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系刺芹侧耳白色变种,又称白灵菇。其营养丰富,质地优良,口感佳,是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近几年来,白灵侧耳人工栽培技术偶见报道,但提出要将发菌好的菌袋经过1~3个月的菌丝后熟期或长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进行出菇管理,导致栽培周期很长,成本加大,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我们经过几年的多次栽培试验,总结出一套高效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应用不同的阔叶树配方对侧耳进行了试验示范栽培,结果表明,在不同比例的阔叶树树叶培养基质中,表现为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学效率均有较大差异;在碱性环境pH 8.5的条件下,菌袋污染率低,菌丝和菌体生长发育良好,侧耳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碱性.  相似文献   

3.
白灵侧耳菌袋发满菌丝后,在22~25℃,通风阴暗处经30~40天的后熟处理,白灵侧耳出菇快,产量高,商品性好。最佳栽培方式为半脱袋竖立畦栽且覆土至菌棒3/4处品质好,生物转化率可达122.67%。  相似文献   

4.
白灵侧耳菌株间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TAB法提取白灵侧耳菌丝基因组DNA,利用RAPD技术分析13个白灵侧耳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8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11个引物,共扩增出66条带,其中多态条带50条,多态性程度为75.76%。D=0.46时,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供试材料分为2个类群,即子实体形态为小漏斗型、柄较长的菌株聚为一类,子实体形态为手掌或马蹄型、柄很短的菌株聚为一类。揭示了白灵侧耳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阿魏侧耳菌丝生长对碳、氮营养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魏侧耳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珍稀食用菌,为了确立阿魏侧耳高产栽培技术,我们对阿魏侧耳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营养及碳氮比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阿魏侧耳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碳氮比是40:1。  相似文献   

6.
白灵侧耳优良菌株筛选及ITS序列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白灵侧耳的5个引种菌株和1个从PDA培养基上形成的原基组织分离菌株Pn 622的生育期,子实体产量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Pn 622菌株出发菌株Pn 6的生育期提早了11 d,子实体产量增加11.76%;较其他4个菌株增产8.88 %~70.40 %,表明Pn 622是一个优良的商业化栽培菌株.6个白灵侧耳菌株的子实体形态分为手掌形和长柄漏斗形两类.对Pn 622菌株进行了ITS4&5序列分析,建立了ITS序列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几种营养因子对白灵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灵侧耳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源是葡萄糖和甘露醇,适宜的氮源是酵母膏和蛋白胨,适宜的无机盐为KH2PO4和ZnSO4。  相似文献   

8.
11个优良侧耳菌株的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电泳技术对白灵侧耳、阿魏侧耳、刺芹侧耳、鲍鱼侧耳、糙皮侧耳等侧耳属的5个种11个优选菌株的液体菌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漆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单独利用一种同工酶或可溶性蛋白图谱难以区分供试菌株,如将各图谱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则可准确区分。综合聚类分析表明,所选菌株均为不重复菌株,在2.8286≤D≤3.000(最短距离法)和3.0006D≤3.317(最长距离法)水平上均可聚为5大类,即侧耳属5个不同种,这与它们各自的形态学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交配试验法鉴定了阿魏侧耳和刺芹侧耳间的性亲和性 ,并对其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强度、孢子和子实体的形态差异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在 5 5个配对组合中 ,均无可亲和性 ,据此可初步认为 ,二者不属于同一生物学种。  相似文献   

