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河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的流行情况,对2005~2008年在河南地区病鸡的病料中分离保存的429株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检测结果显示,在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中,仅检测出ArmA和RmtB,检出率分别为20.7%(89/429)和23.3%(100/429).且随时间的推移,ArmA和RmtB的出现几乎是逐年增高.提示河南地区鸡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产生率较高,且以ArmA和RmtB为主.  相似文献   

2.
掌握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为牛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对10株牦牛源牛支原体进行了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试验,并对敏感株进行体外高度耐药诱导,同时分别提取敏感株、临床耐药株和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基因组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靶位分析与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在靶位基因中未检测到相应位点的碱基突变,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M.bovis 3和M.bovis 7发生了A1409G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1和M.bovis 5发生了A1409G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4和M.bovis 9发生了A1408T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经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存在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底物的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能与临床长期使用单一抗生素有关。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产生高度耐药的原因是其耐药基因发生碱基突变,但碱基突变在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  相似文献   

3.
无乳链球菌作为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常常会引起奶牛乳腺组织的局部炎症。随着无乳链球菌分离率的提高和各种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从而给奶牛场针对乳房炎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奶牛场生产性能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此外,无乳链球菌可在宿主中定殖,持续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导致其自身的毒力因子引起宿主机体致病。为了解新疆部分地区奶牛源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因子、感染及耐药情况,对2021年7—8月采集的147份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牛的乳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PCR技术对分离出的无乳链球菌进行生化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可知,从临床型乳房炎牛和隐形性乳房炎牛中,共计采集147份的乳样中共分离到6株无乳链球菌,分离率为4.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脱纤维绵羊血琼脂平板中分离出的疑似链球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头孢类及糖肽类药物高度敏感,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介导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TEM基因、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tetL基因、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的pbp2b基因、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erm...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3种喹诺酮类药物对110株奶牛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分离自中国10省区21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PCR检测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分析其突变位点.结果表明:110株牛源无乳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5.5%、98.2%、94.5%;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对其他2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且均发生了QRDR基因突变,氨基酸突变位点有GyrA的Ser81Leu、Glu85Lys, ParC的Ser79Phe、Asp83Tyr, ParE的Asp437Asn,其中,耐药菌基因最主要的突变类型是GyrA(Ser81Leu)+ParE(Asp437Asn),该突变类型对喹诺酮类药物呈中高度耐药;ParC的Ser79Phe或Asp83Tyr突变类型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ParC的Ser79Phe突变与GyrA的Ser81Leu或Glu85Lys突变联合时,对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本研究结果对兽医临床上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控制及合理使用提供了一些依...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鸡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使用PCR技术从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大肠杆菌中扩增出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通过对所测序列结果的分析,得到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位点及其氨基酸的表达情况。根据基因型研究QRDR的流行病学情况,可指导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水产动物源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及QRDR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临床分离的59株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靶基因gyrA和parC编码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情况。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对水产动物源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采用PCR法扩增gyrA和parC,并通过测序分析其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表明:24株(40.7%)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对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40.7%、16.9%、20.3%、8.5%。敏感菌株QRDR靶位点未发生突变,24株喹诺酮类耐药菌株中gyrA基因编码的第83位氨基酸均存在Ser→Ile突变;19株菌parC基因编码的第87位氨基酸也发生突变,其中18株为Ser→Ile突变,1株为Ser→Arg突变,有5株未检测到突变;ParC亚基氨基酸突变的菌株其GyrA亚基均同时发生氨基酸突变。表明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程度不一,其中萘啶酸的耐药最为严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性较高。喹诺酮类耐药菌株GyrA亚基QRDR氨基酸突变,可能是引起萘啶酸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QRDR区域的突变具有随机性,但靶位点GyrA的Ser83→Ile以及ParC的Ser87→Ile是最主要的突变方式,另外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可能还与其他耐药机制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区猪源和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3—2005年自我国6省1市分离鉴定出133株猪源和455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无论猪源还是禽源大肠杆菌对12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非常高(耐药率范围34.96%~96.71%),对8种非喹诺酮类药物(除阿米卡星呈较低的耐药率外)也呈较高的耐药率(22.42%~94.07%);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3耐及3耐以上菌株占总菌株94%以上;不同地区来源菌株的耐药模式总体一致,但存在耐药水平高低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广东省野外分离的 15 8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为样本 ,采用纸片扩散法敏感试验标准方法 ,测定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恩诺沙星在临床上的交叉耐药程度。结果显示 ,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 ,氟罗沙星对其他 5种试验药物的交叉耐药率为 96%~ 10 0 % ,而左氟沙星对其他药物的交叉耐药率最低 ,平均只有 42 .7% ;两种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率有的相同 ,但有的差异很大 ,说明交叉耐药性的产生可以是双向 ,也可以是单向或半单向 ,同时也揭示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理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鸭疫里默氏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动外排机制,测定25株鸭疫里默氏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 ),同时测定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后的MIC ,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鸭疫里默氏菌比例分别为84%、72%、76%、68%和36%;76%的菌株同时耐受2种及以上药物。CCCP可以使耐药菌对除左氧氟沙星外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提示主动外排在鸭疫里默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药物是全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它具有抗菌谱广、活性强、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有较长的PAE、耐药发生率低、不用皮试等特点,因此自磺胺药出现后,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