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山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和预测依据;对1981~2003年流行情况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模型:Y=-0.2766 0.0249X1 0.0104X2 0.0132X3,经回归检验,历史符合率高达87.5%。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4月中旬~5月下旬的降雨量对条锈病流行具有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最大、最重要的越夏区,条锈病是发生于该区域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持续不断的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绿色、经济的措施。为了持续控制该区域的条锈病、保障粮食安全,总结了自1995年以来甘肃陇南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优异抗条锈病种质资源材料的评价、挖掘、创新与利用;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强化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用Fuzzy综合决策模型预测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菏泽地区1973~1995年小麦条锈病资料及相关的气象资料,采用列联参数构成Fuzzy矩阵,列联系数或等级相关系数构成Fuzzy向旦,建立了Fuzzy综合决策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历史拟合率极高,试报准确,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陇南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以该山区白龙江流域为例,分析其立体气候特点,提出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发展立体农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条锈病属于小麦种植常见病害类型之一,该病害也称"黄疸病",麦田一旦发生此类病害,会对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危害,且病害传播十分迅速,可导致小麦叶片出现早衰现象,绿叶逐渐减少,还能抑制植株光合作用,影响小麦健康生长,直接导致产量下降.基于此,重点对小麦条锈病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介绍,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过程,并提出此类疾病的防治对...  相似文献   

6.
陇南山区花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4~1998年对花菇栽培的技术工艺和气候适应性试验,得出花菇形成的农业气象指标为:环境温度10~20℃,温度日较差≥10℃,空气相对湿度60%~70%,最好伴有0.5~1.0m/s微风.陇南南部最佳接种期应安排在8~10月,次年4~5月集中出花菇,东部、北部气温较南部低,最佳接种期应分别较南部提前10d和15d左右,集中出花菇期分别较南部推迟10d和15d左右.按此模式进行花菇生产,可使香菇中花菇的比例,由过去的10%以下提高到54.1%~56.1%,产量提高25%.  相似文献   

7.
为精准评价冬小麦品种田间对条锈病的抗性,科学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材料的合理应用。在位于甘肃陇南不同生态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于2017 — 2020年,对122个国家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连续3 a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有WJ18-1等19个品种3 a两地均表现抗病,且抗性表现稳定,占供试品种的15.57%; WJ18-494等49个品种具有慢条锈特性,占供试品种的40.16%。绝大多数品种表现出差异性,菌源、环境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9.
10.
小麦品种混播条件下条锈病发生、扩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田间分别设计6个小麦品种单播及其9个组合混播小区,研究条锈病在小麦混播群体中的发生、扩展情况及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苗期品种混播小区发病中心的数量明显减少,条锈病发病中心越冬率达77.78%,单片病叶也可越冬。品种混播降低了条锈病传播距离,条锈病在各小区呈中心式分布。品种混播在孕穗期的相对防效为16.25%~58.89%,平均为35.31%。相对防效以"陕138"和"西农979"品种混播及"陕138"、"小偃22"和"西农889"品种混播最高,分别达58.89%和52.19%。品种混播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作为生态防病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气象条件对甘肃冬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对条锈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的影响在中部和北部以负效应为主,南部以正效应为主;降水、相对湿度的正效应十分明显,且影响效应大于温度。总体而言,甘肃东部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耕地是保障人类社会稳定发展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和资源。近年来,耕地撂荒与流失备受关注。合理高效的利用农村土地以及对农村土地非粮化的整治,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陇南市武都区蒲地乡为例,运用综述法、相关性分析法、实地调研访谈法等,针对当地165户农业种植户的耕地撂荒情况,结合其家庭及耕地的基本状况,对农户撂荒耕地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现阶段耕地撂荒较为严重,撂荒原因有所变化并出现一些政策性撂荒现象。对造成耕地撂荒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撂荒耕地的盘活对策:改善种植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人才返乡;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降低种植风险。  相似文献   

13.
陇南山区农林复合模式划分与种植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波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03-205,220
甘肃省陇南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15%。坡耕地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山坡地及梯田中进行农林复合栽培,可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根据生产方式和栽培结构将陇南山区农林复合栽培的模式种类划分为林药复合、林粮间作、田间地埂利用、果菜种植、特种林粮复合、庭院经营、小流域综合治理、林草复合等8种农林复合栽培模式,以便在坡改梯、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中较好地应用复合农林业技术。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发育期预报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光、温、水气象因子为基础,以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的南宫站为例,选取1991-2010年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光、温、水气象因子累积速率与冬小麦发育速率的相关性,建立各生育阶段冬小麦发育速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光照和水分因子不是冬小麦发育速率的限制条件,不作为发育期预测模型的因子;温度因子是影响冬小麦发育速率的主导因子,返青至各阶段的有效积温累积速率与对应的发育速率的相关系数,较单一生育阶段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P<0.05),冬前有效积温与返青-拔节、返青-抽穗阶段的发育速率显著相关(P<0.05);以相关显著的温度因子为自变量建立的4个阶段发育速率预测模型,模拟最大绝对误差为7d,返青-拔节平均绝对误差为3d,返青-抽穗为2.8d,返青-乳熟3.3d,返青-成熟2.2d,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可以满足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陇东地区1972-2003年15县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陇东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要素分布特征,以及冬小麦产量和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了小麦区划指标,将陇东地区冬小麦分为5个不同类型种植区,并提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陕西省冬小麦种植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全省资料年代较长的54个地面测站1961—2004年的温度、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资料,探讨丁陕西省气候变化特点,计算了冬小麦越冬期积温变化。研究了陕西省热量资源和水资源对冬小麦种植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80年代中期以前呈波动性的下降趋势,80年代中期后开始增温,90年代后增温迅速。降水量呈阶段性减少趋势。陕西省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气温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冬小麦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但90年代开始干旱加剧,水资源严重不足。陕西省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石河子垦区4个气象站的逐日数据,运用相对湿润指数探究了过去52a冬小麦作物生育期干旱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52a,石河子垦区冬小麦生育期干旱频发,干旱频次达200d以上。干旱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旱情总体有所减轻,其中石河子和乌兰乌苏干旱频次减少趋势最明显,减势分别为-5.91d/10a和-2.72d/10a。(2)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干旱频次有所差异,在生育期初期和后期干旱发生较少,在越冬—返青期干旱发生较多;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和各生育期,特旱发生频次最高。(3)降水的增加、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对石河子垦区干旱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植株生长的形态构造模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植物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考虑植物经历的平均气候条件,在生长单元周期的水平上,建立了无水肥胁迫环境中冬小麦生长的形态构造模型,模拟了小麦地上植株拓扑结构的生成、鲜物质的生产和分配过程;根据实验数据估算模型的参数,模拟出了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结构。该模型经完善后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赤霉病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统计分析,选取与江苏省太湖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显著相关的前期海温作为预报因子,并结合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序列进行拓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网络模型进行预报赤霉病的初步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