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属国内外检疫对象。上饶地区一九七六年在乐平县港口公社五星大队谢家村首先发现零星病株。当年普查,发病棉区只港口、镇桥、接渡、乐平镇、凤凰山五个社场,发病面积仅99.5亩,占乐平县棉田总面积的0.66%。七九年调查,发病棉区已蔓延到蔬菜场、镇桥、后港、礼林、高家、凤凰山等九个社场18000余亩,占棉亩总面积的30%,比七六年骤增180倍。乐平县七九年发病棉田有60%属于重病区,病株率最高达84.5%,病情指数达66,一般发病棉田病株率在15.7—44.12%,病情指数为10—33.8。八○年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2.
瑞昌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个丘陵老棉区。近几年来,棉花产量不断提高,1981年皮棉总产6.84万担,单产86斤;1982年皮棉总产8.21万担,单产103斤。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枯萎病的控制较好是分不开的。1982年通过全县性普查,全县枯萎病面积26.38亩,分布在四个公社、七个大队的十六个小队。发病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万分之三。我们之所以能够把枯萎病控制在零星发病阶段,而不致蔓延传播,主要的作法是:  相似文献   

3.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一种危害性大的病害,已列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该病发生后,危害严重,根治困难,既影响棉花的产量,又影响棉花品质。棉花感病后,轻则落花、落蕾、铃小、质劣,重则枯死,造成缺株断垄,一般可减产20~30%,重的减产60~70%,甚至无收。一、发生蔓延情况棉枯萎病是一九六四年首次在我省原彭泽棉花试验站发现,病株仅百株左右,面积半亩。当即封锁病田,用氯化苦对病土进行消毒处理,并挖除病土,烧毁残株,期望一举根治,但未完全见效。至一九六五年发病面积扩大到五亩左右,病株九百余株。同年在芙蓉农场一大队,也发生零星病株。一九六六年又在彭泽棉船公社复排大队,发现零星病株。时隔八年后,于一九七四年在彭泽县  相似文献   

4.
棉花枯萎病是严重危害棉花生长,影响棉花产量的颃固性病害之一。3年试验结果表明:沼液对棉花枯萎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沼液浸棉种,沼液营养体育苗,沼液灌蔸等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区内棉花枯萎病的蔓延,对降低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率,减轻发病程度均有明显的效果,1年防效达50%,连续2年以上防效可达70%,提高棉花产量10%,沼液防治棉花枯萎病试验的成功,为沼气综合利用增加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市地处江西省北部,与湖北、安徽、湖南三省毗邻,植棉历史悠久。常年棉花种植面积为全省的三分之一,皮棉总产占全省的一半,故有赣北棉乡之称。六十年代初期,由于科研单位引种不慎带入了棉花枯萎病。以后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大量引种换种,植物检疫又被十年动乱所破坏,招致病害逐渐蔓延,危害日益严重。笔者,试将二十年来赣北棉枯萎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等方面的资料归纳报导,以加速控制该病的蔓延,减轻其危害,保障棉花生产安全,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一、发生分布  相似文献   

6.
我县棉田24万亩,其中稻改棉面积1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41.7%。据我局1978~1983年对全县9个大队2400亩田的调查,稻改棉的第一年棉花都减产,减产幅度为1.6~41.6%。  相似文献   

7.
花生枯萎病又叫“倒秧病”、“拤脖瘟”、“烂腰”、“死苗”、“死棵子”等。我区掖县、乳山、莱西、文登、牟平、蓬莱、栖霞、招远等县均有发生。轻的死株率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重的达百分之五十,个别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花生减产。据一九七一年在掖县调查,花生播种面积为二十万亩,发病面积达两万五千亩,全县二十六处公社只有四处公  相似文献   

8.
浅谈棉枯萎病的起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良光 《江西棉花》2003,25(2):35-36
湖北省监利县读者邹必胜来信询问 ,当地由于 2 0 0 2年雨水多 ,气温偏低 ,导致棉花的枯萎病大流行 ,难控制 ,减产严重 ,不知有什么好的药剂防治其病 ?由于水源原因 ,当地采用的改水—水旱轮作的种植方式是行不通的 ,种玉米其经济效益太低 ,我想改种春大豆—育油菜苗 ,不知是否可行 ?枯萎病对其有什么影响没有 ,如有怎么防治 ?还有什么改种方法没有 ?故此我刊请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郝良光同志阐文系统作答。  相似文献   

9.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 ,最早于 1892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发生。我国于 1934年在江苏南通农学院农场发现此病 ,1936年又陆续在南京及上海发现 ,以后随着棉种的调运 ,病区日益扩大 ,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与品质。近百年的研究表明 ,完全根除大田棉花枯萎病病菌或杜绝枯萎病的发生目前尚没完全有效的办法 ,但对预防枯萎病的发生和蔓延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讨。特别是近几年来枯萎病也大有死灰复燃的势头。为防治棉花再受枯萎病缠身 ,应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技术措施。1 种植抗病性品种自 195 2年我国选育成第一个抗枯…  相似文献   

