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蛙类养殖技术之三虎纹蛙驯养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isa Wiegmann)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虎纹蛙属,又称水鸡、田鸡等,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在我国分布很广,遍布长江以南各省区,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为保护虎纹蛙的自然资源和满足市场需求,开展虎纹蛙的人工养殖就显得极其重要。福建省光泽县于1999年开始了虎纹蛙养殖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性试验取得成功并投入规模化生产,辐射到全县及周边地区,现将虎纹蛙的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虎纹蛙与泰国虎纹蛙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丽  刘楚吾  林东  梁伟峰 《水产科学》2005,24(12):31-33
本文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中国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和泰国虎纹蛙(R.tigrina cantor)的种内种间遗传多样性及种质特异性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中国虎纹蛙和泰国虎纹蛙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53.77%和70.79%;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345和0.1780;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S)为0.4238,遗传距离(D)为0.6613。两种虎纹蛙遗传多样性都较丰富,但中国虎纹蛙的遗传变异程度较泰国虎纹蛙低。在OPA、OPF、OPP、OPZ几个系列随机引物的扩增中得到了可用于鉴别两种蛙的12条特异性谱带。  相似文献   

3.
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isa Wiegmann),又称田鸡,田蛙,水鸡等,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个体大,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历来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近年来由于捕捉过度,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界中虎纹蛙数量日趋减少,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及满足市场需求,开展虎纹蛙的人工养殖已成为必需,关于虎纹蛙的繁殖生理及发育生物学,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1],但对影响虎纹蛙孵化的环境因素及蝌蚪培育的研究,却甚少报道,本文就温度,盐度,pH值及水中溶氧对虎纹蛙孵化的影响和蝌蚪的培育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为科研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志平 《内陆水产》2006,31(4):14-15
虎纹蛙肉质细嫩、味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和养殖户青睐。我县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虎纹蛙养殖.但是由于本地虎纹蛙个小、长速慢,泰国虎纹蛙又不易越冬、死亡率高,影响了虎纹蛙的养殖效益,制约着本地区虎纹蛙养殖的发展。为培育出适应性强和性能优的虎纹蛙良种.提高养殖效益.我县于2001年开展了虎纹蛙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性试验,取得成功,并投入了规模化的苗种生产。现将虎纹蛙良种的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Wiegmann)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虎纹蛙属,又称水鸡、田鸡等,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在我国分布很广,遍布长江以南各省区,由于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历来是人们喜受的美味佳肴,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多年来,由于捕捉过度,加上种植水稻、蔬  相似文献   

6.
泰国虎纹蛙又名泰国青蛙,原产于泰国,是继美国青蛙之后引进的又一新的食用蛙品种。由于该蛙肉质甜美,香气浓郁,在市场上极为畅销。因此,养殖泰国虎纹蛙,对其生物学特征的了解,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泰国虎纹蛙头型短小,皮肤粗糙,背部两侧各有数条不规则的短肤褶,长短不一,若断若续,背部颜色因饲养环境不同而有棕灰、黑灰、墨绿等色,并附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面白色,四肢有黑斑纹。泰蛙与本地虎纹蛙的外形、色泽、食味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泰蛙体形稍大,其成蛙体重…  相似文献   

7.
<正>泰国虎纹蛙是广东省水产蛙类养殖的一支新军,近几年异军突起,成为继牛蛙养殖热、美国青蛙养殖热之后的又一大热门养殖品种。泰国虎纹蛙最早是海南省从泰国引进的。由于身价不凡,与另两种蛙相比其肉味更鲜美(与本地青蛙差不多)、生长迅速、不挑食、发展养殖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引进后,迅速在当地掀起一股养殖热潮,现已初步形成产业。然而,随着"跟风者"的追随,虎纹蛙的养殖量快速扩增,导致产量急剧增加,供大于求,每年价格都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泰国虎纹蛙以海南为主养区,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均有养殖。虎纹蛙发病少、肉质鲜美且很少用药,养殖效益可观。2010年很多养殖者在看到上半年海南成品蛙8~9元/斤的价格以后,转养虎纹蛙,使得9  相似文献   

9.
虎纹蛙,也叫泰蛙、海南蛙,在广东俗称田鸡,是常见的一个青蛙养殖品种,适合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虎纹蛙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三亚、琼海、海口)和广东(佛山、惠州、台山、湛江)。  相似文献   

