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较大地下水埋深的地区较大,改进暗管排水技术是否可以起到除涝作用值得讨论。基于室内土柱试验,考虑地下水埋深、反滤体宽度以及土体介质3个因素,分析了非饱和土体、地表持续积水一定时间后,改进暗排的排水性能。结果表明:细砂土介质中,地下水埋深很大时,常规暗排的排水能力有很大局限性,而改进暗排的排水能力仍然显著;地下水埋深为暗管埋深2倍时,改进暗排自由出流排水流量为相同条件下常规暗排排水流量的2.5~3.5倍,为土体介质完全饱和条件下常规暗排排水流量的2倍;相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改进暗排在细砂土介质中的排水效果好于粗砂土介质,反滤体宽度对单位时间暗管排出水量和下渗补给地下水水量的比值有很大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在地下水埋深较大地区推广应用高效的暗排工程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宁夏银北灌区暗管排水技术应用与工程效果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宁夏银北灌区引进机械施工的暗管排水工程施工技术,开展了大面积的暗管排水工程建设。在对暗管排水效果、工程质量监测的基础上,对暗排区土壤盐分动态、地下水动态、排水水质、工程的管理等进行跟踪监测,总结出暗管排水工程成功的经验、不足,为暗管排水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陶园  王少丽  许迪  瞿兴业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4):113-118,179
提出一种占用耕地少、排水流量较常规暗排大且环境友好的改进暗排。基于室内土柱试验,分析改进暗排在地表积水、土体饱和条件下的排水除涝性能及其机理,提出地表积水土体饱和入渗条件下改进暗排排水流量的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改进暗排可以有效提高暗管排水能力,试验条件下,反滤体宽度为2~6 cm的改进暗排在自由出流条件下的排水流量为常规暗排排水流量的2~3倍;积水层深度相同时,改进暗排排水性能随反滤体宽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土体介质和反滤体的渗透系数差别越大,改进暗排的排水作用越明显。理论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证明提出的理论计算公式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正> 暗管排水是一项有效的农田排水技术措施。在国外已被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广泛用于治理渍害、改造盐碱、沼泽地,并有暗排取代明排的趋势。我国除部分省市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外。大多数省市仍处于试验推广阶段。据有关资料到1983年前后暗管排水面积较多的是山西雁北30万亩、江苏7万亩(不包括鼠道及暗墒145万亩)。辽宁、广东及上海各约2万亩。其余各地多为小于万亩。甚至不足千亩的试区。但是,各地及有关部门对暗管排  相似文献   

5.
在低洼圩区或丘陵区山冲的麦稻两熟制或麦稻稻三熟制农田中,为着提高小麦产量,不少地区设置了田间暗管排水工程,在小麦生长期控制、降低地下水位。而在水稻生长期内,则把排水口封住,使其不起排水作用。但是,是否能够仍然利用这套暗管设备,在水稻期进行暗排,适当控、降地下水位加大渗漏量,以提高水稻产量,以及如何在水稻季节进行暗排,则是一个充分发挥暗排工程效益的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以下根据我所几年的试验观测成果,对此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暗管排水是改良沼泽地、盐渍地、渍害地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在我国南北方土壤改良上逐步推广应用。但暗排技术中尚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暗管清淤,因暗管排水系统施工过程中常有土壤颗粒和滤料细砂进入暗管,特别在施工期地下水位过高或遇降雨,大量泥砂淤入暗管,如不清洗,势必影响排水作用。有的地区为了避免淤积暗管,强调选择在干旱期、地下水位最低时期进行施工,这种按排往往要耽误作物播种和影响其它农事作业,尤其多雨的南方地  相似文献   

7.
