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明确引起黄瓜炭疽病的病原,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方法、柯赫氏法则验证,基于ITS、ACT和GDPH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回接黄瓜后的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黑色,气生菌丝稀疏、灰白色;分生孢子长柱形,透明无隔;分生孢子盘着生黑色刚毛;孢子附着胞浅褐色,卵圆形,个别双生;菌丝附着胞深褐色,不规则形、浅裂或深裂。结合病原菌三基因联合建树的分析结果,可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25℃、pH 8,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延伸最快,O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和酵母浸粉最适合菌丝生长,且后者产孢最多,致死温度为49℃。 相似文献
3.
4.
5.
中高型有髯鸢尾易发生根腐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为对中高型有髯鸢尾根腐病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中高型有髯鸢尾根腐病病原鉴定研究。以郑州绿城广场采集的Iris germanica ‘Edward of Windsor’、Iris germanica ‘Ola Kala’和Iris germanica ‘Alcazar’鸢尾根腐病标本为试验材料,采取植物组织分离和根际土壤提取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鸢尾根际接种确定鸢尾根腐病主要致病病原菌的基本类型;通过形态学对比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致病病原的种类。结果表明:从鸢尾病株和根际土壤中共获得6种形态特征不同的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鉴定出了YW-1、YW-2两种鸢尾根腐病的致病病原真菌;通过对两种病原真菌的菌丝形态、颜色、孢子与孢子梗形态、发育规律进行形态学鉴定,以及对两种病原真菌的DNA提取、电泳、基因测序、ITS基因位点对比、NJ法构建生长发育树等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检测出与两种病原真菌相对应的rDNA-IT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确定此两种致病病原真菌分别为YW-1:腐皮镰刀菌(Fusa... 相似文献
6.
7.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448-6452
人参病害严重影响着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明确人参根部病害的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类,本研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左家资源圃的患病人参植株上共分离纯化获得8株致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观察病原菌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了人参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菌株中,6株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腐皮镰刀菌相似性达99%;2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尖孢镰刀菌相似性达99%。2种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腐皮镰刀菌的致病力要比尖孢镰刀菌的强一些。本研究结果对人参抗病育种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为明确新疆塔城小麦主生产区小麦植株枯死及叶片干枯、斑点的原因,确定致病病原,为该病在田间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染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ITS、EF-1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鉴定得到的病原菌YE9、YE10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分离鉴定得到链格孢菌与镰刀菌,其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各20个,分离频率均为13%。F. equiseti、 F. acuminatum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光照条件为24 h;F. equiseti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最适生长pH为6.5;F. acuminatum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5。该实验明确了镰刀菌可以侵染小麦叶片引起小麦叶枯症状,在国内属于首次报道,为该病害田间有效防治进一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芪根腐病在内蒙古西部黄芪主产区普遍严重发生。从患病的黄芪根皮内外获得分离物,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引起黄芪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其次为类镰孢和腐皮镳孢。 相似文献
12.
北京昌平地区草莓根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确草莓根腐病的主要致病真菌种类,可正确有效地指导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本试验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昌平地区所采集的草莓根腐病株中共分离得到41个菌株。采用病土定植法测定菌株对草莓幼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均可引起草莓根腐病,致使草莓根部及根茎基部发育受阻,缢缩变黑,腐烂折断;造成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甚至死亡。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鉴定,其中39株可以鉴定到种,分别属于10个属的15个种,另外有1株只鉴定到属,1株只鉴定到科。在41个菌株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4个种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菌株总量的29.25%、12.20%、12.20%、9.75%;致病力最强的种类为伏革菌科真菌、棒形拟盘多毛孢和胶孢炭疽菌,其次为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发病率均可达50%;淡色生赤壳、伏革菌科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Stachybotrys chartarum、Neonectria radicicola等为首次报道的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北京昌平地区草莓主产区中草莓根腐病的防治,并为草莓根腐病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种类分布及抗病种质鉴定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2008年以来,从黑龙江省大豆产区100个地点采集根腐病株,通过采用PDA培养基分离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选择培养基分离疫霉菌的方法。分离结果表明,各主要致病菌出现频率为:镰刀菌42.7%,腐霉菌25.2%,立枯丝核菌7%,疫霉菌25.2%。对1249份大豆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有471份,占鉴定材料的37.7%;对471份材料人工接种出现频率最高的镰刀菌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69份,占供试材料的14.6%。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菌种类;明确了现行大豆品种和资源中有抗根腐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17.
18.
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斑根腐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并研究出其配套的田间防治应用技术是防治小麦根腐病的重要措施,而通过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分析,可为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此研究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6种化学药剂对小麦叶斑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同,世高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在质量浓度为40 mg/L时抑制率达94.9%;其次为唑醚?代森联、丙森锌、福美双、多菌灵和代森锰锌,在该浓度下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依次为89.5%、86.3%、48.2%、40%和37.8%。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世高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同样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萌发中浓度为6.45 mg/L,可在生产中继续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