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减小水面横比降的新型弯道——反超高渠底弯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工程布置时,因受地形条件等限制,急流弯道往往难以避免,其水流流态异常复杂.因此弯道急流的改善问题是实际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针对如何降低弯道急流水面横比降,改善水流流态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凸岸渠底升高、凹岸渠底降低的"反超高"渠底型弯道,简称"反超高渠底弯道".给出了这种弯道的水力设计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反超高渠底弯道"对改善弯道水流表面横比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工程布置时,因受地形条件等限制,急流弯道往往难以避免,其水流流态异常复杂。因此弯道急流的改善问题是实际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针对如何降低弯道急流水面横比降,改善水流流态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凸岸渠底升高、凹岸渠底降低的“反超高”渠底型弯道,简称“反超高渠底弯道”。本文给出了此种弯道的水力设计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反超高渠底弯道”对改善弯道水流表面横比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某尾矿库模型试验研究,发现排水系统主、支洞交汇区水流衔接流态恶劣、旋滚强烈,影响干支洞的过流能力;亟需改善交汇区流态,保证排水系统在泄洪时的安全稳定。结合工程实际,经多次试验研究,在支洞设置导流楔体以缓解支洞出口水面横比降大、动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在主洞设置压浪板、稳流池以改善交汇区水流紊乱、急流折冲的现象。将两类措施综合,提出了交汇区急流控导的稳流装置与交汇区优化体型。试验验证表明,改善后的急流交汇区进、出口水面横比降降低、顶冲水流得到有效控制、流态相对稳定,满足安全泄洪要求,已经被工程采用并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阳江核电水库溢洪道消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阳江核电水库溢洪道上、下游落差大,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一、二级消力池之间由两段弯道组成,弯道内产生折冲水流和偏流,流态较复杂。本文对阳江核电水库溢洪道工程方案进行试验研究,将溢洪道闸墩改为宽尾墩,并在一级陡槽段槽面加设阶梯跌坎,再抬高二级陡槽段堰顶高程,使弯道调整段水深加大等,改善了溢洪道运行流态,妥善地解决了溢洪道泄流与下游河道水流衔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泵站进水流道内部流态模型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陆林广  冷豫  吴开平  祝婕 《排灌机械》2005,23(3):17-19,48
设计了泵站进水流道流态模型试验装置,不带模型泵进行了进水流道内部流态模型试验;介绍了“半肘形”进水流道和对拼钟形双向进水流道两种形式流道内内部流态的模型试验情况;结合应用实例,简述了不带模型泵、单独对进水流道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汽车上安装的普通前照灯具有固定的照射范围,当汽车夜间转弯时,由于无法调节照明角度,常在弯道内侧出现"盲区",极大地威胁了驾驶员夜间的驾车安全。本文研究的汽车自动弯道照明系统,安装在货车、农用运输车上,根据夜间行驶道路的弯道情况,随时自动调整弯道照明的光束方向,减少弯道内侧出现的盲区,以便及时发现障碍物和行人,从而增强夜间驾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床阻力试验,从水力学原理出发,对3种不同坡度(坡度分别为:5°、10°、15°)有机玻璃床面和人工粗糙床面(床面粘贴砂粒粒径分别为:0.5~1、1~2、2~5、5~10mm)的侵蚀性坡面流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侵蚀性坡面流流态,得出了侵蚀性坡面流存在"虚拟层流"、过渡流和紊流3种流态形式,通过试验分析了"虚拟层流"具有悬移输沙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微喷带流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微喷带管内的流态,本文针对不同长度微喷带管内雷诺数和工作压力等微喷带水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分析,得出了管内层流与紊流的分布,为微喷带灌溉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双向进水流道流态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 1 #、2 #船坞共用的双向进水船坞泵站模型试验 ,研究了双向进水泵站进水系统的水力特性 ,分析了双向进水泵站吸水室中产生回流及涡带的原因及其危害 ,提出了双向进水流道流态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滦河迁西县城段河道整治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型河段实测资料的分析,设计出了推移质泥沙模型。通过模型对弯道处水流特性,由河心岛引起的分流比以及水工建筑物和栖凤岛对水沙运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本次整治工程的改进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试验结果为该类河道的规划设计和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渗灌毛管的灌水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分析得到了掩埋毛管流量和压力的变化特性。对于任一出水孔,随着供水时间的延长,压力水头和总水头都在不断增大。但是,这个增加值并不大,仅仅只有最大压力值的10%。