在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易于形成积水的中国南方地区,通过农田排水措施可以及时排除多余地表积水,快速降低地下水位,以达到排涝降渍、协同调控的目的.文中基于室内砂槽试验,揭示暗管排水、明沟排水、不同反滤体高度的反滤体排水及改进暗管排水等措施的地下排水规律及效果.结果表明:将暗管周围土体置换为高渗透性土体介质的改进暗管排水可明显提高排水流量,当土体置换高度达2 cm时(对应于田间条件40 cm),其排水流量均高于相同埋深条件下的其他排水措施,达暗管排水的1.59~1.66倍;改进暗排在地表积水消失时仍保持较大的排水流量,可达相同埋深暗管流量的2倍以上,在积水层消失后,能迅速降低农田土壤水的渍害胁迫,将地下水位降低至暗管埋设高度;各种排水措施,在地表积水即将消失时,出现了流量与水头变化幅度较大的现象.相对于各种地下排水措施,改进暗管排水在除涝降渍中存在明显优势.研究结果可为涝渍灾害易发地区高效除涝降渍减灾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滴灌条件下暗管滤层结构对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滴灌农田非饱和条件下暗管排水困难的问题,设置2种暗管滤层铺设方式,以常规暗管滤层进行排水为对照,基于室内土槽试验,分析了滤层铺设方式对暗管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T1处理为常规暗管滤层铺设方式,暗管四周铺设细砂滤层,T2处理为暗管上部铺设细砂,T3处理为细砂斜垫层斜铺连接体积质量分界层与暗管。结果表明,T1处理受土壤水滞后效应影响显著,暗管不排水,土壤水、盐积聚于暗管底部;T2、T3处理可在暗管上部产生局部饱和区,促使暗管排水。T2处理排水时所需历时较长,排出的水盐总量较少;T3处理可使暗管最早排水,排水时暗管下部土壤积盐最少,排水流量和排水盐总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厢沟与暗管组合排水试验,研究了不同小区雨后排水效果、棉花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棉花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一定时,暗管区排水效果均优于非暗管区;其他排水条件一定时,2m厢沟间距的小区排水效果和生产效果好于3.6m厢沟间距的小区,其产量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厢沟和暗管组合排水的生产效果和排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膜下滴灌盐碱地在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及土壤脱盐效率,设计了一种暗管排水模型试验装置系统来探究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和排盐效果.试验通过控制灌水时间、灌水量、观测并记录暗管出水时间、排水流量、排水矿化度、土壤盐分剖面等指标,分析灌溉排水过程中暗管排水流速和排水矿化度特征以及各土层土壤脱盐效率.结果表明:经过3次灌水淋洗试验后,暗管排水流速最终趋于1.5~3.5 L/h稳定范围,排水矿化度稳定在20~40 g/L内;0~40 cm土层脱盐率高达85%,0~80 cm土层土壤脱盐率为80.5%,两暗管中间位置处脱盐率最小分别为57.96%,56.73%,69.29%,暗管上方脱盐率最大分别为71.73%,73.34%,84.26%,暗管排盐量占0~80 cm土层总盐分含量的28.9%,其余盐分被淋洗到了80 cm土层以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暗管排水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农田暗管排水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情况,论述其在排盐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探讨暗管技术的布设、施工、维护机械设计研究现状,为提高暗管排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灌区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需要兼顾项目区地形、地貌和既有灌排系统的布局,顺势而为,兴利除害。针对宁夏银北灌区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将ArcGIS软件与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相结合,应用于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及其工程信息管理与查询。以暗管排水项目区实地调研资料为依据,重点介绍如何通过软件分析,获取暗管排水项目区地形、坡度、坡向和地形剖面等空间地理信息;建立了银北灌区暗管排水工程可视化管理平台,形成暗管排水数据库资料,以期为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及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滴灌条件下暗管排水困难的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具有大孔隙流作用的排水暗管结构,通过土槽试验研究其对暗管排水和排盐效果的促进作用。