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唑类杀菌剂在香蕉叶斑病防治上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择了10%苯醚甲环唑1000倍、25%三环唑1200倍、25%腈菌唑1200倍、12.5%烯唑醇1000倍、20%三唑酮1500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1000倍、25%三环唑1200倍和25%腈菌唑1200倍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好于12.5%烯唑醇1000倍和20%三唑酮1500倍,且它们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互相代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几种杀菌剂对甜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筛选对甜菜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及合理的施药剂量,结果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325g/L苯甲·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250g/L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25%乙嘧酚水悬浮剂800倍液,防效分别为73.46%、70.59%、69.48%、68.09%。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高温成株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麦高温成株抗条锈性表达的生育阶段、接种前后温度与高温成株抗条锈性的关系、高温成株抗条锈性的遗传机制、小种专化性、保产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小麦高温成株抗条锈性对我国小麦抗条锈育种及条锈病防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小麦上一种常发性病害。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比例上升,防效下降。对粉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和戊唑醇混用进行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环丙唑醇SC 30 m 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病效果达89.66%,可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陇南小麦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持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陇南地区,从1973年起对里勃留拉、N.斯特拉姆潘列、成农4号、清农1号、中梁5号和清农3号6个品种抗杀锈病的持久性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陇南小麦生产品种太多仅经3~8年即丧失抗务锈性的情况下,里勃留拉和N.斯特拉姆潘列在近30年间表现了突出的持久抗性。里勃留拉一年表现免疫,其余年份均发病,但病情指数仅为0.01%~5%。N.斯特拉姆潘列则以表现免疫为主,少数年份发病,病情指数0.1%~2.5%。成农4号也已大面积种植20余年,表现感病的反应型,少数年份病情指数较高.但多年来均能保持正常落黄和较为稳定的产量。此外,清农1号抗性保持16年,但以后却成为高感品种。本文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对小麦蒂锈病抗病性的持久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小麦高温抗条锈性及保产作用,分析了27个陕西农家小麦品种和15个改良品种的抗病特性,以及小偃6号、兰天1号、小偃54、79196-16-1-2四个品种的防病保产效果。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地区,5月中旬前后是小麦品种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关键时期;小麦高温抗病性表达后,条锈病病情指数增长缓慢,严重度不再增加;接种区与喷药区比较,抗病品种千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差异不显著,具有明显的防病和保产特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低聚糖对小麦白粉病、全蚀病和条锈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用不同浓度的低聚糖处理接种该三种病原菌的小麦幼苗,观察和分析三种病害的发生状况。结果表明,低聚糖处理能够诱导小麦对白粉病、全蚀病和条锈病产生抗性,对小麦条锈病诱抗作用优于白粉病和全蚀病。低聚糖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以2mg.mL-1处理最佳,对白粉病和全蚀病以5mg.mL-1最佳。大田试验结果也表明,低聚糖对小麦条锈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134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系统掌握四川小麦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条锈病抗性水平,给四川乃至全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134份四川审定品种和后备品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条锈菌小种CYR31、Su11-7、CYR29、Su11-4、CYR32、CYR33和V26(新致病类型)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4%、92.5%、89.3%、89.4%、87.3%、85.0%和82.8%;其中,76份品种(系)抗所有小种,占56.0%;此外,条锈菌新致病类型V26对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毒性已经超过当前的优势小种CYR32和CYR33。根据抗谱分析结果,将所有品种(系)分为四大类。其中,66.4%的品种(系)为全生育期抗性,17.9%为成株期抗性,9.7%表现为苗期抗性,6.0%表现为感病。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整体抗性水平较高,但抗病类型相对单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抗源,提高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同时应逐步开展全生育期抗病基因和成株期抗病基因聚合育种,以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西藏青稞、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以合理利用抗病品种防控条锈病,采用常规接种法,利用当前西藏大麦条锈菌的流行菌系PSH1和PSH2、小麦条锈菌的流行小种CYR33和CYR32,分别对供试的15个青稞、26个小麦品种在温室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分析其抗性水平与抗性类型。结果发现,15个供试青稞品种中,仅喜马拉21号对大麦条锈菌菌系PSH1、PSH2兼具苗期和成株期抗性,15个均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3、CYR32表现抗病。26个供试小麦品种中,19个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3和CYR32兼具苗期抗性和成株期抗性,所有供试小麦对大麦条锈菌菌系PSH1、PSH2均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1.
