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鳖(Amyda sinensis)脾脏在HRP刺激下形态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免疫中华鳖后,刺激其脾脏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免疫后第五天,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内嗜派若宁细胞增多,主要为淋巴母细胞,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红髓则未见变化。免疫后第十天,白髓增殖显著,嗜派若宁细胞增多到整个免疫过程中的最高峰,尤其是PELS内嗜派若宁细胞数量几乎与PALS持平。免疫后第十五天,白髓比例明显减少,可见许多处于不同排空程度的淋巴鞘,嗜派若宁细胞也开始减少,PELS尤为显著,浆细胞增加。免疫后第二十一天,白髓恢复正常,但PALS附近红髓中装细胞增加明显。免疫后第二十九天,脾脏的结构趋于正常。整个免疫过程中,未见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  相似文献   

2.
华东地区中华鳖地方群体形态差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三种多元分析方法,以我国华东地区绍兴、南京、巢湖和青岛四个地方群体的幼鳖和成鳖的15个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京群体同巢湖群体形态上无显著差异,绍兴群体同他们形态差异较大,青岛群体同以上三者的形态差异最大;雄鳖同雌鳖,成鳖同幼鳖都存在着形态差异。判别分析中华鳖群体来源的结果表明,对幼鳖的判别率在80%以上,对成鳖的判别率较差,对判别分析贡献较大的  相似文献   

3.
对长江口、太湖和洪泽湖3个不同区域的中华鳖野生群体的16项生物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形态多样性差异的比较研究。聚类结果显示,长江口群体和太湖群体首先聚类,再与洪泽湖群体聚合;主成分分析中,共得到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6.208%、10.894%和7.165%,累积贡献率为74.267%,其种间形态差异主要取决于头部的一些形态特征;判别分析中,洪泽湖群体、太湖群体和长江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100%和93.3%,平均为97.8%。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中华鳖群体中,长江口群体与洪泽湖群体之间分类水平已经达到亚种以上,而长江口群体和太湖群体还未达到亚种水平,说明采用形态差异多元分析进行中华鳖种间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也为种质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瑞鳖与中华鳖的养殖生长和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瑞鳖与中华鳖的养殖生长和形态比较@郑文彪@粱淡茹@肖智@方昆阳¥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刘顺元@林蠡@孟帆¥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资源环境管理处山瑞鳖与中华鳖的养殖生长和形态比较郑文彪粱淡茹肖智方昆阳(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广州510631)刘顺元林蠡孟帆(广东省...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脾脏雄激素受体mRNA 的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mRNA在中华鳖(Pelodiseus Sinensis)脾脏的存在及细胞定位。取5只健康成年中华鳖的脾脏,进行石蜡切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对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雄激素受体mRNA在脾脏免疫细胞内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雄激素受体mRNA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少胞体大且呈不规则形。阳性细胞在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Pefiatefial lymphatic sheath,PALS)和红髓(Red pulp,RP)内分布密集。椭球周围淋巴鞘(Periellipsoidal lymphatic sheath,PELS)内AR mRNA阳性细胞分布极少。杂交阳性信号物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在标记为阳性的中华鳖脾脏中,推测圆形的阳性细胞可能为B淋巴细胞,而另一部分胞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阳性细胞则可能为巨噬细胞。脾脏内AR mRNA的存在进一步证实雄激素可能是调节脾脏等免疫器官功能的因素之一。[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37—341]  相似文献   

6.
三个不同品系中华鳖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量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淮河品系(3龄)、黄河品系(8月龄)和日本品系(8月龄)的10项形态参数,对不同品系和性别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品系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5%,其中第1主成分是中华鳖的体型因子,贡献率最大,3个品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上。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3个品系的判别函数,淮河、黄河和日本品系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1.7%、75.0%和73.8%,淮河鳖的形态与其他品系的中华鳖存在较大的差异。3个品系中不同性别的判别分析显示,淮河品系中华鳖雌雄判别准确率也较高,综合判别率为88.3%,判别效果最好,建立的判别函数可初步用于不同品系不同性别中华鳖的鉴定。中华鳖形态特征的差异分析为今后中华鳖种质资源鉴定和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日龄池塘养殖中华鳖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不同日龄池塘养殖雌雄中华鳖体重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随机选取100及300日龄雌雄中华鳖各50只,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计算了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体高和体重的表型相关及不同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雌雄中华鳖背甲长、腹甲长及体高有显著差异(P0.05)。各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100日龄中华鳖,背甲长对雌鳖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腹甲长对雄鳖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300日龄中华鳖,背甲长对雌雄个体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决定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在适温范围内,昼夜周期变温有利促进中华鳖生长。但其昼夜周期变温幅度不宜太大,每24h内变幅以±3℃为宜。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中华鳖在昼夜周期变温,恒温条件下的日粮和对饲料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中华鳖在昼夜周期变温条件下日摄食量增强。  相似文献   