试验中设置3种大孔隙流导管布置密度(3、4、5根),设置2种布置形式,即垂直埋设和弯曲埋设,并以无大孔隙流暗管的排水暗管作为对照(CK);在相同灌水量和滴头流量条件下监测各种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暗管排水量和排盐量。【结果】(1)无大孔隙流导管的暗管不排水,而布置了大孔隙流导管的暗管均排出水分,排水量为7.81~12.25 L;并且随着大孔隙流导管布置密度的增大,暗管排水量也相应增加。(2)大孔隙流导管垂直布置时的排水量普遍比导管弯曲布置时的排水量大7.97%~19.57%。(3)CK的上层土壤脱盐、下层土壤积盐,而布置了大孔隙流导管的土壤整体处于脱盐状态,而且其表层土壤脱盐率最高可达92.86%,下层土壤脱盐率最高可达65.25%;导管布置密度越大,脱盐率越高。【结论】大孔隙流对暗管排水和排盐效果有促进作用,密度越大,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排水可采用明沟或暗管(沟),两者都是调控土壤水分,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排明水,明沟比暗沟(管)好,排渍水,暗管(沟)比明沟好;两者配合排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周斌 《节水灌溉》2004,(2):26-27
暗管排水是盐碱地改良的一种有效措施,它分为暗管自流和暗管强排两种。强排能源一般采用电力,这就造成运行成本较高,加重农民负担。试图从清洁能源采用风能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方面进行探讨,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一种较好的方法,也为暗管排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暗管排水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先进的排水技术。1985年以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29团农场已埋设暗管13000余亩,并开展了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试验,经3~5年的观测已取得了初步成果。1987年经农牧渔业部批准立项,与荷兰欧洲咨询公司签订了由荷兰王国提供854万荷兰盾长期低息贷款,引进全套暗管排水机械设备和PVC原料,建设15万亩暗管排水工程的合同。1989年在荷兰专家指导下进行了全农场16.5万亩土地的暗管排水规划设计。采取了埋设田间管、集水管两级暗管,在集水管末端设小泵站提水入现有明沟(支、斗排)的规划方案。田间管采用内径7cm、9cm和11.5cm的波纹塑料管,外填7cm厚砂石滤料  相似文献   

17.
在明沟排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田间暗管系统,是平原地区的一种先进排水枝术。由于暗管工程设在地下,因而它占地少,便于机耕,排水效率高;不塌方,不长草,少维修;特别有利于排除土壤中多余水分,解决防渍问题。为了弄清暗管排水功能,同时为设计工作提供依据,黑龙江省水科所于1979年在东北三江平原低湿地上,进行了暗管排水的田间模拟试验研究。本文对该项试验的主要成果做了分析计算,并且得到适用于本地区或类似地区的暗管排水计算公式,可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 1986年,山西省雁北地区山阴县后所乡发现暗管排水工程—黄南总(山)三干沟局部地段被树根堵塞,影响排水效益。为了吸取经验教训,我们深入实地作了一次调查。后所乡地处水峪口洪积扇缘,地下水埋深0.5~1.0米,耕地面积5.5万亩其中94.6%为下湿盐减地。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1979年开始埋设暗管,经过三年时间的配套建设,初步建成三级暗排系统。干沟上游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一种适宜棉田的暗管控制排水水位管理制度,开展了测坑控制排水试验,观测分析不同排水水位下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排水量、棉花生长状况、棉花产量等。结果表明,暗管控制排水能有效抬升地下水位,减少排水量,提高土壤墒情和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蕾铃期棉花的控制排水位在50~60cm时最适宜。  相似文献   

20.
平原漏斗区明沟-暗管-竖井含水层补给效果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含水层补给管理技术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入渗效率低和堵塞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明沟-地下滤水管-竖井补源工程形式,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定水位供水条件、暗管材质及暗管外包材料和前置过滤装置对该补源形式的下渗量和浊度的影响程度,从而选出最佳补源系统布置形式。结果表明,下渗量与进水口供水水位和暗管管材及其外包材料密切相关,且盲管包裹土工布的渗漏效果最好;后方出水槽和下方出水口的浊度分别受前置过滤装置设计方案和暗管外包材料的影响,且当前置过滤装置采用土工布外埋粗砂形式及暗管采用2层60目过滤网包裹时对源水泥沙的去除效果最好。此外,当进水槽和出水槽存在水位差时,可将沉积在暗管中的泥沙冲刷到后方出水槽中,起到有效减缓堵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