10.
提起棉花枯萎病.棉农们常有“谈病色变”之感。我省棉田枯萎面积近些年正不断扩大,现已达100余市一般感染枯萎病的棉田.棉花要比无病棉田减产20~30%,高的减产达50%以上,它是棉花生产上的一项顽疾。80年代以来,由于抗病品种的逐步推广,棉花枯萎病的为害程度有所减轻,也棉花抗病品种的抗病能力和抗病时间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抗病棉种只能抑制土壤中部分枯萎病的生理小种,当抗病品种及其抗性发生退化、新的生理小种产生之后,抗病品种的抗病能力就.会不断消失。除了逐年更换抗病品种、增强棉花抗枯萎病的能力外,近几年随着生…  相似文献   

11.
1980和1981年在郊县有关社、场进行了多菌灵胶悬剂浸种防治棉花枯萎病的多点试验、示范。防治面积2250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具有经济、安全、操作简单等优  相似文献   

12.
龚平  苏少红 《中国棉花》2008,35(4):26-26
2007年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棉花枯萎病均严重发生,棉花枯萎病被称为棉花的癌症,种子带菌是目前主要传播途径.其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8年,往往是:第一年一个点,第二年一条线,第三年一大片.  相似文献   

13.
防治棉花枯萎病农药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两年,由于棉花品种的大量引进和大规模推广,安徽省部分棉区(特别是棉花集中产区)棉花枯萎病发生严重.为了防止和减轻枯萎病危害并提高科学用药水平,2001年采用50%枯黄萎灵WP等7种农药进行了棉花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4.
在棉花枯萎病重病地,改种一年薄荷之后连续种植棉花九年,枯萎病仍未再发展起来。根据这一现象,笔者在进行了薄荷根泌物对土壤棉花枯萎病菌抑制作用和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之后,又开始进行薄荷草粗制剂及其提取物——薄荷油对棉花枯萎病菌抑制作用的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以期探讨药用植物薄荷在棉花枯萎病的防治中,除轮作之外其他可能应用的方面。现将得到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将严重感染棉枯萎病菌的人工病土(在适宜条件下,一个月可致感病棉花品种80%幼苗感病),经薄荷草粉碎物或薄荷油用不同方法处理之后作为不同试验处理,以未径处理的人工病土为对照。每处理3或4次重复,即将同一处理的病土分别装入3或4个  相似文献   

15.
198 6年在石河子个别条田发现枯萎病 ,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造成迅速蔓延。尤其是近年来 ,该地区棉花枯萎病更以迅猛的势头传播。目前 ,石河子地区的棉花年播种面积约为 1 2万公顷 ,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枯萎病重病地 ,而枯萎病的发病面积则占到了棉花总播种面积的 5 0 %以上。大量条田因枯萎病严重危害而造成绝产绝收 ,感病品种在本地区已无人问津。因此 ,了解枯萎病的发生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已实属燃眉之急。1发生原因1 .1盲目引种 ,品种多乱杂。棉花是北疆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植棉是农户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相似文献   

16.
棉花枯萎病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大敌。彭泽县于1964年随外引棉种传入芙蓉乡,80年代以来,病区面积日益扩大,为害日趋加重。据调查:病田病株率一般1.3—7.6%,个别病地高达60%,造成缺棵断垄,成片枯死,已严重阻碍了棉花生产的发展。为此,从1989—1990年,我们对棉花枯萎病进行了综合防治试验示范,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都昌县万户公社万户大队第十一生产队曹义恩全家五口,夫妻二人劳动,1982年承包旱地3亩,计划植棉面积2.85亩,除承包地全部种上了棉花外,自留地还扩种0.05亩,实种棉花面积3.05亩,卖入国库皮棉976.7斤,平均亩产达320.2斤,夺得了全县棉花高产冠军。经过县、社实地调查,反复核实无讹。现将主要栽培技术经验综述如下: 一、树雄心,狠抓高产基础 1981年万户大队曹家村还是小段包工集体经营,由于生产条件较好(旱涝保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萎病是对棉花生产危害严重的病害。四川省早在1942年发生,据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植棉县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田面积约120万亩左右,年损失皮棉400多万公斤。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棉枯萎病经济有效措施。早在50年代初开始,我省先后育出了防治枯萎病抗源品种52—128、  相似文献   

19.
1984~1986年,把全国棉花抗病攻关品种(系)及有关单位的抗枯萎病育种材料109个,分为两份。一份种植在供种单位的病圃,调查苗、蕾期枯萎病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另一份做室内棉种浸提液对晃血球的凝集力测定。试验结果,田间病情指数低的材料,棉种浸提液对晃血球的凝集力强,表现抗枯萎病能力也强,反之,田间病情指数高的材料,室内棉种浸提液对晃血球的凝集力则差,棉株抗枯萎病能力亦弱,田间和室内测定结果,两者基本一致,相关性测定达到极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20.
地膜棉的早衰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县地膜棉花种植情况1982年我县开始试种地膜棉,当年覆盖2064亩。1983年扩大到23022亩,1984年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32324亩,占全县计划棉田的49.76%。三年来的试验示范表明,地膜棉不仅是解决我县沿海棉区土质粘重、早春温度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