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农技服务》2007,24(8):116-116
通过探讨农田面源污染的特点、污染途径,提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现状,提出几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模式,为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保护洱海水体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九大农业区和各省域的地均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空间分布及其长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8年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使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面源污染程度逐年加重,农田面源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化肥地均使用量增长101.5%,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药地均使用量增长97.6%,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用塑料膜地均使用量增长238.2%,污染等级从低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变。九大农业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程度整体呈现由早期的较低污染等级升高为目前的较高污染等级。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化肥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的农药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华南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综上,各省域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污染呈现不同程度的加重趋势,其中化肥面源污染河南、海南、湖北、广西、陕西和新疆等省加剧严重,农药面源污染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加剧最明显,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上海、新疆、福建、海南、甘肃、山东和浙江加剧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乌梁素海流域现有的灌排水系统为基础布设采样点,监测农田退水以及乌梁素海入口中总氮、总磷浓度;应用环境污染物模型研究污染物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情况,并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率达到30.32%和61.51%;在进入乌梁素海的负荷量中,来自农田面源污染的总氮为2646.51t·a-1,总磷为29.96t·a-1,分别占进入乌梁素海污染物总负荷量的77.57%和26.78%。结合乌梁素海流域农业开发方式、农田灌溉行为以及施肥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了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归纳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态补偿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提出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的补偿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区域性差异和公众意识觉悟及农户种植经营等个体差异为核心,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并针对当前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差别化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初步制定了农田氮面源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了使用统计资料评价区域性氮面源污染的指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制定了微观或小区域氮面源污染评价的若干方法,并建立了评价标准使用的优先顺序,目的在于可以使用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来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其中,区域性氮素面源污染的指数分为五个污染等级.微观或小区域氮肥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根据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划分为四类,根据土壤硝态氮绝对淋失量划分为四类,根据硝态氮淋失浓度相对数量划分为四类,根据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划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1996年至2003年化肥的施用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库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由1996年的9.1×10^7kg增加到2003年的1.1×10^8kg,增幅为20.9%;但由于库区蓄水的影响,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2.6×10^7kg。8年来,氮肥、磷肥、钾肥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5%、6.2%和25.4%。库区化肥施用存在偏施氮肥的不合理现象,8年中氮肥、磷肥、钾肥占施用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分别为73.6%、21.0%、5.4%。农田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0.3%、13.2%,地面径流率分别为9.5%、5.3%,地下淋溶率分别为0.54%和0.75%。三峡库区化肥的施用对环境有潜在的污染,其中氮肥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比磷肥和钾肥多。库区19个县市农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后的污染源强总体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  相似文献   

8.
2020年1月7日,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海南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ZDKJ2017002)"课题实施的"辣椒种植系统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澄迈县金江镇龙坡村示范点召开。该技术实现了化肥减量35%、农药减量40%以上,氮磷减排50%以上,实施成效显著。此次会议由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下称:中国热科院环植所)组织.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国内有关农田氮面源污染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田氮面源污染类型进行了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农田氮面源污染类型区,并进一步合并为3大类区域;定义了肥料氮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年各省氮肥施用的统计资料,对各省农田氮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1996年至2003年化肥的施用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库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由1996年的9.1×107 kg增加到2003年的1.1×108 kg,增幅为20.9%;但由于库区蓄水的影响,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2.6×107 kg。8年来,氮肥、磷肥、钾肥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5%、6.2%和25.4%。库区化肥施用存在偏施氮肥的不合理现象,8年中氮肥、磷肥、钾肥占施用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分别为73.6%、21.0%、5.4%。农田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0.3%、13.2%,地面径流率分别为9.5%、5.3%,地下淋溶率分别为0.54%和0.75%。三峡库区化肥的施用对环境有潜在的污染,其中氮肥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比磷肥和钾肥多。库区19个县市农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后的污染源强总体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区域尺度农田面源污染现状,以农作物及其化肥施用量研究对象,提出了农田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包括安全、微风险、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与粮食作物当量概念,剖析了近20年主要作物与作物类型的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及其变化过程,构建了区域尺度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在国家尺度、区域尺度与省域尺度开展了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类型及作物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有较大差异。粮食作物属氮低风险和磷微风险,油料作物属氮、磷微风险,棉花属氮高风险和磷低风险,麻类作物属氮高风险和磷微风险,糖料作物属氮、磷高风险,烟叶属氮安全与磷中风险,蔬菜属氮中风险和磷高风险,茶园属氮高风险和磷中风险,果园属氮、磷肥高风险;2)国家尺度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风险系数分别为1.14和1.45,属氮、磷低风险。区域尺度农田氮面源污染风险系数1.02~1.37,除华南属中风险外,其它区域均为属低风险;农田磷面源污染风险系数1.08~2.20,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属低风险、西南与西北属中风险,华南属高风险;3)省域尺度农田氮面源污染风险系数0.95~1.41,除广东等7省属中风险外,其它省均属低风险;农田磷面源污染风险系数1.16~2.99,除贵州等8省高风险、云南等4省中风险、以及黑龙江与吉林微风险外,其他17个省均属低风险。综上,作物类型及其种植面积对区域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有重要影响,粮食作物比例越大,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越低,如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果园、蔬菜或茶园比例越大,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越高,尤其是磷风险,如西南、西北和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12.
倡导农业推行“清洁生产”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保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工业污染普遍有了共同的关注,而对农业生产方式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却为不少人所忽视,因此,笔者以此呼呈重视并有效解决农田面源污染,使经济、环境协调展。  相似文献   

13.
杨玉来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75-176
分析了近年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的原因,提出了实施稻田农药减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3个污染类型区域农田氮肥污染典型研究案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讨论各类型区污染特点.结论如下:东北区、北东区、青藏区、北两区、西南区和叫川盆地区,总体上都不属于肥料污染区;西北区属潜在污染区,如不能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和控制大水漫灌.养分淋失将很严重;黄淮海区和江淮区,由于肥料的使用量超标比较普遍,因而已经发生轻度或中度污染;长江三角洲区、东南丘陵区和华南丘陵区,均属于高肥高水区,为重度污染区.文章最后对氮素污染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论发展沼气对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胜英 《农技服务》2007,24(2):89-90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是主要源头。沼气具有能源、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功能。在提供大量优质能源的同时,对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显著作用。发展沼气是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农田氮肥淋失的一般性规律基础七,建立了农田氮肥淋失的理论模型,具体建立了以下4类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施肥量与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关系模犁(直接评价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量关系模型(间接评价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浓度关系模型(间接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关系理论模型(间接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上述4个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的比较说明,虽然氮的淋失总体上与施氮量正相关,但是不同气候区和土壤条件,其开始淋失或积累的施肥量不同,并且随施肥量增加的趋势(快慢)也不同,因此,必须建立适合于不同区域的模型参数才能实现更准确的淋失预测.但是,从宏观上,也可以通过参数的平均而大体地预测氮的淋失等级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来源广、危害大、潜伏周期长等特点。针对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收集整理了有关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报道,从污染态势、污染风险源、面源污染模型以及治理对策等几个维度总结了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不当,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不能按要求及时回收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排放等,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本文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种类方式,提出了农业污染源防控措施,以期实现农业农村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然而过量的化肥、农药随着渗漏和径流进入周边水体环境中,带来一系列地表水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防控农业面源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稻田可持续发展。稻田生态种养这种古老传统的农业方式因利用生态系统循环原理,减少化肥农业的投入再次受到人们重视。对目前稻-渔生态种养、稻-蛙生态种养以及稻-鸭生态种养防控面源污染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稻田耕作、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