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324只520日龄京粉I号商品蛋鸡按照产蛋率基本一致的要求,将试验鸡均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8只,分别饲喂含2%猪油、棕榈油、大豆油的日粮。预试期15 d,正试为期8周。结果表明:大豆油组平均蛋重高于猪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且日均产蛋量最高、料蛋比最低(P>0.05);大豆油组饲料粗脂肪表观代谢率较棕榈油组提高了15.26%(P<0.05),而与猪油组间差异不显著;大豆油组肝脏总胆固醇和蛋黄甘油三酯含量低于猪油组(P<0.05);与猪油组比,大豆油组降低了蛋黄中豆蔻酸和油酸含量(P<0.05),而提高了亚麻酸含量(P<0.05);与棕榈油组比,大豆油组降低了豆蔻酸、棕榈酸和油酸含量,而提高了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P<0.05)。由上可见,与添加2%猪油和棕榈油比,在产蛋鸡后期饲用2%大豆油能使蛋鸡获得最高的产蛋性能,并具有改善鸡蛋脂肪酸沉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美国农业部有关单位提出了《饲用油脂原则》,现将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饲用油脂的种类:饲用油脂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前者多为猪,牛和鸡油等,它们的主要分子结构应该是甘油三脂肪酸酯;加入饲料时不应含有游离脂肪酸。牛油、猪油中所含不皂化物与不溶性成分之总量,应分别在1.5%和1.4%以下,家禽油在3.0%以下,植物油中的不皂化物和不溶性成分,应分别小于2.0%和1.0%。  相似文献   

3.
《饲料工业》2017,(11):41-45
文章运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质谱联用仪对来自国内11个省份的171份油脂样品,包括豆油、猪油、禽油、鱼油和反刍动物用脂肪粉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动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都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反刍动物用脂肪粉主要为棕榈酸。同种油脂不同来源,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猪油和禽油,说明市场上饲用油脂的质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油脂是饲料中能量平衡不可缺少的原料,目前,广泛使用在饲料中的油脂有猪油、大豆油和混合油等。在混合油中,以往的混合都是没有目的混合(如餐饮回收油等),其油脂比例尚不明确。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动植物混合油(各占50%)为油脂来源,并与食用级猪油作对比,以确定该混合油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1饲用脂肪种类及其特点 根据油脂的来源,油脂有以下主要类型。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油的亚油酸含量都超过50%,而牛羊油及猪油的棕榈酸及硬脂酸含量则超过40%。由于以上3种植物油的高度不饱和性,单独在成年单胃动物饲料中使用时,其代谢能可超过动物脂肪。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种类油脂对麻黄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2日龄的雄性麻黄肉鸡24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按照日粮油脂种类来源分为大豆油组、猪油组、鸡油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饲喂不同油脂对43~84日龄麻黄肉鸡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与猪油组相比,鸡油组肉鸡全净膛率提高(P<0.05),腹脂率有降低趋势(P=0.062);猪油组肉鸡胸肌pH24 h低于大豆油和鸡油组肉鸡(P<0.05);与猪油组相比,饲喂鸡油降低了84日龄肉鸡腿肌pH24h(P<0.05);与鸡油组相比,猪油组肉鸡腿肌屠宰后45 min肉色L*值有提高趋势(P=0.091),大豆油组24 h肉色L*值均提高(P<0.05);不同油脂对肉鸡腿肌剪切力、滴水损失、蒸煮损失未见显著影响;猪油组、鸡油组的毛利润较大豆油组分别提高6.48%和16.55%。由此可见,使用大豆油、猪油、鸡油饲喂42~84日龄麻黄肉鸡,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使用大豆油的肉鸡肉品质最佳;使用猪油能节约饲养成本,但对肉品质有负面影响;使用鸡油能提高肉鸡屠宰性能降低腹脂沉...  相似文献   

7.
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研究了全玉米-豆饼饲粮的粗蛋白(CP)水平(x_1)和豆饼(占饲粮蛋白%)比例(x_2)对3周龄断奶至8周龄的仔猪日增重(ADG)、饲料利用率(F/G)、腹泻指数(DI)、血清脲素氮(SUN)和木糖吸收率的影响。除木糖吸收率外(随CP和SBM增加,木糖吸收率下降),其余指标的二次回归方程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方程如下:分析表明,在CP16~24%下,调整豆饼比例可使仔猪保持相近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高蛋白腹泻的实质是过敏性腹泻;当腹泻指数高到77时,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下降。推荐3周龄断奶仔猪玉米-豆饼饲粮中适宜蛋白水平为24%,豆饼比例为60%。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了2个能值体系(代谢能、净能)×2种油脂来源(大豆油、复合油脂)的析因试验,探讨了在保育猪饲粮中添加复合油脂等量替代大豆油的可行性。试验选用了192头初始体重为(8.40±1.04)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根据初始体重按照随机区组的原则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栏),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占1/2)。根据NRC(2012)推荐,分别采用净能和代谢能2套能值体系,配制7~11 kg和12~25 kg 2个阶段饲粮。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用2%的复合油脂等量替代2%的大豆油,饲喂35 d。饲养结束后,从饲喂净能体系饲粮的2个组中分别选择6头体重接近重复平均体重的猪屠宰,采集空肠组织做形态学观测,收集空肠黏膜、结肠内容物和新鲜粪便,分别用于检测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抗氧化指标、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的复合油脂替代等量的大豆油对保育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复合油脂代替大豆油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P=0.09)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6)的趋势,但对血清中炎症因子含...  相似文献   