10.
诺氟沙星在中华鳖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文银 《水产学报》1997,21(4):434-437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中华鳖口服诺氟沙星后体内的血液浓度,结果显示,其口服给药的血荭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单室模型一级吸收。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为2.30h,时滞为0.14h,达峰时间为4.58h,峰浓度为3.27μg/mL消除半衰期为4.24n,统计短分析其平均滞留时间为10.66h。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通过研究谷氨酰胺/脂多糖(Gln/LPS)对中华鳖肝脏、脾脏和肠道组织热应激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考察Gln对中华鳖免疫应激的保护作用与其诱导组织HSP70表达的关系。试验选择体重接近的健康中华鳖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0.7%Nacl、500 ugLPS/kgBW、100 mgGln/kgBW和500 ugLPS+100 mgGln/kgBW。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中华鳖肝脏、肠道和脾脏中HSP70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含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500 μgLPS/kgBW显著增强了中华鳖肝脏和脾脏组织HSP70的表达(P<0.05),而补充100 mgGln/kg BW抑制了中华鳖肠道、肝脏和脾脏组织HSP70的表达。推测Gln对免疫应激中华鳖的保护作用与其诱导机体组织HSP70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孵化湿度对中华鳖营养品质的影响,采集5龄中华鳖所产的同批次受精卵[(3.05±0.05) g],在相对湿度65%和85%下于实验室全裸孵化箱中进行无接触式孵化,分别取18、20、22、24、26期胚胎各20枚,迅速解剖出裙边组织,用于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定胶原蛋白含量,并用天狼星红染色法进行组织学分析,研究2种孵化湿度对胚胎期中华鳖外部形态和胶原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发育,背甲指数(背甲质量/体质量)、裙边指数(裙边质量/体质量)、背甲比值(背甲长/体长)和裙边比值(体长/裙边宽)等性状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中华鳖胚胎在大多数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性指标显著优于相对湿度65%(P<0.05)。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呈现强橙黄色或亮红色偏振光,随着胚胎发育,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面积的占比不断增加,极显著高于相对湿度65%下的此数值(P<0.01)。发育至第22期,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迅速增加,推测潮湿环境可能有利于胚胎期中华鳖发育过程中胶原蛋白的沉积和相关优良性状的形成。试验结果可为中华...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业集约化发展,病害愈发频繁并造成严重损失.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来源广泛、天然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中华鳖的养殖现状和病害的研究进展,以及中草药对中华鳖病害防治及其作用机理,调节免疫机能等方面的作...  相似文献   

14.
沙海蜇的形态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 L.Agassiz,1862)形态与结构。  相似文献   

15.
赵汉取  王雨辰 《水产养殖》2011,32(10):31-35
对5种类型养殖池塘90400只中华鳖在生态养殖期前100d的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且可分成3个养殖阶段,分别为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和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中华鳖的日死亡率在不同池塘环境下有显著性的差异,表现为土质池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水泥池塘,在养殖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亦能减低中华鳖的死亡率。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华鳖最佳的生存环境为土质池塘种植30%~50%的沉水型水生植物,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白色霞水母的形态与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在辽东湾水域首次爆发了一种大型灾害性水母,据笔者鉴定为白色霞水母;本文描述了白色霞水母的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17.
闫保国 《河北渔业》2008,(12):20-20
近年来,随着饵料价格的上涨,池塘养殖成本上升,传统的鱼类养殖效益明显下降,如何调整养殖结构,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已成为广大养殖者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在本市的养殖实验,在普通鱼池中套养中华鳖,除养殖鱼类产量外,还可以产中华鳖450~750kg/hm^2,在不增加养殖成本的同时,可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hm^2,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8.
红霉素在中华鳖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中长期残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学报》2004,28(B12):69-72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乌塘鳢嗅觉器官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llsis Lacepede)样品体长17.0~19.8cm,性成熟鱼性腺为Ⅳ~Ⅴ期,性未成熟鱼性腺为Ⅱ期。取嗅囊切片、染色、固定。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拍照。结果显示,中华乌塘鳢具一对纺锤形嗅囊,由前、后鼻孔与外界相通,嗅上皮向嗅囊腔内突起形成10~16个初级嗅板,初级嗅板上有次级嗅板,可增大嗅上皮的表面积。嗅板由嗅上皮和中央髓两部分构成,中央髓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构成;嗅上皮排列于中央髓的两侧,由多层细胞组成。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嗅上皮分为非感觉区和感觉区两部分,非感觉区位于嗅板边缘,较薄且平滑,外缘高倍放大呈指纹状或块状结构;感觉区位于中央部位,呈连续分布,细胞种类多样,表层为纤毛非感觉细胞,中上层为纤毛感受细胞和柱状细胞,中卜层为支持细胞,底层为基细胞。纤毛感受细胞为一种双极神经元,树突在上皮表面形成嗅结;轴突则穿过基膜,在固有层内集合成束,形成嗅神经纤维,终止于嗅叶。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子标记跟踪同期孵化、同条件养殖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ongpu mirror)在越冬前后的生长过程,比较实验鱼在125 d(越冬前)、170 d(结冰初期)及325 d(越冬后)的形态、组织结构及生化组成变化,并探讨越冬后鱼体主要供能物质含量与越冬体重损失的关系。结果显示,鲤325 d的体重(BW)、肥满度(CF)、脏体指数(VSI)、肝体指数(HSI)和肠体指数(ISI)均显著低于125 d(P0.05);与125 d相比,325 d时的肝和前肠组织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肝细胞体积变小,细胞界限模糊,糖原和脂滴丢失。前肠直径、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下降(P0.05),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减少,纹状缘萎缩;鲤内脏脂肪和肝糖原含量在越冬期各测定时段均显著下降(P0.05),肌肉和全鱼蛋白质含量仅在冰下阶段(170~325 d)下降明显(P0.05)。越冬后肌肉蛋白质含量与体重损失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但内脏脂肪含量与越冬体重损失率无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越冬导致鲤体重相关的形体指标显著变化;越冬长期饥饿引起了肝和前肠组织退化;越冬期间鲤贮能物质的消耗存在阶段性,在结冰前阶段(125~170 d),能量来源以肝糖原和脂肪为主。在冰下阶段(170~325 d),肝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共同参与能量代谢。越冬后肌肉蛋白质含量可作为衡量越冬期体重损失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