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金沙江流域上段的鹤庆县退耕还林为例,根据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对河谷山区退耕还林区适宜树、草、药种类及配置模式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林药、林草结合等4种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模式,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对各种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由于冀西北坝上地区的自然、生态脆弱特征,在全国大范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政府的退耕政策对该区具有特殊的意义,政府的政策行为与农户退耕行为对于农牧业经营,无论是品种选择、结构安排,还是经营方式、投入要素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应用研究区农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户退耕行为对农牧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通过对云县爱华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制约天津市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问题,提出发展林下经济对于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适合于天津市退耕还林区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5.
浅谈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地造林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峰富  呼霞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75-175,179
退耕还林是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使退耕还林农户获取较高经济收益,"稳得住"退耕还林土地,其关键在于退耕还林地造林树种的选择.为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获得双重效益,退耕还林地造林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优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乔灌草相结合、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等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6.
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工程,为了解决退耕还林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在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以及长短兼顾、以短养长的原则.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林草间作-畜牧业-畜牧产品加工模式、林药间作-药材-制药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原则及造林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提出了对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意义的认识;探讨在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特别是对利用自然力的原则进行详尽的论述;根据江西退耕还林地的地类分析,提出各类退耕地的整地方式和造林技术,提供了退耕地的树种选择原则和可供选择的树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对退耕还林的几种经济复合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及分析。通过引进新品种和对退耕还林复合经济模式的研究和示范推广,使退耕还林区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探索出了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提出土地沙化脆弱性的"敏感-退化"(S-D)概念模型,构建以沙化敏感性指数和沙化退化指数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进行河北省土地沙化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没有极重度脆弱级别,重度、中度、轻度和微度脆弱区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0.6%、9.8%、39.9%和49.7%;空间分异上,脆弱性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冀北坝上高原及冀西山丘区沙化脆弱程度最高,分布面积最广。同时对这些区域的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是重建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退耕还林1133.3hm2。在农场退耕还林中,针叶树落叶松与经济作物大豆间作是十分普遍的退耕还林地林经间作模式。除草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做到既不伤害大豆又对针叶树落叶松安全的化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退耕还林地鼠害的防治效果。[方法]于2000~2004年在陕西省吴旗、甘泉、千阳、麟游、永寿和淳化6县,采用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退耕还林地鼠害进行防治推广试验。[结果]在鼠害严重的造林地,造林前用克鼠星防治1次,造林后再用克鼠星防治1次,平均造林成活率达到97.1%,造林后2年平均保存率达到95.3%,分别比对照提高18.4%和28.5%。果树由于立地条件较好,鼠害防治彻底,2年保存率达到97.3%。应用灭鼠剂克鼠星1号进行鼢鼠防治,春季和秋季的防治效果均在89.4%以上,对达乌尔鼠兔的防治率均在84.7%以上。[结论]灭鼠剂克鼠星的研制与应用,杀灭了害鼠,同时保护了天敌,在农林牧业鼠害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退耕农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阻碍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4.
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跃军  刘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39-1440,1459
对贵州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柚木林模式在退耕还林中高生长和茎生长以及植被覆盖率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其次为花椒生态经济林模式,而林草结合模式以及柿树林模式因农户管护力度相对滞后导致效果不如前者,但总体水平上退耕还林后花江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恢复了石漠化植被景观。表明退耕还林模式的建立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农户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的林业生产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面貌和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洛阳市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提出了针对性完善措施;认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和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是退耕还林持续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营林造林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其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和推广前景为研究目标.主要包括:(1)对营林造林技术进行了简单概述;(2)重点从七个方面分析和探究了营林造林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具体应用;(3)针对营林造林技术的推广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退耕还林工作以及生态林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固原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调查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莉 《宁夏农林科技》2013,(9):102-103,105
总结了2000年以来宁夏固原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查找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力求对固原市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评价退耕还长白落叶松对土壤碳的影响,该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敦化市为例,选择了7个退耕后演替的不同时间序列的长白落叶松样地,及其附近的250年生原始林作为土壤长期碳汇潜力的一个参照,通过采集矿质土壤样品,并测定生物量碳、凋落物碳,研究长白落叶松第1个轮伐期间土壤碳量和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12年碳密度降低到最小量75.87 Mg/hm2,然后逐渐恢复; 在退耕21年的时候,土壤有机碳恢复到农田的水平,即84.28Mg/hm2.21年后土壤碳密度出现净积累.造林后33年,土壤碳的增加和减少与生物量碳的累积相比是比较小的,而长期来看(250年),土壤碳库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63.4%.这种情况表明,肥沃的土壤退耕还林后,长期来看是一个可观的碳汇.颗粒态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中对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敏感的指标.在0 ~30 cm土层中, 长白落叶松林地和原始林粗颗粒态有机质分别是耕地的2.7和3.4倍,颗粒态碳在土壤总碳中的分配比例是增加的,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在好转.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定样地和随机样地的方法对广西大化县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和任豆模式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两种退耕模式的植被种类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群落的变化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两种退耕模式林下植被种类数均呈上升的趋势,且林下植被种类数之间并没有很显著的差异;两种退耕模式林下植被覆盖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林下植被植被覆盖度之间亦没有很显著的差异;尾叶桉模式多样性指数呈灌木层>草本层,而任豆林则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的进化演替初期群落的状态;尾叶桉林下植被中,灌木优势种类相对比较丰富,草本优势种类亦比较丰富,而任豆林下植被中,灌木优势种类比较单一,而草本优势种类则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论甘肃省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的生态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重林轻草现象,结合甘肃省及其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相关理论对甘肃省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甘肃省应以还草为主、还林为辅,在有还林潜力的地方还应坚持"还草—还灌—还林"的逆向治理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