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6个杨树无性系木材为研究对象,对杨树的密度及干缩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杨树木材的加工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6个杨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为0.33~0.43 g/cm3,气干密度为0.39~0.51 g/cm3,全干密度为0.37~0.49 g/cm3,密度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50号杨、中林46杨、南杨木材密度沿径向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而108杨、N179杨和桑巨杨木材密度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杨树无性系木材气干和全干干缩差异均值分别为2.53和2.22,不同无性系间气干干缩率(径向、弦向、体积、干缩差异)和全干干缩率(径向、弦向、体积、干缩差异)差异均极显著。50号杨、N179杨和桑巨杨木材干缩差异沿髓心向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中林46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108杨和南杨则是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木材密度与不同状态下干缩差异呈极显著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除与弦向和体积气干干缩率不相关,与其他干缩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干缩指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人工林落叶松木材干缩及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不同的恒定的温度场中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人工林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木材干缩率、干缩比、心边材干缩差异及基本密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合理地制定木材干燥工艺基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用广西马尾松龄施肥材料(连续观测13年),根据国际《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研究了施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P、K三要素中,以N、P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较大。⑴总的来说P增加木材密度和干缩率,N肥降低木材密度木材干缩率。N、P肥降低木材差异干缩。施K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⑵N、P、K施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及其变化程度,与肥种、施肥量、树干部位、木纹方向、气干或全干状态有关。施P肥木材密度具有增加的趋势,而且树干下部基本密度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显著。N、K肥对木材密度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P肥使木材干缩率增加,P肥主要增加的是全干干缩率和径向气干干缩率,特别是树干下部径向气干干缩率各处理间差异显著。K肥对干缩率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⑶为了保证木材质量,对于纤维用材林,主要施P肥;对于结构用材林,可施P肥,适当考虑N肥、K肥施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水淹对滩地枫杨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木材的基本密度由树干基部向上持续稳定增长,对树高的一次回归比第二组显著;第二组木材的基本密度由树干基部向上呈波动增加;枫杨不同高度基本密度方差分析结果经F-检验,差异均显著;第二组枫杨木材的弦向干缩、径向干缩、体积干缩及差异干缩都比第一组小,在0.05水平上经T-检验差异均显著。由此可知,一定程度的淹水有利于枫杨木材尺寸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杉木和I-72杨人工林木材干缩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杉木和I-72杨人工林木材南北向、不同高度位置、不同径向位置横向干缩(弦、径向)的测量,研究上述3个因素对2种木材横向干缩(弦、径向)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南北向的不同对杉木和I-72杨人工林木材的干缩均无显著影响;高度位置的不同对杉木和I-72杨木的弦向干缩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径向干缩则无显著影响;径向位置的不同对杉木和I-72杨人工林木材的径、弦向干缩均有极显著影响:从树皮到髓心,木材径、弦向干缩逐渐减小,与其基本密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
对大青杨辊压处理材(压缩率10%~50% )的密度和干缩系数进行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与素材相比,辊压处理材的全干、气干和基本密度均有所增加,密度变化率<5%,其中气干密度增幅最大,密度变异与压缩方向无明显相关;气干和全干干缩系数随压缩率增大而变大,变动范围-3.448%~23.678%;弦向干缩系数变化大于径向.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幼龄材与成熟材木材干缩性能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建始长岭岗林场 32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干缩性能指标 ,并分析了各指标在立地与木材径向部位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 :来自两样地的木材干缩性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木材在径向部位上按 16年为界划分的成熟材与幼龄材相比较 ,全干状态和气干状态下的径向干缩率均具有极显著差异 (α =0 0 1) ,全干和气干体积干缩率、全干和气干差异干缩、全干弦向干缩率等指标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α =0 0 5 ) ,气干弦向干缩率在径向部位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102个17年生杉木无性系为试材,对木材的干缩性与吸水性进行测定分析发现,木材干缩性、吸水性在杉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干缩性变异幅度为3.1%~20.0%,表型变异系数达59.8%;吸水性变异幅度在214.5%~338.1%间,表型变异系数为13.2%。木材干缩性与吸水性均具有明显的无性系方差分量,表明杉木木材干缩性与吸水性受遗传控制。进一步研究显示,杉木无性系木材干缩性遗传变异系数为38.6%,重复力为0.390,均属中低水平;吸水性遗传变异系数值虽较低,但重复力相对较高(0.664),属中上水平;在不同入选率(10%、20%、30%)下,木材干缩性与吸水性随入选率的降低其遗传增益值(绝对值)不断提高。研究还发现,杉木木材干缩性与木材基本密度、心材比间为极显著遗传负相关,与木材吸水性间则表现为极显著遗传正相关;木材吸水性在遗传水平上与胸径、材积、心材比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木材基本密度间为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汽蒸时间对木材弦,径向干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杉木木材基本密度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设置在分布区北缘江苏宁镇丘陵(句容、江宁)的各种试验测定林所收集的24个种源、50个江苏当地种源优树半同胞子代、17个产地间杂交组合子代490株平均木选择材料,以及融水种源山洼、山谷、山坡3种栽植立地,3000、4950、6000株·hm-23种栽植密度,以及6、8、10、15、18a等5个年龄组林分275株样木材料研究杉木木材的基本密度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杉木全分布区试验不同种源,江苏种源优树自由受粉子代家系,江苏江宁×四川德昌种源产地杂交组合子代间有显著的遗传变异(依次为:F=6.71**>F0.01=2.40;F=3.87**>F0.01=2.19;F=2.63*>F0.05=2.36),具有选择改良潜力。栽植立地对融水种源幼龄材基本密度没有明显影响;林龄与栽植密度是引起木材基本密度变异的重要因素。供试测定材料基本密度与材积生长没有统计置信的负相关关系,性状间影响弱。杉木材性改良及生长与材性联合改良,可按“生长(材积)、材性(基本密度)两阶段独立选择法”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1.
