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已鉴别出并在不同育种方案中进行了试验的6个自然发生的不同矮源(Konzak,1976)。无疑,半矮秆植株类型近年来已受到较大的欢迎,并在不同地域的大多数小麦育种方案中以此作为育种的方向。来自农林10号的两个主基因Rht_1和Rht_2已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利用。不过,现在推广的大多数半矮秆品种的遗传背景是很狭窄的,特别是由于利用大拇指矮、水源92和Seu Suen27等其它矮源所得到的结果很令人失望(Allan等人,1968),所以,在小麦育种中主要强调的还是来自农林10号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农林10号的基因现已成功地结合到很多半矮秆品种中。第一个这样的品种是1961年推广的半矮品种格恩斯,O.E.Vogel育成。然而,形成农林10号半矮系统的遗传基础,直到最近才弄清楚。  相似文献   

3.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汀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冈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垦区2006年~2008年区域生产试验的6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2个熟期3a试验的平均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产育种中,不同熟期应有不同的选择标准。中熟组应选分蘖中等、大穗的品种,早熟组应选择结实率高、穗数型品种。2个熟期高产育种的共同点是都应选择结实率较高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水稻株型从高秆变为矮秆,使产量大幅度地提高。六十年代初我国矮脚南特等一批籼稻矮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六十年代中期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成功半矮生型高产品种IR8,并在一些热带国家迅速推广,都开创了水稻产量的新纪录。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育种工作者,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了粳稻矮秆和半矮秆常规品种的选育和研究。日本人木下俊郎和新桥登等报道,1972年北海道植物育种系进行等基因矮生系育种。以粳稻品种潮狩作轮回亲本与12个矮秆基因型未知的矮生系分别杂交,通过连续回交和选择,分离出以潮狩为遗传背景的21种近等基因矮生系,并观…  相似文献   

6.
黄淮冬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矮秆品种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简称"抗倒")能力,但当小麦株高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势必造成产量降低。为了明确除株高外影响小麦抗倒性的关键性状,采用一组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石4185、轮选103、轮选163、轮选126、矮抗58、小偃101和周麦18)与另一组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轮选49、轮选136、中麦875、轮选87和轮选199),对抗倒性相关的13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一般表现为植株较矮,第1、第2节间较短且较粗,第2节间壁较厚,大、小维管束数目较多,薄壁组织和厚壁组织较厚,茎秆抗折断力较强,而且两组品种(系)间在株高、第2节间长度、小维管束数目、厚壁组织厚度和茎秆抗折断力5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抗倒性品种(系)在抗倒伏相关性状上表现不尽相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明确株高、第2节间长度和茎秆抗折断力是引起两组品种(系)抗倒性差异的关键性状,这3个性状可作为小麦抗倒伏育种的主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7.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小麦育种计划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培育高产,适应性广,抗病的种质。在1967—1968年间,发展中国家种植高产半矮小麦品种的面积约为500万公顷,到1976—1977年已增至2900万公顷。在所种植的品种中大多是CIMMYT培育  相似文献   

8.
二、黄籽油菜的育种现况(下) 黄籽油采的育种方法和进展 1.黄籽油菜新品种的选育 ①从自然群体中分离出黄籽油菜Asthana.A.N.在1963—64年从印度芥菜型油菜品种“东方”(oriental)中发现了黄籽突变,其后代全为黄籽,命名为“东方芥”。我们从加拿大引进的某些甘蓝型音油菜品种如加油3号、米达斯中都发现了黄籽单株。1980年从波兰引进的Bakow双低品系中,也发现了黄籽油菜。由这些单株繁育而来的黄籽选系,一般  相似文献   

9.
二、育种方法与育种过程的组织培育新品种最重要的条件是具有综合的生物学与经济性状所必需的遗传变异贮备。遗传变异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造成的:(1)在育种上广泛应用并且证明是有效的方法——种内杂交;(2)定向改变春小麦为冬小麦;(3)品种内选择——在现有推广品种中按综合性状选择最好的植株与家系;(4)远缘杂交;(5)诱导突变。  相似文献   

10.
休闲地应用集约技术栽培冬小麦,首先要有集约型的矮秆品种,这些品种应该抗倒伏,抗病虫,具有高度抗旱性和越冬性,对有机和无机肥料敏感,同时能高产、稳产,而且籽粒品质良好.克拉斯诺达尔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了一批冬小麦矮秆品种:无芒1号、半矮49、早熟47、?等;全苏遗传育种研究所用墨西哥和其它类型的春小  相似文献   

