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人工柏木纯林、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层片结构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表征的群落综合特征上,次生混交林与人工林具有很大差异.人工柏木纯林物种数量少,乔、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物种数量较多,乔、灌、草层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的生态优势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培养法,分析比较5种降香黄檀混交林(降香黄檀+檀香、降香黄檀+母生、降香黄檀+火焰木、降香黄檀+沉香、降香黄檀+奥式黄檀)及纯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土壤类型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微生物总数以降香黄檀+檀香混交林最多,达112.36×104cfu·g~(-1),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均显著高于纯林;各类型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下降。各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细菌数量以降香黄檀+檀香混交林最多,为104.27×104cfu·g~(-1);土壤放线菌数量、土壤真菌数量均以降香黄檀+母生混交林最多,分别为68.68×103cfu·g~(-1)、22.03×103cfu·g~(-1)。  相似文献   

3.
桤柏混交林能量代谢中能量吸收,固定,积累和损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桤柏混交林气体交换测定研究了能量代谢基本过程。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损耗子蒸腾作用中,桤木和柏木用于生长呼吸中损耗的能量最多.其中桤木南面时则用于维持呼吸中损耗能量最多,其能量固定建立在内部节律基础上,柏木能量积累大于桤木.  相似文献   

4.
桤柏混交林的效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桤柏混交林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造林类型。本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桤柏混交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的混交林中其柏木在单位面积上的蓄积最比纯柏木林大80.6%,地上中分生物量比纯林高47.2%;混交林柏木的N,P,K,Ca等营养元素含量分别 比纯柏林高65.47%,50.43%,7.70%和17.96%;混交林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纯柏木林大9.4-10.5%,混交林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中南部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中各类菌群数量均呈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在同一深度的土层中,阔叶林的微生物总数最多,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少的为针叶林;各森林类型均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即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纯林与杉木间伐林对比实验,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纯松林、纯杉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布、数量、种群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了三种不同林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均以细菌占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均以混交林为最高,其次是纯杉林,而纯松林的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鞍山地区油松纯林和油松-杜鹃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种林分类型对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知:混交林相对纯林,在微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土壤酶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上都有显著提高,对土壤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里骆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定发现,各土类均以细菌数为最多,真菌次之,放线菌较少;常绿阔叶林中的细菌数量、生化强度、酶活性和枯枝落叶分解强度明显高于针阔混交林,更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年度的IKONOS4卫片(通过解译获得官司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1万森林资源分布图、2007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资料,结合样地调查数据以及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站(四川绵阳新桥)径流场的有关数据,选取坡度、土层厚、土A层厚、土壤含水率、坡位、土壤类型6个立地特征因子,建立该流域的297个小班物元模型,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再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该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表明:1)本区针阔(桤柏/栎柏)混交林面积为124.39hm2,仅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4.97%,而针针混交林(松柏)的面积却占27.37%,针叶纯林(马尾松/柏木)的面积更是占42.48%。2)经优化后本区防护林体系分配按面积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31.12%)>灌木林(15.5%)>经济林(12.28%)>针针混交林(11.46%)>阔叶纯林(11.41%)>针叶纯林(9.51%)>草地(8.70%)。优化后,年径流总量将减少43171mm,减少62.15%;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465.97t,减少79.66%。3)该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为:①少发展柏木、马尾松纯林,多发展桤柏、栎柏、松栎等针阔混交林。对现有的柏木、马尾松纯林,引进桤木、栎类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②柏木纯林和桤柏混交林的郁闭度控制在0.60~0.75,栎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松栎柏混交林则应控制在0.60~0.80。③对现有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采用开窗补阔和密度调节2种方式进行改造。开窗补阔对密度过大的林分进行带状砍伐,砍伐后补植栎类、桤木、香樟、天竺桂等阔叶树种。④在树种的搭配上,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的适宜性,选择不同的混交比。在中性或微酸性紫色土上,多发展以柏木为主的混交林;在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上,则可发展柏木、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在灰白砂土上配置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比例不少于20%~30%,立地条件好的则可以达到40%左右,以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大豆根系土壤中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根系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其群体数量受土壤pH值影响较大。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高于大豆根外土壤微生物总数,土壤湿度对微生物习性及繁殖有决定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土壤和凋落物层微生物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间伐抚育,混交林和二代连栽林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含量变化以及微生物在凋落物层,土层间的垂直分布状况,为研究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潜在地力衰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立地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项研究应用主成分排序方法研究四川盆地4种天然柏木混交林分布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影响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层厚度、水湿状况、土壤碳酸钙含量、pH值等。桤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下部平缓的台阶低洼地带,水湿条件较好,土层深厚的地方;栎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上部干燥瘠薄的立地上,生产力低;桤栎柏混交林介于二者之间;松柏混交林要求土壤中碳酸钙含量低,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林下灌木树种分布与立地条件因子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人工桤柏混交林光合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区人工桤柏木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在于:桤、柏木的光合作用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上存在时间匹配效应,在林木结构上存在光合作用的空间匹配效应,因而使桤柏木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林地上各层次水平的光能资源,大大提高混交林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使之成为川中丘降紫色土区的高产林分类型。研究还表明,桤柏混交林林冠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程基本上与桤木的变化趋势一致,这主要由桤柏木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决定;桤柏林林冠光合作用主要受气温、光照和CO2浓度的影响,温度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大青山不同立地条件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土壤种类的土壤微生物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与不同坡向的互作效应差异显著,细菌为阴坡>阳坡;不同土壤种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黄土>灰褐土>山地栗钙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劈柴沟、榆林、古路板3个采样地点土壤微生物总数垂直分布规律一致,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急剧减少,都是20~30 cm数量最少。榆林和劈柴沟采样点0~10 cm微生物数量最多,古路板采样点10~20 cm微生物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5.
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萌  方晰  田大伦 《林业科学》2007,43(6):7-12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山洼最多,山坡次之,山脊最少;同一立地类型中,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20~40 cm次之,40~60 cm最少;在同一立地类型中,微生物总数、细菌的数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夏季最高,秋冬两季最低;同一立地类型的板栗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真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10 cm处土壤温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对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贡献率为60%~70%.  相似文献   

