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杂种小孢子胚发生和小苗的形态石淑稳,李再云,刘后利(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诸葛菜为十字花科、诸葛菜属,其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亚麻酸和芥酸含量低,是油菜品质育种的良好材料。李再去和刘后利[1]用常规杂交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交配...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QD, 2n=20, AA)与几种不同的甘蓝(CC, 2n=18)正反杂交,辅以幼胚抢救、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结果表明:以QD为母本的多个杂交组合获得69株杂种苗,反交组合均未得到正常发育的胚。与中迟芥兰杂交后的QD子房在MS、1/2MS、MS+0.2 mg/L 6-BA三种培养基中得胚率依次为15.5%、8.9%和4.4%,共获得24个杂种胚,而在MS+1.5mg/L 6-BA+0.25mg/L NAA分化培养基上角果内未发现成熟胚。染色体加倍处理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后加倍率最高(59.4%~86.4%)。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受试材料全部为真杂种,并且没有出现新增带和缺失带。人工甘蓝型油菜在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较高,达到5.48g~7.45g,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油14号和中双4号。  相似文献   

4.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介绍了中国杂交油菜的研究历史及目前的进展情况。1990年中国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公顷。4个杂交组合已通过省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目前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组合有18个。同时还分别介绍了中国在选育天然杂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化学杀雄杂种、核不育杂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情况。对当前杂交油菜的研究重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远缘杂交的子房培养及杂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正反属间杂交及杂交子房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授粉后7 d 取子房进行离体培养其子房存活率和结籽率均较高。对于所使用的4种培养基,培养基A(MS+2.0mgL-1 6-BA+0.2 mgL-1 NAA+500 mgL-1水解酪蛋白+0.5%活性炭)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在杂交组合澧临白菜×诸葛菜中,其最高结籽率达2.56%。适宜的母本结合授粉后恰当的子房离体时间和合适的培养基成分有利于提高杂种的获得频率。通过子房培养,从杂交组合澧临白菜×诸葛菜获得的1株杂种植株,形态上显示出双亲的中间型。细胞学研究显示,该杂种小孢子和花粉发育呈现异常现象,花粉育性低。形态学和SSR分子鉴定表明,该杂种植株为真杂种。因此,通过有性杂交结合子房培养能够将诸葛菜的有益性状转入白菜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6.
甘兰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兰型油菜(B.napus)品种间杂种优势十分显著,据我们研究(1978),杂种在株高、主茎节数、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以及每亩产量和含油量等性状方面多数表现超亲优势,杂种产量与两亲平均对比优势率为17.16%,与较高亲本对比优势率为4.88%。国内外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报导。但对甘兰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泳技术分析了2个甘蓝型高产双低杂交油菜F1及三系亲本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杂种与不育系,恢复系的酶谱类型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F1的酶谱不仅兼有父母的互补酶带,还具有各自的杂种酶带,为双低杂交油菜早期快速筛选优势组合和鉴定杂种真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菜(B.napus)杂种在经济性状和产量上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但在生长性状上的优势表现则研究不够。弄清这个问题,对杂种产量优势的形成,杂种组合的选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纯度鉴定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共显性分子标记技术SSR、显性形态标记性状花叶及显性生化标记种子芥酸含量鉴定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I-1300与恢复系花叶恢杂种F1种子纯度.结果表明,3种方法鉴定结果基本一致,F1杂种种子纯度达到91%以上;不同SSR引物鉴定结果完全相同,一对SSR引物即可用于鉴定F1杂种纯度.SSR扩增产物具有很高的多态性和严格的保守性,不仅可以用于油菜杂种纯度鉴定,亦可以用于不同品种(组合)真实性鉴别.研究结果还表明,自然条件下放养蜜蜂用于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制种是一种稳妥、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萝卜抗根线虫基因导入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与萝卜的属间不育杂种(ACR)经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杂种小苗,使杂种小苗的染色体加倍产生可育株,获得了31%可育的异源倍性植株。再用甘蓝型油菜与之回交,应用胚胎挽救技术产生了133株回交后代(BC1)的杂种株。从这些杂种株中筛选出部分抗线虫性强的杂交后代,证明通过染色体工程可以将萝卜中抗线虫的基因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与芸芥属间杂种F1的获得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规有性杂交很难获得油菜与芸芥的属间杂种.通过对早期杂种胚胎的子房培养,获得128株小苗.经形态学鉴定,其中24株为真杂种.运用分子标记技术(RAPD)进行真假杂种检测,87%的单株带有芸芥特异的标记带.在培养中,适宜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以及恰当的子房离体前的发育时间能提高成胚数和成胚率.  相似文献   

