了几块布条塞到了盆孔里。当时的想法是,只要能排水,不漏土,不把孔堵死就行了。因为《中国花卉盆景》上曾介绍过有关的经验,我觉得此法一定可行。于是在填土时就有意把盆体内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