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小麦干热风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类、分布成因、持续时间和日变化等方面介绍了干热风的特征,提出了干热风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疆昌吉地区干热风发生的不同程度,对昌吉州干热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干热风作出风险区划,初步划分为3个分区,为昌吉州干热风的科学评价与合理的风险防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防灾减灾工作及指挥系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以提高抗灾工作的主动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洛阳地区干热风对小麦危害的分析及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市干热风出现时间、发生频率以及对小麦危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御干热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建英  王国华  安明  高学芹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39-139,192
干热风是青州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冬小麦生产影响很大。本文依据干热风的指标,分析统计了70年代以来我市干热风发生情况,明确了干热风的发生频率以及对冬小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州干热风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一种常发性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干热风对小麦生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通过分析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提出田间防御措施,并指出其研究趋势,以为降低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干热风是我国农作物主产区,特别是北方麦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结合生产实际中小麦干热风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防御措施,以实现小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干热风天气对小麦的危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升 《河南农业》2007,(12):16-17
干热风天气是我国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本文从干热风危害小麦的机制、植株受害的表现、小麦受干热风危害的关键时期、影响干热风危害程度的因素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营造护田林带、适时灌水、运用化学药剂、品种选用等防御对策,来指导服务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宿州市1957~2010年近54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得到小麦干热风的发生日数,并对其进行周期性分析、多年滑动平均分析和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及灌浆速度影响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淮北地区小麦干热风呈南少北多态势;重干热风天气过程及轻干热风年型变化周期较为明显,干热风日数呈总体减少趋势,干热风变化周期目前处于谷底,未来5~7年内似乎会呈现总体上升态势。小麦千粒重及灌浆速度与候干热风日数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影响在5月下半月,且有逐候递减的趋势,而在第四、第五候影响最大;因此,淮北地区5月20日前后正值小麦乳熟期,对干热风最为敏感,是干热风防御的主要时段。  相似文献   

9.
在对相关站点的气象要素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小麦青干发生的气象指标,以及适时播种化学制剂处理、适量灌水等农业措施防御。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小麦生长后期青枯、干热风和倒伏的防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枯、干热风、倒伏是河南省小麦生长后期的三大灾害,及时预防这三大灾害的发生,是确保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1青枯的预防1.1危害小麦生长后期青枯发生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减产幅度大,一旦发生便无法挽救。小麦植株发生青枯时,首先是穗下节由青绿色变成青灰色,接...  相似文献   

11.
利用忻州市1954~2003年近50年的沙尘暴资料,对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沙尘暴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预防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空前的胁迫压力,基于弹性理论的生态经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1987~2006年成都市区域系统的生态经济弹性。结果表明,近20年成都市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在1998年前后均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增长的速率也呈下降趋势,并低于GDP增长的速率,说明成都市在近2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呈逐渐降低的态势,环境的压力在逐渐减小。通过对近20年成都市区域系统生态经济弹性的分析,对该市的区域系统发展提出了合理的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及消费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赵小宁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1):137-140
利用商洛气候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定义适用商洛的四季划分方法,分析了近53a来商洛四季开始时间、季节长度、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并给出了四季气温与入季时间、季节长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近53a商洛入春时间提早,入夏时间略推迟;春季长度明显增加,其他3个季节略微减少;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增高,夏季下降;秋季和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增高;春季平均最低气温下降;春季入季时间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成正相关,夏季入季时间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成负相关,秋季入季时间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成负相关;冬季长度与平均气温成正相关,夏季长度与最高气温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王立静  魏敏  王凤娇  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33-15335
利用滨州市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第2、第3类距平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滨州市降水季节变化呈单峰型,主峰在7月;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降水集中期,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汛期降水呈减少趋势,汛期降水异常偏多年多发生在多雨时段,异常偏少年多发生在少雨时段;汛期降水稳定存在22~24年的长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周期;暴雨开始的迟早、长短和暴雨降水集中期均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暴雨降水有稳定的23~25年的长周期和12~14年的中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濮阳市1954-2009年历年11月-次年1月的降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秋、冬季节为降水稀少的季节,濮阳市此次干旱是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年代际背景下发生的;在小麦足墒播种,麦苗出苗齐,冬前小麦发育充分,苗情基础好的情况下,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根部不容易受损,适时加强科学管理,麦苗生长状况会迅速好转,前期的干旱对产量形成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47年同德地区气候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青海省同德地区1961~2007年的季、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47年来同德地区的气候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变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蒸发量均存在突变,年降水量的突变主要发生在冬季,气候从一个相对较冷湿的平均态转变到一个相对较暖干的平均态。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连云港市呈逐年加重趋势。笔者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病害流行的原因,主要与耕作制度、灰飞虱种群数量、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关,同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闯  祝奎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18-1020
根据本溪地区1958~2009年气温序列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对近52年来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地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2个阶段:1958~1988年为相对冷期,1989~2009年为相对暖期;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9.
莱芜近52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莱芜1957~2009年逐月气温、降水、初终霜日、无霜期、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方程5、年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莱芜近52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2年来,莱芜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1990年以后,不同季节的气温升高速率不同,气候倾向率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最近20年来,莱芜春、秋、冬三季增温迅速,暖冬趋势明显;极端最高气温下降,高温日数减少,极端最低气温的强度减弱,持续时间缩短,气温年较差减小,冬暖夏凉趋势明显加强;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降水量增加,夏季降水量的增多贡献最大;暴雨日数和强度急剧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加;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际波动较大,21世纪初期的日照时数急剧减少,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菏泽市9个代表站1961~2000年40年的逐日温度资料,对菏泽市寒潮的发生、变化及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菏泽市寒潮天气出现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寒潮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北部偏少,中东部偏多;降温幅度有一定差异,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年际变化悬殊较大,递变规律明显,但与前期气候状况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