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稻鸭共作技术作为一项环保型的生态农业技术,现已在中国多个省份和其他许多亚洲国家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稻鸭共作系统中具有很多的生态学效应。对该系统中鸭子活动对水稻植株产量性状、群体结构、稻田杂草、水稻病虫害与天敌、稻田土壤、稻田水体、稻米品质、稻田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今后应加强对上述生态学效应的内在机理与生态学过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2.
3.
水稻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4个因素构成的,其中单位面积穗数是对产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所以水稻分蘖数量、消长动态对产量影响很大。为了进一步论证肥料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水稻分蘖的固有特性,促进个体生长发育,获得高产稳产的理论依据,2010~2012年我们进行了肥料影响水稻分蘖消长动态及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而鸭子不问断的活动可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应;同时以鸭粪便肥田,实现稻鸭双增收,经济效益显著。2007—2009年以来,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进行了稻鸭共作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稻鸭共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技术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作是将水稻生产与养鸭生产有机紧密结合,稻田养鸭除虫、除草,减少农药投入,同时销鸭获利,极大地发挥了水田的生产功能、养殖功能、生态功能,是一种生态农业新技术。为解决大面积水稻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米质下降,安全性差,以及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的问题,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在我市应用实践稻鸭共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基本情况试点选在宜兴市张渚镇凤凰村,该基地处于天脉山余脉丘陵地带,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远离有污染源的工厂,灌溉水源达国标二级的横山水库退水,2003年认定为省无公害生产基地,2004年认定为有机稻米生…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兴化市野陈村稻-鸭-萍共作的生产经验;阐述了稻-鸭-萍共作的生态效应,并对共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存在的技术措施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兴化市野陈村稻-鸭-萍共作的生产经验;阐述了稻-鸭-萍共作的生态效应,并对共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存在的技术措施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稻鸭鱼种养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稻、鱼鸭种养模式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稻十鸭十鱼田0cm~20cm土层温度升高,土壤昼夜温差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分别增加25.7%,25.8%, 39.2%,5.4%,速效N,P_2O_5,K_2O养分增大;水稻植株虫口量减少,病害轻。可增收鲜鱼1912.5kg/hm~2, 成鸭440.3kg/hm~2,水稻产量增加11.1%,生态指数EI—0.8542,属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正>为防御天敌入侵,防止鸭越界跑散,稻鸭共作田都用0.5米以上的塑料编织网围住稻田四周。这对于牙尖齿利、善于钻山打洞和攀爬的黄鼠狼、老鼠来说是形同虚设。长期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以后,退避灌水渠道边的黄鳝就挖洞进入稻田了,咬伤雏鸭的脚、蹼、喙。上述鸭的敌害多昼伏夜出。水稻生育期气候多变,有时狂风暴雨,一天之内气温下降近20℃,夜晚尤著;有时高温炙烤:2013年7~8月就连续40多天40℃左右的气温。有个鸭舍就能规避恶劣天气对鸭的危害。鸭只能治水稻害虫,对水稻病害却无能为  相似文献   

10.
<正>要不用化肥,每667平方米就10多只鸭的肥料(鲜粪估计100公斤),是满足不了高产水稻的肥料需求的。绿萍则可利用水稻生长前期的光、热资源旺盛生长。绿萍是多年生水生草本,茎叶平铺水面,多呈三角形,长宽不超过1厘米,叶为鳞片状,长约1毫米,夏秋为绿色,冬为红色,故又名满江红。绿萍的叶内侧有一空腔,内有固氮蓝藻共生,能同化空气中的氮。绿萍(烘干物)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1.
以小黑麦东农5305为材料,设置氮水平和栽培密度两个因子,施氮量0、75、150、225kg·hm-2;密度300、450、600万株·hm-2,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氮素水平对小黑麦分蘖成穗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5305在300万株·hm-2、75kg·hm-2处理时茎蘖成穗率最高,产量也最高。由此可知,对于分蘖能力较高的东农5305应适当降低基本苗,少施氮肥,主攻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该项调查与分析表明:旱作区棵燕麦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4~74%,降水变率小,降水日数多,大于10和25mm降水次数多,1d或1h内降水强度小,全年超300mm降水保证率达80%,生长季内超25Omm占70%,7~8月超100mm占60%的降水资源,利于裸燕麦获得丰产。反之,则减产13年中均出现丰、平、欠年规律;4、5、6月降水量大于10、25、50mm,7和8月大于100mm。或者有两次10mm的保苗雨,40~60mm的抽穗雨,100mm的灌浆雨,亩产达51~74kg。反之,仅20~30kg。通过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形成土壤小水库的耕作措施;合理调节播种期;搭配不同熟性品种,增强抗旱性和经济性状,达到持续丰产和稳产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通过概述稻鱼综合种养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模式、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稻鱼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通过概述稻鱼综合种养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模式、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稻鱼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旱地小麦磷肥施用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磷量条件下不同施磷深度对旱地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各生育时期群体分蘖数增加,成熟期穗数显著提高,花后0~10d、15~25d籽粒灌浆速率增加,千粒重提高,且40cm深度施磷较20cm深度的对冬前分蘖有较大的调节效应,提高了灌浆前期(花后10~15d)籽粒千粒重积累速率,显著提高了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施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且40cm深度施高磷明显促进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总之,旱地小麦40cm深度配施150kg·hm~(-2)磷肥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且主要通过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6.
Variants of analytical support of the level of qualitative solutions of certain problems of a farming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oil properties periodically checked by the country’s government service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进行了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平均病蔸率为22.22%、平均病株率为8.06%、病情指数为17.95,与常规用药处理区相比,病蔸率下降6.34%、病株率下降6.12%、病情指数下降O.89。表明稻田养鸭可以基本控制纹枯病的危害,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是在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基础上,参照日本稻鸭共作新技术、新思路发展而成的一项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综述了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生态学效应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同位素示踪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杀螟疏磷在稻-鱼-萍生态系中的行为,发现喷施的杀螟硫磷大部分沉积在植株上,并随时间而减少。在鱼肉中,该杀虫剂的残留量很低,且大部分呈结合态。在水中,随水溶性产物的形成而迅速减少。在土壤中,大部分农药持留在土壤上层,90%以上为结合残留。在收获时,杀螟硫磷在糙米和鱼肉中的含量都很低,在糙米中,远低于允许限量0.2mg/kg(中国),在鱼肉中,远低于允许限量0.05mg/kg(日本)。早季稻-鱼-萍生态系中残留的杀螟硫磷对后季稻田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为解决浙江省细碎化经营带来的收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低、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耕地分布格局,量化浙江农地规模化潜力和空间优化路径,结合农田氮平衡和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农地规模化对浙江农业生产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耕地平均田块面积为0.4 hm2,面积低于0.6 hm2的耕地占70%。通过土地整理,73%的耕地连片面积在16 hm2以上。耕地连片规模化经营可以使氮肥投入减少53%,促进氮素利用效率从38%增加至56%。农业劳动力需求从每公顷4人减少至1人,农业投入成本降低77%,劳动力农业年均收入可提高9 457元。浙江省推动实施农地规模化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有助于发挥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环境资源保护作用。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推动农业转型,以农地规模化提升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