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福建闽侯典型冷浸田为例,通过连续两年定位监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小流域冷浸田与非冷浸田(灰泥田)地下水位与农田小气候生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灰泥田地下水位常年波动较大,且主要发生在地表之下0-50cm,而相应的冷浸田地下水位波动较小,主要分布在地表之上10-40cm,较灰泥田常年平均高出49.3cm。冷浸田地下水还原性物质总量是灰泥田的2.8倍,Fe2+则是灰泥田的1.8倍。冷浸田光合有效辐射年均值较灰泥田降低26.9%,达显著差异水平。冷浸田单季稻生育期(6-10月)平均地表温度、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分别比灰泥田低0.4℃、0.4℃、0.5℃、0.6℃,尤其是9-10月的抽穗灌浆期地温与灰泥田差异进一步加大;其单季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均也较灰泥田低0.6℃。山垄冷浸田地下水位高并伴随强还原性、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与水稻生育后期地温下降较快是区别于非冷浸田的重要生境特征,这可能是冷浸田生产力低下的综合原因。基于冷浸田生境特征,从工程与农艺措施等方面提出治理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比较南方地区8个省份的冷浸田特征,剖析冷浸田分布、形成机制,阐明影响南方地区冷浸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障碍因子及其特性,提出冷浸田概念,探讨各种综合治理利用技术,并根据不同冷浸田的治理措施,提出基于犁底层分布、地理环境、特殊土壤类型、冷浸特征等冷浸田典型特征的分类框架,归纳冷浸田分类整理技术、发展演变规律,并对今后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冷浸田形成、障碍特性及治理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浸田为福建省主要的中低产田,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介绍了福建冷浸田分布、分类与形成机制,阐明障碍特性,探讨各种综合治理利用技术,提出冷浸田发展演变规律及今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冷浸田的特性及改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我国冷浸田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以冷浸田生产潜力评估为中心,结合不同区域冷浸田特点,提出与之对应的冷浸田生产力提升的共性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提出冷浸田质量提升的指标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福建典型冷浸田与邻近景观单元内的非冷浸田7对14个土壤样品数据,利用配对 t检验等统计方法研究冷浸田土壤活性有机C、N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冷浸田土壤有机C含量与C/N较非冷浸田分别提高22.1%与0.56个单位,差异显著,但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水溶性C组分含量及二者占有机C比重均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同样,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及其占全N比重也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冷浸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但组分品质差。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或水溶性C或可作为冷浸田改良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冷浸田大部分地处高山,冷土低温,泥土中亚铁等还原物质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产量不高。冷浸田水稻普遍发生前期冷害发僵,后期低温冻害。要提高这些田块的产量,必须改良栽培方法。冷浸田水稻垄畦栽培,有效避免了传统栽培法的不足与缺点,经多年栽培试验,增产效果明显而稳定,在高山地区冷浸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冷浸单季稻增施磷肥钾肥试验表明:增施磷肥对冷浸田水稻增产效果不明显;增施肥钾肥对冷浸田水稻增产效果极显著,与对照相比每667m2增加稻谷产量63.2kg,增幅12.9%;平衡施肥对冷浸田水稻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低产冷浸田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高,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不协调,还原物质多,水稻产量低,低产冷浸山垅田的改良和利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及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冷浸田土壤还原性有机酸动态及与水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产冷浸田在江南稻区分布广泛。在福建闽侯县单季稻生育期,比较分析冷浸田与同一微地貌单元内非冷浸田水稻根系土壤的还原性有机酸种类、浓度、动态及与水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浸田还原性有机酸主要以草酸为主,占有机酸总量的80%以上。垄口与垄中地形分别发育的冷浸田水稻各生育期有机酸均显著高于对应的非冷浸田。随着生育期的进程,有机酸与亚锰呈递增趋势,而亚铁呈递减趋势。还原性有机酸与水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回归方程表明,还原性有机酸对籽粒产量的障碍贡献要高于亚铁而低于亚锰。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冷浸田治理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耕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紧张,粮食自给率低,开展福建冷浸田改良利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食品质量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保证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当前冷浸田改造利用应树立大粮食、大农业、大生态的观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农业生产方式,并通过现代农业工程措施与农技措施,有效挖掘冷浸田生产潜力。