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其主要承担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是农业污染源普查中的重要环节。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掌握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14-10015,10042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针对渭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析了2005年该流域陕西段的水土流失、化肥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农膜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基本摸清了该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和污染情况,并提出发展绿色农业是治理该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田污染影响到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污染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治理难度逐步加大是我国农田污染的现状,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其中农业污染源日益成为我国农田污染最为主要的来源。通过分析我国典型区域农田污染的主导因素,提出加强我国农田污染控制的技术对策:(1)加强农业污染源的控制;(2)加强污灌区的污水处理;(3)做好生活污染物的回收处理工作;(4)开展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东  许仕  庐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56-9059
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但其分散性、广泛性等特点又决定了其治理难度较大。江西目前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点阶段,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该研究通过对江西省农业的种植业、畜禽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利用ArcGIS软件,对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空间化和数字化处理。结果表明,江西省农业污染源主要是畜禽养殖业,其次是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污染日趋严重。该研究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农业污染源普查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点多、面广、数据量大,对普查数据质量要求很高。但在国家的质控手册上,对几个农业污染普查数据质控关键点没有明确的技术要求或者要求不详细、完整。本文结合实际的普查工作经验,对影响污染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太湖西北部主要7条入湖河道沉积物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程度。[方法]2005~2006年,对太湖西北部的7条入湖河道沉积物进行采样调查,采用常量元素摩尔比来划分每条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并采用富集系数评价7条河道中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马山河、梁溪河、西湾河主要受市政污染,直湖港、漕桥河主要受工业污染,大浦河、武进河主要受农业污染;以工业污染源为主的河道重金属污染程度最大,以农业污染源为主的河道次之,以市政污染为主的河道最小。[结论]该研究为太湖流域河道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农村环境主要存在生活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程度差异较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参差不齐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并提出应推行污染源源头控制、污水收集和组合处理以及建立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污染源现状调查结果与污染源预测方法,预测了水平年东圳水库流域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流域污染负荷主要来自农业面源、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其中农业面源是流域最大污染源,而农业面源中主要是果园径流污染。在构建东圳水库水域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流域污染负荷预测结果,模拟分析库区水环境变化趋势,结果为库区总氮和总磷将难以满足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根据污染源调查及水质影响预测结果,建议加强对东圳水库水环境保护,重点开展果园面源污染控制、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等项目。  相似文献   

9.
张延梅  孔凡彬 《农技服务》2012,29(1):103+105
阐述了农业产地环境主要污染源以及受污染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农业产地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牡丹江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本文阐述了牡丹江市农业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组织机构建立、学习宣传、普查人员选聘和培训、样本数量确定、普查表填报、数据录入及质量控制等重点工作方面的主要方法,并对普查工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王文磊  李茜 《农学学报》2022,12(5):70-76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益提升。本研究基于农林文旅康产业间的组合,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分化、融合和整合形成的组织形态,构筑组织形态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业、林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5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发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资源和地形特点的发展基础,在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构建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通过论证实践的本质,即主体和客体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揭示其客观现实性、主体能动性、双向创造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提出了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服务、消费、调整关系4种实践划分形式。阐明了科学的实践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它科学地解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并论证了人和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生命泉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高校评价面临着从传统环境转变为互联网环境。以环境变化为高校评价变革的检视起点,深入探索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变革及实现路径。[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研等方法,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变革,进而探究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数据、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的变革,研究探讨互联网高校评价变革及实现路径。[结果/结论]阐明高校评价如何变革,确定各级要素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模式、建设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平台和加强培养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人才,为推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新的高校评价生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桂中5年生、13年生、23年生、30年生、40年生、6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了叶片和土壤C、N、P含量,探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 > 土壤,且C、N、P含量和化学计量在不同林龄间及叶片与土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林龄增加,叶片C、N含量呈上升趋势,过熟林(40年生和60年生)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0年生显著高于其他林龄;土壤中C、N、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幼龄林(5年生)和过熟林(40年生和60年生)中C、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60年生中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根据叶片中N∶P值,马尾松林主要受到P素限制。