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2.
仇春晖  黄耀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94-2696,2700
新城区景观环境的营造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形成城市特色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周边的景观节点分析,总结出苏州工业园区的水资源创造的自然景观气韵、建筑布局营造的艺术景观气韵和城市景观生动的文化气韵,将园区的景观营造与自然、艺术、文化相关联,完整说明了历史与时尚、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融合的苏州金鸡湖工业园区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3.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0,(4):106-107
一、茶浴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所涵盖的面极广,包括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例如茶话、茶诗、茶文、茶联、茶书、茶俗、茶德、茶艺、茶具、茶馆、茶食,以及茶与名人、茶与健康、茶与贸易、茶与宗教、茶与戏剧、茶与音乐、茶与美术等。而茶浴也是诸多茶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茶浴及其重要意义。用茶汤沐浴,在我国南部山区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普遍。研究表明,早在殷商时期,居住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一带的闽越族就流行有一种洗岩茶浴的习俗。茶浴,说起来比较简单,就…  相似文献   

4.
茶是武夷山秀、拔、奇、伟、净,著名六大特色之一,海内外广大旅人对此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5.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23,(2):118-122
宁波地域的茶文化与禅文化源远流长,茶与禅滋养了宁波地域的历史文化,使宁波地域的历史文化有着特别的茶禅味道。宁波的僧人和文人特别爱在茶中体悟禅境,茶禅成为宁波僧人及文人的生活情趣,乃至于精神慰藉。不仅是宁波的地域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茶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从讨论城市文化资源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概念入手,以郑州市为例,结合郑州市文化资源特点以及公共空间景观的利用现状,分析郑州市文化资源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特点,探讨文化空间景观营造对策,提升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武夷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先后获评中华十大名山、全国十大文明景区、全国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武夷山为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千年历史。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全市现有茶园9200公顷,茶叶成  相似文献   

8.
从讨论城市文化资源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概念入手,以郑州市为例,结合郑州市文化资源特点以及公共空间景观的利用现状,分析郑州市文化资源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特点,探讨文化空间景观营造对策,提升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雕塑的功能在于组织园林景观、点缀和装饰环境 、再现历史和地域文化、表达城市共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安康有着积淀深厚的地域资源和历史底蕴,在园林城市建设中,利用景观雕塑建设展现地域传统历史文脉,形成园林城市地方特色,传播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  相似文献   

10.
徐德培 《农业考古》2005,(6):201-204
茶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民俗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江西茶俗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就其旅游应用构想,尤其是注重推出一批特色系列茶产品,提高茶叶生产的附加值,为江西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亮点提出了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彝族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烤罐茶”习俗是彝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是彝族火塘茶艺与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彝族人的观念中,“茶”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蕴含着他们图腾崇拜意识、待人接物的礼仪文化和民族之间凝聚力的表达等多种文化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彝族的烤罐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传承,也蕴含着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本文以楚雄彝族烤罐茶习俗为研究对象,探索现代生活中的彝族烤罐茶习俗的传承发展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钱入深 《农业考古》2019,(5):202-205
越地自古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区域经济繁荣,氤氲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独特的山水与地域文化形成特有的联动关系。越茶作为越地山水和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作物,不但经济效益明显,对越地产业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融通也产生重要影响,在茶历史、制茶技术和茶品类等方面同样开创了地区甚至是中华茶史的新篇章;越茶与越地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特殊的关系为越地历史问题和文化现象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无徽不成镇,无茶不成俗"。安徽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由于受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图腾崇拜等的影响,安徽茶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徽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为一,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总结归纳、口传心授和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茶俗文化。茶,早已渗透到了安徽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成规礼俗和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之中。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变迁与城市街道景观的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街道景观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街道景观特色丧失的问题愈加严重。回顾我国城市文化变迁和街道景观演变的四个历史阶段,掌握城市街道景观演变的脉络,寻求城市街道景观个性丧失、活力匮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岩茶在武夷山的重要地位不容低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震中 《农业考古》2001,(2):328-330
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 ,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入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 ,注入武夷山人的接待礼仪。武夷山人普遍认识到 ,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 ,之名冠海内外 ,之吸引天下客 ,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 ,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 ,不是人为强加的 ,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 ,自然景观更加五彩缤纷 ;有了它 ,武夷山水更加艳丽动人 ,诚然有了“三三秀…  相似文献   

1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17.
从逊克县滨江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目标着手,意在建设自然、有机、文化、经济的滨江公园空间,构建逊克县的绿色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的功能。从规划设计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景观结构、主题景观的营造和植物景观的特色表达等几方面充分展示了逊克县的地域文化和滨江公园的景观特色,建设具有生态保护、娱乐、保护人文历史的多功能滨江公园,使公园的景观功能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通过到德宏有关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德宏州少数民族茶俗的区域性特点,挖掘整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重点探索了德宏州民族茶俗、茶艺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德宏民族茶文化发展应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结合,通过树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开设民族特色茶艺馆和民族文化茶节等,形成资源整合与利用有效畅通路径,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才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32-1034
景观生态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在连云港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自然条件,来分析景观生态结构布局。从地区特点和地域文化出发,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将城市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融合于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之中,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特色目标,明确各类绿地中的特色体现,努力创造富有景观生态特色的绿色连云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