9.
1油脂的作用 油脂是畜禽生产必不可少的供能物质。畜禽饲粮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因为碳水化合物在常用的植物性饲粮中含量最高,来源丰富。油脂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如猪油、牛油、鱼油等,其代谢能在33.15兆焦/千克以上,植物油如菜籽油、  相似文献   

10.
将14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壮朗德鹅12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20只,以玉米作为主要填饲饲料。试验组在对照组日填饲量的基础上分别添加一定量的脂肪酸:6%葵花籽油(葵花籽油组)、6%菜籽油(菜籽油组)、6%牛油(牛油组)、3%鹅油(鹅油Ⅰ组)、2%鹅油(鹅油Ⅱ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脂肪酸能影响填饲朗德鹅的产肝性能,其中以葵花籽油效果最好,肝重是对照组的1.37倍,差异显著(P〈0.05),牛油使填饲朗德鹅产肝下降。添加油脂组对屠宰性能影响不如产肝性能影响明显,菜籽油组在试验中屠宰性能最好且腹脂沉积能力最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是添加脂肪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选用妊娠后期母猪作为试验动物,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常用油脂:胡麻油、葵花籽油和猪油。比较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饲料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油脂的日粮配方中的比例为5%,结果表明:最好是胡油组,其次是猪油组,最差的是葵油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讨热应激条件下补充不同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576只产蛋率一致的30 w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2只。在为期5周的饲养试验中,各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油脂)、2%大豆油日粮和2%猪油日粮,试验期间环境温度为32℃。结果:日粮添加不同类型的油脂对热应激下蛋鸡产蛋率、蛋重和平均蛋重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猪油组蛋鸡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油和猪油组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显著提高3.21%和3.09%(P<0.05),而猪油组料蛋比显著降低1.25%(P<0.05)。对照组蛋鸡蛋壳厚度和蛋黄颜色较大豆油组分别显著提高4.90%和10.31%(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油和猪油组蛋鸡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分别显著提高3.84%和5.28%(P<0.05),而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32.25%和21.64%(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日粮补充大豆油或猪油可以降低蛋鸡血清丙二醛浓度,提高采食量,综合考虑料蛋比和蛋品质指标,热应激条件下蛋鸡日粮中以添加2%猪油最适宜。 [关键词]热应激|油脂|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  相似文献   

13.
<正>1不同来源的油脂其脂肪酸的构成不同油脂是动物必需脂肪酸的来源,油脂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脂肪酸,不同的油脂其脂肪酸的组成也不同。表1为不同来源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植物性油脂的饲用价值优于动物性油脂,主要是植物性油脂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4.
选用妊娠后期母猪作为试验动物,在玉米一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常用油脂:胡麻油、葵花籽油和猪油,比较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饲料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油脂在日粮配方中的比例为5%,结果表明:最好的是胡油组,其次是猪油组,最差的是葵油组。  相似文献   