11.
<正> 据日本专家大场伸哉等报道:为了阐明中国水稻品种矮脚南特(AJNT)的半矮秆性,进行了遗传试验通过连续回交培育出两个半矮秆的农林29品种的近等基因系,即SC—AJNT和SC—TN_1。SC—AJNT表现出来自供体亲本AJNT的半矮秆性和落粒性;而SC—TN_1则表现出台中1的半矮秆性。该特性被证明是由半矮秆基因Sa—1所控制。SC—TN_1及农林29表现非落粒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抗稻瘿蚊育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炳超  张扬  肖汉祥 《作物研究》2004,18(4):201-203
稻瘿蚊是我国南方主要水稻害虫之一,以山区为重.综述我国近年(1998~2004)在抗稻瘿蚊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新方法研究及水稻抗稻瘿蚊新品种(系)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通过探索,已初步建立了抗稻瘿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技术体系,应用这个技术体系,利用源于我国的抗稻瘿蚊水稻资源大秋其的抗稻瘿蚊基因Gm6,培育出抗稻瘿蚊的抗蚊青占、抗蚊18号和抗蚊软占等常规籼稻新品系,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培矮64S/KG18,培矮64S/KI41,培矮64S/AK7,培矮64S/03W16和1个三系杂交稻组合抗蚊博优.  相似文献   

13.
鉴定了12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高抗品种1个(Hectn),中抗品种6个(RVT等),高感品种7个.对抗病品种(Hecton,RVT,Willi,Or-LO,BLN244)和感病品种(农林24,农林28,上海802,GLabal,甘油5号)进行了生化分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LSW2018苗期具有典型的"矮缩"性状,植株矮秆,茎秆粗壮,抗倒性极强,是理想的矮秆种质资源,适宜机械化作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挖掘LSW2018的育种优势,研究其"矮缩"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119份正常高秆甘蓝型油菜品种(系)、1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6份芥菜型油菜品种(系)与LSW2018(P1...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大豆的增产潜力,讨论了大豆超级种培育的指导思想、育种目标、株型设计与育种途径,提出了群体育种的思想和品种与充分发挥品种潜力的栽培技术融为一体的育种理念,并设计了理想株型,提出了培育半矮种品种,配以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培育大豆超级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优质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228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28S是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用安农S为母本,与高州镇江野生稻杂交,F2代筛选不育株再与培矮64S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2005年10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228S在茂名的稳定不育期比培矮64S长5~6 d,不育期不育性稳定,株叶形态好,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稻谷2级标准,开花习性好,对"九二○"敏感,繁殖制种产量高。所配组合茂杂29(228S/茂恢29)2006年12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1952年詹森提出,通过混合某些亲和的燕麦纯系的种子就可产生多系品种。布劳格等人(1953,1959)曾报导用修改过的回交育种法培育出多系小麦“亚奎50”。然而,由于半矮型小麦的问世,致使高秆的亚奎50的研究停顿了下来。最先投入生产的小麦多系品种是“马瑞马尔63”,已在哥伧比亚推广(Anon,1963)。马瑞马尔63是由10个“弗若考尔”回交品系组  相似文献   

18.
我所自五十年代以来,在研究水仙、佛手、政和大白茶等不孕性品种栽培利用的同时,对野生茶树和奇曲、筲绮等稀有品种亦进行了观察研究,取得初步研究资料与成果。筲绮种,虽早已被茶树育种工作者所熟悉,但早期对其形态特征与遗传性状还缺乏研究资料。为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资料,着重对筲绮变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突变型的遗传性状进行介绍与初步分析,目的在于揭示筲绮种某些突变形状(如双芽、三芽与多芽型以及双叶、三叶型等)的遗传变异情况,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9.
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 ,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培矮 64S在 2 2 .0~ 2 3 .0℃的低温下的育性表达规律进行了连续 2年的跟踪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2 3 .0℃的低温仅能导致培矮 64S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 ,而 2 2 .5℃和 2 2 .0℃的低温则不仅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下降 ,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 ;2 )培矮 64S的育性温度敏感终止期为幼穗分化第 6期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 ,育性温度最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 4~ 5期 (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 ;3 )培矮 64S具有光敏性 ,其临界光长处于 13 5 0~ 13 .3 8h之间 ,光敏温度范围为 2 3~ 2 8℃ ;4 )对于农艺性状已经稳定的高世代培矮 64S而言 ,其控制育性表达的遗传基础尚不纯 ,表现在来源相同的不同株系间或同一株系内不同单株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且低温强度加大 ,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动态(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铁成  王月 《玉米科学》1993,1(3):012-014
高赖氨酸玉米的发祥地是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sity),Opaque-2基因发现者是密茨(E.T.Mertz)和格洛弗(D.V.Glover)教授。国际玉米小麦中心(CIMMYT)从1970年开始将Opaque-2突变基因广泛导入其它玉米种质中;培育了一批高赖氨酸且农艺性状优良的QPM种质,1993年3月我们对上述单位进行了考察,并和有关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通过考察和交流,现就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动态作以综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