随着四周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孔口内外水势梯度不断减小,出水速率也逐渐减小,流量和压力随管长方向不断减小。由于流量随时间不断减小,使得水头损失也不断减小,压力随时间增大。同时在试验中还发现,水流运动的界面并不是管道的出水孔界面,而是在出水孔四周形成的不规则多边形界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得到含刚性沉水植物明渠的水流结构。【方法】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用有机玻璃棒模拟刚性植物,在不同来水流量、植物密度条件下对明渠水流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无植物时平均流速沿垂向呈对数分布规律,有植物时则呈现明显的分区分布特性。无植物时紊动强度值沿垂向变化不大,有植物时在植物顶端位置处紊动最剧烈。流量或植物密度越大,植物顶端位置的流速梯度就越大,植物层上方的流速最大值也越大。植物密度越大,植物顶端位置的紊动强度越大,植物密度对水流紊动强度由最大值减小到最小值的区域影响很大。【结论】刚性沉水植物的存在会改变水流结构,增强紊动掺混,增强流体质点交换和能量传递,且上述影响会随着流量或植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年降雨-径流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多层前向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通过GA-BP混合算法,使用黄河上游兰州水文站45年实测降雨和径流序列资料,建立了降雨—径流预测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表明,仅用预报前时段的降雨和径流作为输入,来实现下时段的径流预测,其预报精度较差,但在预报期内有一定精度的降雨预报输入时,所建模型对下时段的径流预测,与传统的统计建模方法相比,预报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黄河上游区的降雨—径流规律,可应用于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5.
黄河内蒙古段冰情信息变化特性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内蒙古段是黄河产生冰凌灾害的主要河段之一,几乎每年都产生凌汛,了解黄河内蒙古段冰情信息变化规律,对于黄河内蒙古段的冰凌研究和冰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尝试采用小波理论对黄河内蒙古段冰情信息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小波变换系数和小波方差图对其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揭示其系统变化特性,为黄河内蒙古段的冰凌研究和冰情预报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双吸离心泵性能提高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双吸离心泵增大高效点流量、提高水力性能的原理、方法、实施过程及改造结果.根据要求的运行参数,增大叶轮出口宽度,减小叶轮出口直径,重新设计叶轮.并采用CFD软件对新设计的叶轮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预测该泵性能.根据新叶轮运行结果,修削泵体隔舌,扩大喉部面积.通过两次改造,效率曲线的高效点向大流量偏移1.18倍,最高效率提高2.9%,最大流量增加1.03倍,效率提高1.8%.  相似文献   

17.
改善王山泵站前池水流流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王山泵站整体模型试验研究[1],分析了前池不良流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流态的措施,同时,验证了采用以Froude模型为基础、加大水流流速来进行前池流态模拟,即将Froude模型水流流速提高约0.5倍来模拟原型流态,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电动汽车集成控制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内部凝露生成问题,搭建具有内部加热、实时监测功能的集成控制器凝露模拟试验平台.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温湿度环境条件,开展控制器内部凝露形成机理试验测试.最终确定了该集成控制器内部易形成凝露部位及环境条件,并针对实验结果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为研究纯电动客车集成控制器内部凝露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9.
大庆红旗泡水库淡水冰弯曲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点弯曲法对大庆红旗泡水库淡水冰试样进行弯曲试验.冰梁发生破坏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杂质和气泡边缘首先产生微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加,出现新的微裂缝,并且受拉区达到抗拉强度,此为第二阶段;此后荷载继续增加,冰中微裂缝扩展延伸为宏观裂缝,当施加的荷载大于冰梁的杭拉强度时,冰梁即被破坏,这是第三阶段.在分析上述淡水冰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对试验结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淡水冰弯曲强度与应力速率和冰温有着密切关系.在小于2 kPa/s的应力速率范围内,随着应力速率的增大,弯曲强度减小.冰温在-5℃~15℃范围内,对应的应力速率在30~70 kPa/s范围内时,冰梁弯曲强度达到极限,同时也揭示了极限弯曲强度对应的应力速率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向低应力速率转化.达到极限弯曲强度后,应力速率继续增加,弯曲强度值呈减小趋势.弯曲强度随着冰温的降低呈增加趋势,且弯曲强度在-15℃时达到最大值2 270 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