4个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鉴定和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春小麦抗条锈性遗传规律,采用7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菌系)对4个春小麦优质种质进行了温室苗期抗条锈性评价,并在大田进行成株期抗病性评价,对苗期表现抗病的条锈菌小种进行苗期抗条锈性基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春小麦种质对不同小种的抗性不尽相同,均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其中XM000002的抗性最强,苗期对所测的7个生理小种(菌系)均表现近免疫或高抗,成株期表现近免疫。遗传分析结果表明,YJ011784苗期对小种CYR33和CYR23表现近免疫的抗性都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独立作用,对CYR27和CYR25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独立作用。YJ003443对CYR32的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共同作用,对CYR25和CYR23的抗性均由两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XM000622对CYR27和CYR25的抗性均由两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对CYR23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XM000002对CYR33和CYR25的抗性都由一对显性基因独立作用,对CYR32的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对Sun11-4的抗性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共同作用,对Sun11-6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对CYR27和CYR23的抗性都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独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条锈菌侵染对小麦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小麦秀锈菌条中29号小种(CY-29)衣发接种感病品种辉县红和铭贤169,采用LI-6200型光合系统仪对小麦发病旗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不同严重度小麦病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变化明显不同。轻度病叶(严重度为5%)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变化与健叶相似,水分利用效率轻微下降。轻度病叶仍可有效控制水分的蒸腾散失,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因素控制。中度病叶(严重度为40%0和重度病叶(严重度为80%)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变化与健叶明显不同,病叶蒸腾作用在午前已大幅升高,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很高的蒸腾水平,组织相对含水量大幅下降,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中度和重度病叶完全丧失了控制水分散失的能力,光合作用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中度和重度病叶光合作用的大幅降低不仅与叶绿素含量的明确下降有关,而且与叶绿素光合活性的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陇东小麦条锈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陇东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区不但是我国小麦条锈病传播的重要桥梁地带,而且是当地条锈病流行的重要越夏、越冬菌源基地。当地菌源的存在和小麦品种的抗性丧失是发生大流行的内因,春季降水量多是大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抗锈品种的选育及合理布局、实行生态防治是控制流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Gaby的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品种Gaby是重要的每锈病抗源品种,为了明确其抗锈遗传规律。用条中29号、条中32号书水源类型菌系水11分别接种该品种的双列杂交F2、F3代各株系幼苗,对该品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aby有3对基因抗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对条中29,其正反交均表现1对显性抗病基因起抗病作用;对水11菌系,Gaby做母本时,有3对显性基因起抗病作用(其中2对表现为累加作用),做父本时其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抗病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2,Gaby做母本时有2对基因起抗病作用(可能是2对隐性基因,也可能是存在累加作用的2对显性基因),做父本时可能存在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抗病基因控制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的SSR标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了利用SSR技术寻找与小麦抗务锈病基因Yr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HeinesⅦ与感病的背景亲本Taichung29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了F2单株苗期抗条锈病鉴定。抗性分析表明,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HeinesⅦ中的抗条锈病基因是由单基因控制的。进一步用7B染色体上的45对SSR引物对抗、感亲本及1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SSR分析,筛选出一个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紧密连锁的SSR标记WMC364-207 bp/201 bp。通过最大似然法计算,该标记与Yr2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5.6 cM。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抗病品种的基因背景和遗传特点,采用中国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对60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发现,有13个品种对8个条锈菌优势小种中的4个或4个以上小种表现抗病,其中白老芒麦(甘地806)、圆籽糙(豫327)、大籽糙(豫331)、疙瘩糙(豫398)对6~7个小种表现出抗病,而且多表现免疫~高抗;成株期鉴定发现有38个农家品种对所有小种表现抗病,并且病情指数低于10,很多苗期感病的品种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在抗务锈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圆籽糙(豫327)和疙瘩糙(豫398)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对亲本、F1、F2、BC1代接种条锈菌优势小种,根据F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BC1代的抗感分离情况,初步明确圆籽糙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疙瘩糙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品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抗病品种的基因背景和遗传特点,采用中国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对60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发现,有13个品种对8个条锈菌优势小种中的4个或4个以上小种表现抗病,其中白老芒麦(甘地806)、圆籽糙(豫327)、大籽糙(豫331)、疙瘩糙(豫398)对6~7个小种表现出抗病,而且多表现免疫~高抗;成株期鉴定发现有38个农家品种对所有小种表现抗病,并且病情指数低于10,很多苗期感病的品种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在抗条锈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圆籽糙(豫327)和疙瘩糙(豫398)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对亲本、F1、F2、BC1代接种条锈菌优势小种,根据F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BC1代的抗感分离情况,初步明确圆籽糙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疙瘩糙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地方小麦品种曲白春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曲白春的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并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曲白春与川麦28构建遗传分析群体,以曲白春与中国春构建等位分析群体,用CYR33温室条件下苗期人工接种遗传分析群体,用混合流行优势小种大田条件下成株期人工诱发接种遗传分析群体和等位分析群体,同时对曲白春的抗条锈性进行遗传分析,并用小麦抗条锈基因Yr18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曲白春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曲白春苗期对CYR33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成株期对小麦条锈菌的抗性由2对独立显性核基因控制,即由小麦抗条锈基因Yr18和一对未知的小种专化性抗条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小偃9323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偃9323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在常温(10~16℃)下,以小偃 9323和铭贤169 的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0、CYR31、CYR32、SU114、SU1111对供试群体进行苗期接种,分析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偃9323对CYR30、CYR31和SU114的抗病性均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2和SU1111的抗病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里勃留拉的持久抗条锈性遗传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索小麦品种持久抗条锈病性的遗传机制,对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里勃留拉进行了成株期抗病特点和抗性遗传分析,并对主效基因与微效温敏基因共同控制的持久抗病性的鉴定选择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里勃留拉前期反应型为2~3型,后期转为1~2型,其典型特征表现为普遍率低、严重度低、病情指数低、病斑小、病斑扩展速度慢。遗传分析表明,里勃留拉抗性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共2对互补的主效基因和若干成株期微效温敏基因共同控制。在杂交转育时要扩大选择群体,在早代进行混合选择,晚代进行单株选择。在成株发病前期,以低普遍率和中抗为标准选择主效基因组合;在发病后期,应以反应型和严重度的降低为标准选择微效基因组合。研究还表明,里勃留拉的干尖性状是由具重复作用的2对隐性基因控制,与抗锈性之间存在相关,但作为抗条锈性辅助选择的形态标记其可靠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