应统筹协调排水挖潜与蓄水防旱矛盾,提高丘陵山垅冷浸田水的综合利用效率,此外,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冷浸田综合治理及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黄麻土工布控制红壤坡面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长期室外径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在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上进行黄麻土工布保持水土的研究,结果表明:黄麻土工布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能推迟初始产流时间,减少径流,防止沟蚀产生,与裸地相比,保水效益高达75%,保土效益达99%。黄麻土工布覆盖并结合营造植物,可更提高水土保持的持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河池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和《广西耕地类型及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对河池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池市耕地地力分为10个等级,以2.9等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5.05%;1、2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50%,是河池市粮食、蔬菜高产稳产区;3-8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8.76%,是河池市粮食、经济作物、水果的主要产区,也是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区。针对河池市中低产田(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重视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轮作,挖掘土壤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等改良对策,以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种稻对周围旱地土壤盐分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种稻对周围旱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选择稻旱田之间无沟和有沟相隔型两种类型,以不受种稻影响的老旱田作对照,在距稻田50、80、150和200m处各埋设定位观测井,监测种稻对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极显著,耕层土壤盐分含量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极显著,在上升期,旱田距稻田距离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极显著。因此,稻旱田之间无沟相隔时,种稻对周围旱地的影响表现为稻田水直接向旱田侧渗,而使距稻田附近旱田的地下水位上升,在距稻田220.7m内地下水位会上升到危害旱作物生长的程度;稻旱田之间有沟相隔时,种稻会导致稻旱田之间排水沟水位上升,从而对周围旱田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即可通过沟水向旱田的侧渗发生,又表现在阻止旱田的排水上,其不利影响范围在200m以内。  相似文献   

15.
大港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宜兴市大港河小流域内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水田、茶园、灌丛)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变化依次为灌丛>林地>茶园>水田;农业耕作活动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78—1979年,我们进行“春小麦丰产规律”的研究,在河西平川灌区的张掖、武威和冷凉灌区的黄羊镇,种植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和大田丰产栽培试验,亩产量在800—1000斤之间。通过试验和调查,从土壤肥力、品种生态类型、种子的发芽出苗、产量结构、分蘖成穗、光合生产率、矿物质营养、土壤水分供应八个方面,总结出春小麦高产的生理生态指标,为大田生产提供技术指标规范和组合。  相似文献   

17.
月季在吉林市绿化中的露地栽培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月季首次在吉林市绿化中露地栽培获得成功的实践,探讨了月季在吉林市露地栽培的品种和园地的选择、整地、栽植、肥水管理、修剪、防寒越冬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为推广月季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黑土资源是世界的稀缺资源,黑土带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流转、土地退化问题成为黑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根据实地调研结合资料,分析了东北黑土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即:加强农业发展规划;保护黑土区耕地,农耕技术上改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探索四川地区土地退化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地区的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0.0万km^2,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有土壤退化、土地石质化、土地沙质化和土地沙石化,全省沙质荒漠化面积达95.14万hm^2。毁林垦殖、滥伐森林、工矿生产污染是造成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化草原5种不同利用方式:放牧草原、围栏草原、旱田、新开水田、老水田,分析测定了土壤的主要养分,并利用土壤质量指数法(QI)和土壤退化指数法(DI)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这5种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肥力退化指数.结果表明:放牧草原QI值为22.56%、围栏草原66.56%、旱田11.90%、新水田77.11%、老水田82.34%;以放牧草原为基准其退化指数显示:旱田为负值,其他利用方式均为正值,水田和围栏草原值较高.结果均揭示水田和围栏草原土壤肥力质量较高,而放牧草原和旱田土壤肥力质量较低,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