15.
张浩 《饲料广角》2011,(10):29-33,50
选取48头羔羊用来评估在13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添加时间(断奶前或断奶后)对其生产性能和背最长肌(LM)以及皮下脂肪(SQ)特性的影响.断奶前通过对羔羊进行补饲从而实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植物油脂(大豆油和亚麻籽油)为主.其中大豆油和亚麻籽油以2:1的比例添加在羔羊日粮中。将断奶前羔羊随机分成2个日粮组.其中补饲的日粮中含有70%精饲料和30%粗饲料,所有的羔羊自由采食。羔羊在58.7+2.5d时全部断奶.大约48头羔羊随机分成2个13粮组.分别饲养在16个羊舍中。断奶日粮含有80%精饲料和20%粗饲料,所有的羔羊自由采食。羔羊在体重为60.3±4.2kg时屠宰,屠宰1h,取SQ样本;屠宰24h,取其第12肋骨处LM样本用以分析其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羔羊的生产性能差异不显著(P≥O.26);同时对照组和试验组的LM和S0的共轭亚油酸(CIJ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8);但断奶后日粮中添加植物油脂组的SQ样本的反-lO.顺-12CLA含量明显要高(P=O.02);断奶前或者断奶后在羔羊日粮中添加植物油脂的LM总的PUFA含量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2),但LM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有所下降(P=0.04);同时只有断奶后添加植物油脂组的羔羊的SO的PUFA含量有所增加(P=-0.001)。各处理组日粮没有明显增加羔羊LM中CLA的含量.只是在断奶后添加植物油脂组的羔羊的SO中的CLA含量稍有增加。总体来看.在羔羊断奶前后添加以大豆油、亚麻籽油等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明显增加羔羊SQLM组织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而对羔羊的生产性能或其他胴体品质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评定热油炉火炼工艺生产的饲用猪油的质量与氧化稳定性,为其在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和贮存提供依据,也为正在拟写中的《饲料用油脂动物油脂》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基础数据。采集10个不同生产批次的新鲜饲用猪油样品,测定其主要质量指标、卫生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猪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皂化值、不皂化物、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丙二醛、加热减重的平均值分别为0.47 mg KOH/g、0.86 mmol/kg、59.40 g/100g、189.61 mg/g、0.28%、0.097%、0.030%、0.10 mg/kg、0.17%,其中变异系数最高的为丙二醛(45.45%),最低的为皂化值(1.54%);砷(As)0.1 mg/kg、铅(Pb)1.0 mg/kg,铜(Cu)含量在0.02~0.91 mg/kg,矿物油、苯并(a)芘(Bap)均未检出;饲用猪油的脂肪酸组成与相对含量比较稳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平均为62.71%;以过氧化值达到5 mmol/kg为判断标准,基于60℃条件下猪油过氧化值测定结果,预测6个批次猪油样品在20、30℃下的平均货架期分别为238、119 d。综上可知,本试验所采集的饲用猪油质量达到《食用猪油》和正在拟写的国标《饲料用油脂动物油脂》的要求,氧化稳定性较好,贮存期较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对国内7个省份的104份油脂样品(包括豆油、猪油和鸭油)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种油脂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组成;同种油脂不同来源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市场上饲用油脂的质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 24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 4组,每组公母各 1/2,分别饲喂基础饲粮(A组,由代乳粉、开食料和羊草组成)、基础饲粮 +地衣芽孢杆菌(B组)、基础饲粮 +地衣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复合菌(C组,复合菌中各菌菌数比例为 1∶1)、基础饲粮 +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酸杆菌的复合菌(D组,复合菌中各菌菌数比例为 1∶1∶1)。每头牛食入益生菌总数为 2×1010CFU/d。试验期共 8周,分 0~2周龄、2~4周龄、4~6周龄和 6~8周龄 4期。每 2周空腹称重、测量体尺、采血 1次,每天记录采食量和粪便评分情况。试验 0~8周龄,B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 A组(P<0.05),试验各组的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第 8周龄时,B组和 D组的体躯指数均显著高于 A组(P<0.05);试验各组采食量和犊牛粪便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生化指标不受本试验处理因素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单菌提高了犊牛 0~8周龄的平均日增重和8周龄的体躯指数,添加地衣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酸杆菌的复合菌提高了犊牛8周龄的体躯指数,添加益生菌对犊牛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过瘤胃保护性精氨酸(rumen protectedarginine,RP Arg)和大豆油对细毛羊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 15只细毛羊,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g/dRP Arg、2.0g/dRP Arg、1.5g/dRP Arg+3%大豆油和 2.0g/dRP Arg+3%大豆油的饲粮。预试期为5d,正试期为 45d。试验结束后每组选 2只羊进行屠宰,取背最长肌样用于测定肉质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试验组肌肉 pH、系水率和熟肉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添加 RP Arg和大豆油有提高肌肉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 γ(PPARγ)、脂蛋白脂酶(LPL)mRNA表达量,降低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mRNA表达量的趋势。综合指标,以 1.5g/dRP Arg组与 1.5g/dRP Arg+3%大豆油组添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单一和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日粮油脂干预后胸肌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的代谢机制,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选取1日龄慢速型清远麻母鸡4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CON)饲喂大豆油日粮,试验组(BOF)饲喂等量的混合油脂(大豆油∶猪油∶鱼油∶椰子油=1.0∶1.0∶0.5∶0.5)日粮,试验期12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P > 0.05),但显著降低了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 < 0.05);显著增加了肉鸡胸肌中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油酸(C18∶1n-9)、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n-3)的比例,显著降低了亚油酸(C18∶2n-6)比例(P < 0.05)。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在试验鸡胸肌中共筛选到110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权重值(VIP) > 1,P < 0.05),其中63种差异物质被注释,主要是磷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乙醇胺(PE)等。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组显著增加了胸肌中谷胱甘肽和肌肽含量(P < 0.05)。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α-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甘油磷酸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P < 0.05)。综上,混合油脂日粮相较于大豆油日粮提高了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促进了胸肌组织中DHA和EPA的沉积;日粮油脂干预后肉鸡胸肌中磷脂代谢物、氧化稳定性代谢物和脂类代谢途径发生显著改变。本研究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通路可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