10.
虎纹蛙     
《海洋与渔业》2010,(6):38-38
学名:Rana tigrina rugulosa Wiegmann分类与产地: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以及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泰国虎纹蛙以海南为主养区,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均有养殖。据了解,泰国虎纹蛙养到商品蛙的成活率在70%~80%,2008年6-8月份虎纹蛙大量上市时价格曾跌到6~8元/千克,直逼成本价,冬季市场则一直维持在12~16元/千克。2009  相似文献   

12.
虎纹蛙Rana tigrina(=Rana tigrina rugu-losa=Rana rugulosa=Tigrina rugulosa)属于两栖纲,蛙科,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虎纹蛙体形硕大粗壮。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尖圆,吻长接近眼径的2倍,吻棱不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略近吻端,开孔向上,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宽近相等。鼓膜大而圆,略小于眼径,自眼后角起沿鼓膜上方达口角后方有一明显颞褶。犁骨齿极强,位于内鼻  相似文献   

13.
笋壳鱼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优质淡水鱼类,肉质细嫩,骨刺甚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我市于2002年引进养殖,养殖的品种主要为澳洲笋壳鱼(Oxyeleotris lineolatus))和泰国笋壳鱼(Oxyeletris marmoratus Bleeker)。前者原产于澳大利亚国,学名为散纹尖塘鳢,后者原产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学名为褐塘鳢或尖塘鳢。  相似文献   

14.
泰国虎纹蛙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国虎纹蛙又名泰国青蛙,原产于泰国,俗称“泰蛙”,1995年首次引进我国南方饲养。此种蛙个体适中,外形酷似本地蛙,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极为畅销。人工养殖泰蛙周期短,从产卵至商品蛙,只需100天左右,既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又能保护我国野生虎纹蛙。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泰国虎纹蛙成年个体一般250~450克,大的可达650克。其头型短小,皮肤粗糙,背部两侧各有数条不规则的短肤褶,长短不一,若断若续,背部颜色因饲养环境不同而有棕灰、黑灰、墨绿等色,并附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面白色,四肢有黑斑纹…  相似文献   

15.
张时祥  陈瑜 《水产养殖》2011,32(8):47-48
虎纹蛙,俗称田鸡,隶属脊索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虎纹蛙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由于虎纹蛙养殖产业竞争加剧,出现对养殖环境污染,虎纹蛙疾病增多,品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虎纹蛙病毒体外培养及其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红 《水产学报》2002,26(4):363-367
从发病濒死的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蝌蚪中分离到一种病毒,在25℃条件下,该病毒能在鲤鱼表皮瘤细胞系(EPC),胖头Shiu肌肉细胞系(FHM)和草鱼性腺细胞系(CO)三种鱼类细胞上产生空斑状的细胞病理变化(CPE)。该病毒对氯仿,热(56℃,20min)和酸(pH3)敏感,其体外培养的适合增殖温度范围为20-30℃,电镜下观察,病毒为对称的二十面体,切面正六边形,对角直径125nm左右。  相似文献   

17.
学名:Rana tigrina rugulosa Wiegmann 分类与产地: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以及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18.
虎纹蛙(Ranatigrinaruglosawiegmann)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多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江河、湖沼、池塘、洞穴和稻田等阴凉潮湿之处。野生虎纹蛙为肉食性,经过人工驯养后可变成以偏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它的食物结构广泛,通常有:水蚯蚓、昆虫、蝇蛆、鲜鱼虾、动物内脏以及人工饵料等,在进行大面积养殖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虎纹蛙的适应水温为15~28℃,当温度降到10℃左右便进入冬眠。大面积商品蛙养殖实践证明,气温在28~32℃为其最适生长温度。经过我们对虎纹蛙的养殖发现,它…  相似文献   

19.
虎纹蛙俗称田鸡、青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过近年来虎纹蛙的养殖研究与技术推广,本文总结了华南地区虎纹蛙的成套养殖技术,并进行了虎纹蛙养殖效益分析。一、室内池场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环境安静、通风向阳、周围没有对养蛙用水构成威胁的污染源。蛙池  相似文献   

20.
(mang)鲶(Pangasius)又称“Plasiwai”,暹罗河鲶,是泰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养殖的高产食用鱼。这种鱼于1978年引入我国,其后在华南师范大学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进行了养殖推广。作者1986年1月24日-2月24日应泰国水产科研、生产单位的邀请,赴泰国进行了水产养殖考察和学术交流,重点考察和参观了(mang)鲶的养殖,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