南亚热带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立地与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揭示南亚热带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蓄积量发育规律。 方法 以广西大青山36 a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初植密度杉木人工林总蓄积、活立木蓄积动态变化。 结果 初植密度与立地对林分活立木蓄积生长的影响与总蓄积一致。中幼龄阶段林分总蓄积与初植密度和立地正相关,初植密度愈高,立地指数愈大,林分蓄积生长量愈大;但15 a后中等密度林分总蓄积最大。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高峰随密度增大而愈早;平均生长达高峰后下降,密度越大下降越早、下降趋势越明显;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大多分别在10、14 a达到高峰,林分蓄积生长率降到3%时林龄为19~25 a。 结论 随初植密度增大,立地指数对林分总蓄积的影响程度减弱。若以蓄积生长量最大为培育目标,16指数级以C密度为最适宜造林密度。南亚热带杉木林首次间伐、最后间伐、主伐时间分别为10、14、25 a;主伐林龄不宜早于19 a,且初植密度愈低主伐林龄更晚,A、B密度林分的主伐林龄可推迟到25 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杉木密度间伐林探究林分生长优势在间伐处理下的变化规律,为杉木林栽培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 方法 以江西省分宜年珠林场青石湾杉木密度间伐林为研究对象,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生长优势与林龄、累积间伐强度、保留株数密度以及这些变量相互作用的关系。 结果 在间伐前后,生长优势伴随着累积间伐强度、林龄以及保留株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生长优势的负值未在最后的观测年出现。同一保留株数密度下,生长优势随累积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结论 低密度种植,低密度管理,使得生长优势更趋近于0,有利于林木均衡生长,提高大径材产量。高密度种植,低密度管理不仅在间伐收获小树的同时,伴随着累积间伐强度的增强,生长优势增加,促进林分内大树的生长,从而收获大径材。  相似文献   

13.
对3块7~10年生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木材密度遗传变异情况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木材密度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为无性系木材密度做出贡献的各因素中,有50%~60%来自于遗传因素;无性系木材密度的重复力介于0.829~0.911之间,遗传变异系数介于4.86%~6.98%之间,木材密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介于1.25~1.47之间,无性系重复力较高,相对生长性状而言遗传变异及无性系间的差异较小;木材密度与树高、胸径、材积的表型、遗传和环境的相关性均呈现负相关,有近80%的木材其密度与生长性状的表型、遗传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水平,这表明选择生长性状与材质兼优的无性系相当困难.讨论提出了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分两步进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不同良种与初植密度杉木林分密度指标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不同良种和初植密度杉木林分密度指标的动态特征,筛选适宜于杉木林分的密度指标,为杉木人工林密度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8年生杉木良种和密度互作试验林逐年定位观测数据,分析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密度指数(SDI)、优势高—营养面积比(Z)这3个林分密度指标在不同良种和不同初植密度下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密度指标对初植密度和林龄的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在相同良种水平、不同初植密度下,3种林分密度指标随林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均为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低初植密度下,密度指标随林龄增长拟合直线斜率较小,随初植密度增大,拟合直线斜率增大,反映初植密度越大的林分对林木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影响更强;同一林龄下,均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初植密度、不同良种水平下,3种密度指标的良种效应差异均不显著,且不存在良种和初植密度的交互作用。 结论 3种林分密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密度信息,在5000~6667株·hm−2的密度范围内,CCF和SDI在不同密度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此密度范围内难以体现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别,而Z在研究设置的整个密度范围内不同密度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能明显表示出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别,适用的密度范围更广,且不含参数,计算简单,可以很好地用于杉木人工林分生长模拟和密度管理。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的立地及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0年生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林龄立地质量、林分密度对林分材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质量越好各材种出现时间及达到最大出材率的时间越早,22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的小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时间较16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早4 a,中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的时间早6 a;立地指数相同时,随初植密度增加小径材出材率的峰度及峰值均减小,20立地指数样地中,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的小径材出材率峰值较初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高17%,而初植密度对中径材、大径材影响不大;在林分发展的不同时期,林分密度对材种出材率的影响不同,30年生时林分蓄积相近的但初植密度不同的样地,初植密度越大小径材出材率越高,大径材出材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邵武市卫闽林场的16和18指数立地上,不同密度15年生杉木立木蓄积量和可生产的不同规格杉木原条出材量,进行经济核算,结果表明;16指数立木造林密度1410株/hm~2的立木蓄积量比同指数630株/hm~2密度增产69.0%;比18指数密度630株/hm~2的林分增产36.3%。该林分的综合经济效益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17.
闽北杉木大径材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胸径-树冠法在闽北地区建立杉木大径材合理经营密度表,经检验表明模型回归相关系数为0.9927,达极显著水平,可以用该表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