马尾松对于环境适应性表现出更强的植物稳定性,但对于系统内N∶P养分平衡状态的敏感性较强,同时土壤N、AP、AN含量及C∶N是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关键决定性因素。因此,马尾松生长过程中,尤其要注意N∶P养分平衡,为提高其生产力,建议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合理施用N、P肥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温热环境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母猪作为生猪养殖场的核心猪群,其生产性能是决定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我国是世界生猪养殖的第一大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和商品猪出栏量均超过世界总量的50%,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母猪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在生产性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实际生产中母猪的生产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母猪的营养摄取、机体特性、饲养空间环境及胎次等,其中温热环境是影响母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适宜的温热环境有利于保障母猪的机体健康,提高其生产性能,反之,不适宜的温热环境会引起母猪的热环境应激,破坏体热平衡,甚至导致生产停止,使机体进入病理状态,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掌握母猪的温热环境需求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对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和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文章从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和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生猪养殖场母猪生产管理的温热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方面。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变化。在行为方面,高温环境下,由于侧卧时母猪体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可增加机体散热量,母猪会通过行为姿势改变进行热调节,如增加侧卧时间、减少站立和俯卧时间,而母猪姿势行为的频繁改变会增加仔猪压死率。在生理方面,热应激时母猪会通过减少采食量、增加呼吸率和皮肤血流量等途径来减少代谢产热、增加散热,同时母猪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会增加、甲状腺素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这些生理变化会破坏母猪机体内分泌和能量平衡,进而导致胚胎早期死亡、流产和泌乳量下降。在生产性能方面,热应激会对母猪发情间隔、产仔数和泌乳量等生产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妊娠前期热应激主要影响返情率和产仔数,妊娠后期主要影响产活仔数和死胎数,分娩后则主要影响仔猪存活率,环境高温通过影响母猪的泌乳量对哺乳仔猪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影响母猪的采食量、泌乳期母猪失重和体内生殖激素的分泌,导致母猪断奶后发情延迟。(2)温热环境调控技术方面。母猪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猪舍整体降温和局部降温两种,整体降温以"湿帘-风机"蒸发冷却降温技术为代表,通过风机排风造成舍内负压,迫使舍外未饱和的空气流经湿润的多孔湿帘,引起水分蒸发吸收大量潜热,降低进入舍内的空气温度,从而达到降低舍内温度的目的,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经济高效的优势。猪舍局部降温主要是针对猪只躺卧区地板、两侧猪栏、猪栏上方等区域进行温度调控,主要有风管喷气嘴蒸发冷却、冷水覆盖降温和猪舍地板降温等方式,具有降温效果良好和节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连续施用农用玉米芯炭的马铃薯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明不同材质生物炭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及潜力,利用玉米芯制备生物炭,测定其结构及主要理化特性变化,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该玉米芯炭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病害发生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芯炭具有富碳、多微孔特征,含有多种养分元素及阳离子交换量(CEC),总孔体积、比表面积分别比炭化前提高了4.37倍和3.89倍,适于农业应用。在连作砂质土壤施用玉米芯炭后,马铃薯株高及叶、茎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利于促进马铃薯早发快长,连续2 a施炭的马铃薯中、大薯比例和小区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44.67%和29.01%,其中以C2处理(按4 500 kg·hm~(-2)标准施用生物炭)的产量最高。同时,马铃薯块茎干物质、淀粉、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含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7.78%、14.59%、19.53%、15.38%,商品、食用及营养品质有一定提升。此外,玉米芯炭处理的马铃薯疮痂病、晚疫病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平均降低93.43%和87.77%,抑制效应明显。研究表明,玉米芯生物炭对马铃薯具有"促长、增产、提质、抗病"的生物学作用特征,适于马铃薯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毛竹和花毛竹、黄槽毛竹、厚壁毛竹、金丝毛竹4个变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枝、干、根不同器官C、N、P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竹种不同器官间的养分分配格局存在明显差异,碳的分配格局由大到小表现为枝、干、叶、根,氮分配格局由大到小表现为叶、枝、根、干,磷分配格局表现为叶最大,其次为枝、根、干;w(C)∶w(N)由大到小表现为干、根、枝、叶,w(C)∶w(P)由大到小表现为枝、干、根、叶,w(N)∶w(P)由大到小表现为枝、干、根、叶;2)相较于黄槽毛竹、毛竹、厚壁毛竹、金丝毛竹,花毛竹不同器官中的C、N、P质量分数较高,化学计量比则较低,P是该研究区毛竹及其变种生长的限制性元素;3)毛竹及其变种不同器官间的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关系,通过多元素协同共同形成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4)竹种、器官、竹种与器官交互作用均不同程度的影响植物C、N、P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器官对C、N、P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炭化温度对牛粪生物炭结构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牛粪为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下(200、300、400、500、600、700 ℃)采用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结合Boehm滴定法、碘吸附及亚甲蓝吸附等,对所制得的牛粪生物炭的形貌特征、元素组成、比表面积、孔径、表面官能团和吸附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升高,产率和挥发分含量降低,灰分和固定碳含量升高,pH值增加,制得生物炭的形貌特征更有规则且孔隙更加紧密。适当的升高炭化温度有利于孔隙的形成及微孔数量的增多,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变大,而孔径逐渐减小。随炭化温度升高,牛粪生物炭的C含量增加,而H、O含量减小,N含量先增加后减小,H/C、(O+N)/C和O/C均下降,说明制得生物炭的芳香性和结构稳定性增强,但极性和亲水性减弱。表面官能团中羧基含量随炭化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羰基含量持续增加,而内酯基、酚羟基含量、酸总量和表面含氧官能团总量逐渐降低。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随炭化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600 ℃下吸附值最大。  相似文献   

19.
糖酸组分及其含量对果实内在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果实风味的重要指标。分析了桃果实内的糖酸组分及其代谢特点,并从影响桃糖酸组分内在因素(品种、种质等)、环境因素(温度、光照、水分等)以及相应的栽培条件(砧木和树型、疏花和疏果、修剪、套袋和激素等)的分析,阐释这些因素对桃果实糖酸物质的形成特点,旨在为桃果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粉垄对甘蔗根系结构发育及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蔗粉垄技术增产增糖的根系细胞生理学机制,为粉垄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粉垄耕作处理(耕作深度40 cm),以常规耕作为对照(耕作深度25 cm,CK),分别测定土壤速效养分,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和糖分、根系形态、根毛区组织细胞结构、根系活力、苹果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