10.
白灵侧耳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白灵侧耳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DNA水平上分析白灵侧耳栽培菌株的种质遗传学差异,为白灵侧耳菌株鉴定提供快速有效稳定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和杏鲍菇的营养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延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931-9932
[目的]比较白灵菇和杏鲍菇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含量。[方法]以市售白灵菇和杏鲍菇鲜品为试材,采用凯氏定氮法和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等方法测定了白灵菇和杏鲍菇干品中的氨基酸和常规营养成分。[结果]白灵菇的氨基酸总量为167.2g/kg,其中,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7%、20.81%和19.20%;杏鲍菇氨基酸总量为140.8g/kg,其中,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6%、19.39%和24.64%。白灵菇的蛋白质、粗纤维和多糖含量分别比杏鲍菇高2.91%、4.11%和1.28%。杏鲍菇灰分含量比白灵菇高0.92%:[结论]从对食品高蛋白含量要求的角度分析,白灵菇的营养价值优于杏鲍菇;从对食品风味要求的角度来看,杏鲍菇优于白灵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金属离子对平菇和杏鲍菇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以蚕沙、稻壳为基质的平菇和杏鲍菇液体发酵过程中添加0.5 mmol/L的硫酸亚铁、硫酸铜、硫酸锰和硫酸锌,分析这些离子对滤纸酶、Cx酶2种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稻壳、蚕沙为基质的培养基中,添加0.5 mmol/L Zn2+和Mn2+有效提高了纤维素酶活性。[结论]该研究为提高蚕沙和稻壳的纤维素利用率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秀珍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工厂化生产后产生的废弃菌糠进行有效循环利用,达到合理控制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益,笔者以工厂化一次出菇后淘汰的杏鲍菇菌糠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替代棉籽壳与玉米芯栽培秀珍菇,进行配方筛选,以期获得最适合秀珍菇生长的菌糠添加比例配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一定比例的杏鲍菇菌糠对秀珍菇子实体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菌糠比例逐渐增加,秀珍菇产量、产值、产投比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在培养料中添加50%杏鲍菇菌糠配方小区产量、产值及产投比最高,具有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袋栽研究了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阶段,杏鲍菇、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8.08,17.39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4.43%,76.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杏鲍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0.15%~94.03%,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0.49%~94.56%;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杏鲍菇、白灵菇对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05.79,104.50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3.22%,80.51%。这说明杏鲍菇、白灵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83.22%,80.51%的碳源来自于木质纤维素。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为81.31%,80.38%,对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72.20%,69.03%,对半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56.14%,59.72%,说明杏鲍菇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强于白灵菇。在试验条件下,杏鲍菇的发菌时间、出菇时间均比白灵菇短,出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也较白灵菇高,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杏鲍菇具有比白灵菇更强的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平菇99、榆黄蘑栽培管理过程中菌袋注射不同稀释浓度的30%熟甘灵,测定其增产率和生物学效率,证明了400倍的30%熟甘灵对侧耳类菌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李国锋 《山西农业科学》2014,(6):560-562,572
分别比较了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维生素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玉米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综合培养基上鲍鱼菇和秀珍菇母种的生长情况,从菌落边缘、菌丝密度、颜色以及菌丝的生长速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别设计了以芦笋老茎为主料,棉籽壳、麸皮、豆饼为辅料的不同配方培养料,进行了鲍鱼菇和秀珍菇的袋栽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综合培养基是培养鲍鱼菇和秀珍菇母种的最适培养基;添加不同的辅料对鲍鱼菇和秀珍菇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以芦笋老茎为主料、添加棉籽壳和麸皮的培养料能使鲍鱼菇BH,BS菌株和秀珍菇C,D菌株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育出具有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以高产、抗杂能力强的平菇品种CCEF89和优质、适应性强的杏鲍菇品种PL7为亲本菌株,建立原生质体聚乙二醇(PEG)融合体系,得到最佳融合条件:两亲本原生质体数量按1∶1混合,30% PEG 6000,0.01 mol·L-1Ca2+,32 ℃水浴30 min,融合率达0.010 1%~0.028 2%。通过拮抗反应试验和Rep-PCR分子鉴定,从515个融合再生菌株中获得12个融合菌株P1~P12;出菇试验表明,P1和P5为杏鲍菇新菌株,其他为平菇新菌株。P1和P5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亲本菌株PL7,并且抗杂能力显著提高;与亲本菌株CCEF89相比,平菇新菌株P4、P10和P11长满培养料和形成原基的时间缩短5.5~7.3 d,第1茬平均产量提高18.0%~24.0%,总生物学效率提高21.00%~27.67%。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出了具有亲本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为同时进行2种不同食用菌的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平菇的生产成本,用工厂化白灵菇菌糠作配料,以20%、30%、40%和50%的量添加到以棉籽壳为主的培养基中,进行平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白灵菇菌糠添加量的各处理组中,配方4生物学效率为54.1%,仅较对照组(64.7%)低16.3%,而生产成本比对照组降低47.4%;发酵料经短时高温处理结合套环纸封口发菌的种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菌棒污染率,各配方的污染率均小于4%,白灵菇菌糠作配料栽培平菇的营养成分含量与对照组子实体相当。  相似文献   

19.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因其野生条件下主要发生于刺芹植物枯死的根茎及周围土层中,故又称刺芹侧耳.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由于杏鲍菇菌肉肥厚,菌柄粗壮,质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种特殊的杏仁香味,是侧耳属中味道最好的一种,故被誉为"平菇王".杏鲍菇子实体内含18种氨基酸及部分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且其呈味物质十分丰富,尤其令人食后不忘的杏仁味.使得消费者对其青眯有加;加之较高的耐贮、耐运性,使其保鲜性能及货架寿命大大延长,也是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21世纪开年以来,不断有商家在寻求该产品,无论鲜品、烘干或粗制品均可,但是由于生产者对杏鲍菇没有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开发生产,致使该商品供不应求.这说明了杏鲍菇开发的前景及其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菌糠替代木屑等作为培养杏鲍菇的基质,以榆黄菇菌糠为主要原料,研究了不同配方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菌阶段,添加42%菌糠生长速度最快,对照和53%菌糠生长速度较慢。但从单产和总产量方差分析显示,53%菌糠和对照在0.05水平上显著,从成本上和循环经济上考虑,在本试验中,配方2(菌糠53%、木屑27%、米糠15%、石灰1%、糖1%、玉米粉2%和含水量65%)是值得采用的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