12.
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油菜远缘杂交育种存在的杂交不亲和、产生许多假杂种、杂种不育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等主要障碍及其成因,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创立的棉属种间杂交新技术,即对杂交铃喷(滴)GA_3(5 oppm)、NAA(4 oppm)—离体培养杂种胚—试管内染色体加倍,于1981年获得了陆地棉(科遗181)×比克氏棉的F_1杂种。再与陆地棉三次回交及3~4次自交和选  相似文献   

14.
刘忠松 《作物研究》1994,8(3):27-30
为了转育芸薹属植物核、质基因组编码的有利性状到甘蓝型油菜中,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作父本,与A、AB、Bc和C细胞群14个品种及4份新疆野生油菜杂交,研究远缘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AB细胞群杂交最强,亲利指数平均达3.27,与C细胞群和新疆野油菜最弱,亲和指数分别为0和0.01杂交亲本尤其是母本品种对杂交亲和性有明显影响。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有三:不结角、不受精和胚败育。还对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与埃塞俄比亚芥进行了正反杂交。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莱与埃塞俄比亚芥的种间可交配性很低,但在反映可交配性强弱的各个性状上,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作母本时,受精频率和结角率都较反交为低,在获得杂种种子和杂种植株上明显优于反交。约2/3的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低生活力杂种种子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植株,反交的萌发率几乎为零。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的F_1植株能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与埃塞俄比亚芥回交不亲和。由于种间杂种F_1植株群体中常出现大量的母型植株,且获得的真杂种种子出苗率又很低,因此提出以F_1杂种植株数为基准的可交配指数来衡量种间可交配性高低。  相似文献   

16.
植物未成熟胚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一种是继续维持胚性生长,为正常的胚胎发育途径;另一种称“早熟萌发”,即从胚性生长转为迅速萌发成幼苗。因此,研究营养因素对油菜未成熟胚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研究胚在离体条件下的生理、生化特性和杂种胚的胚胎营救、育种上的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物化学杀雄制种利用杂种优势,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一项新技术。以往对油菜的化学杀雄与制种技术报道较少,更没见用于生产。 本文着重报道三年来在较大面积上进行油莱化学杀雄制种及其杂种一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应用低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品系1064与高含油量品系H105杂种F1花蕾进行小孢子培养,研究了两个种植地点的油菜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对长度在0.4cm~0.6cm,0.6cm~0.8cm以及0.8cm以上的胚分别培养,并比较了秋水仙碱悬浮处理离体小孢子、浸根和滴芽3种染色体加倍方法的加倍效率。结果表明,种植在西宁的材料小孢子产胚率比南京高,为8.6枚/皿;0.6cm~0.8cm大的胚转接到B5固体培养基,其成苗率高达48.53%;3种加倍处理方法中以50mg/L秋水仙碱悬浮小孢子48h染色体加倍效率最高,达到46.23%。本研究构建了含有123个株系的DH群体,可用于油菜含油量性状的QTL分析。  相似文献   

19.
郑卓  李栒  官春云 《作物研究》2005,19(2):94-96
采用蕾期剥蕾授粉的方法,成功获得了新疆野生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杂种F1植株之间形态表现一致,介于双亲之间,并且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从F1群体中随机选取9株进行RAPD分析,扩增出的带型完全一致,并且是父母本随机扩增DNA片段的综合,说明这9株全为真杂种.试验结果表明,蕾期授粉可以克服新疆野生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的不亲和性,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定远缘杂种.  相似文献   

20.
棉花杂种胚离体培养技术和胚珠培养技术,为克服种间不亲和性,杂种胚败育提供了新的手段。但这类方法,需要一定设备条件,严格的操作技术,杂种胚成苗率和移栽成活率不甚理想,难以作为常规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