16.
对农林复合中杨树+留兰香、杨树+小麦、杨树+红薯和杨树纯林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杨树和间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及根际效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林地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在杨树根际土壤中变化较大且无规律性,杨树+留兰香林地杨树根际土壤放线菌、氨化细菌数量最大,杨树+小麦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数量最大,杨树+红薯林地杨树根际土壤真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大;无论在间作林地还是杨树纯林,杨树具有较强的土壤微生物根际效应,其根际效应R/S值均大于1;但间作对其影响较大,土壤放线菌和亚硝酸细菌根际效应R/S值增大,土壤真菌、纤维素分解菌根际效应R/S值减小;土壤好气性固氮菌和氨化细菌因间作物不同而异。对于间作物来言,留兰香根际具有较强的吸引土壤微生物的能力和根际效应,留兰香根际土壤真菌、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亚硝酸细菌数量和际效应R/S值均大于小麦和红薯,且留兰香的真菌、纤维素分解菌和亚硝酸细菌的根际效应R/S值均大于杨树。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培养法测定紫茎泽兰入侵地和非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钾细菌和有机磷细菌)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数量,比较其入侵地和非入侵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并对不同类群微生物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入侵地和非入侵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在4个季节变化的规律相似,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在秋季最多,春季较少;其他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在春季和夏季较多,秋季较少.(2)紫茎泽兰入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致使入侵地土壤细菌数量多于非入侵地,非入侵地土壤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钾细菌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多于入侵地;入侵地土壤中真菌数量在春季极显著多于非入侵地,在夏季和冬季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少于非入侵地.(3)紫茎泽兰入侵影响土壤细菌与其他类群微生物数量间的相关性,入侵地土壤细菌与真菌、钾细菌和有机磷细菌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非入侵地土壤细菌仅与自生固氮菌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8.
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7个不同林地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以及灌草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不同林地类型、不同土层及不同季节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地类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较大,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林地间,细菌数量以毛竹林土壤为最高,针叶林的最低;真菌数量以毛竹林最高,针阔混交林最低;放线菌数量以杉木林为最高,针叶林为最低.不同季节各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很大,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细菌、放线菌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规律,而真菌则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加深,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呈现出减少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紫色土桤柏混交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柏混交林是紫色土的主要人工混交类型,在长江防护林建设中有重要作用。根据1983年营造的8种混交模式林分,研究了桤柏混交改良土壤、促进柏木生长的效果,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美国产LI-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分析系统,LI-3000叶面积仪配合照度计,通风干湿球温湿度计,土壤湿度计等测定了绵阳新桥防护林体系生长季节中桤柏混交林树种南,北面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日变化进程,探讨了桤木和柏木光合作用率及其变动程度,指出了穴们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类型,从日射量,温度,CO2浓度等外界条件及内生节奏方面阐述了光合作用日变化机理,同时计算和分析了桤柏混交林平均光合作用率日变化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