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桃小食心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组样本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验标准。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s回归分析法测出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空间格局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根据Blackith对昆虫的聚集因素分析可知,桃小食心虫成虫聚集的原因是由于环境的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s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测得桃小食心虫成虫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1.8m020+0.1205)。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为聚集分布且具密度依赖性,其分布的个体成分是个体群。引起幼虫聚集的原因是其本身的生活习性,成虫聚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田间抽样调查成虫应取“Z”字型,幼虫应取五点式。统计调查数据得出Iwao的线性回归式m=α βm中的α,β值,再将其作为参数进行计算,得出大猿叶虫种群密度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3.
对7个板栗园栗实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3.532 3+1.071 0m,Taylor幂模型为lgv=0.591 3+1.130 4 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栗实蛾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栗实蛾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4.532 3/m+0.071 0).  相似文献   

4.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 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对柽柳上的斯氏伞锥象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斯氏伞锥象成虫在柽柳上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其种群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原因是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或由其中一个因素引起的.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3.860 7)/(m) 0.139 6),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5.
为茶棍蓟马的预测预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采用I指标、C_A指标、L指标、扩散系数C和K指标等5种聚集度指标,结合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的M~*-■直线回归方法研究贵州中部地区茶园茶棍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贵州中部地区茶园中茶棍蓟马成虫及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但成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排斥(Iwao回归方程M_(成虫)~*=-0.419 0+1.559 3■,α0),若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吸引(Iwao回归方程M_(若虫)~*=5.267 5+1.397 4■,α0)。  相似文献   

6.
水稻集中育秧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田是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重要场所,秧苗期是防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对沿黄稻麦轮作区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的数量进行调查,将所得数据运用频次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型随水稻秧龄增大从负二项分布向奈曼分布过渡;建立的Iwao回归式为:m*=0.9654+1.1329m,表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运用Taylor幂法则得到回归方程:lgs2=0.1371+1.3847lgm;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t2/D2(1.9654/m+0.1329)。  相似文献   

7.
烟田细毛蝽种群聚集强度的测定及种群密度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aylor 幂法则和Iwao 的m—m 回归分析法测定烟田细毛蝽成虫和卵块的聚集强度后发现,成虫和卵块在烟田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都是疏松的个体群,成虫个体群的面积相当于1~2株烟(约0.3~0.7平方米)所占的面积。抽样估测成虫种群密度时,以1株烟作抽样单位较适宜。用Kuno 序贯抽样模型计算出了成虫和卵块的序贯抽样表和抽样图,用Iwao 提出的公式计算出了估测种群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并拟合出了估测成虫和卵块密度的经验式,即λ_(成虫)=1.5591(-lnp_(?))~(1.0833)和λ_卵=1.1945(-lnp_(?))~(1.0468)。调查成虫数量时,不同取样法的优序为:平行线>对角线>棋盘式>简单随机。  相似文献   

8.
为茶棍蓟马的预测预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采用I指标,CA指标,L指标,扩散系数C和K指标等5种聚集度指标结合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的 直线回归方法研究了贵州中部地区茶园茶棍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贵州中部地区茶园中茶棍蓟马成虫及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但成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排斥(Iwao回归方程 成虫=-0.4190+1.5593 ,α<0),若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吸引(Iwao回归方程 若虫=5.2675+1.3974 ,α>0)。  相似文献   

9.
将受害杉木树干视为以lm段为单位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以聚集度指标法、频次比较法研究粗鞘双条杉天牛越冬成虫在受害杉木各空间层的空间格局;采用马占山等(1990)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及徐汝梅(1984)改进的Iwao模型研究越冬成虫空间格局的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群的分布在各空间层均是聚集的,但聚集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数量随高度上升而减少,故防治的重点在树干基部。根据空间分布信息得到了0-1m段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建立了0-1m段平均虫口(x)与整株平均虫口(y)的回归关系:y=1.4341+1.2541x。  相似文献   

10.
用各种聚集度指标及Iwao平均拥挤度(m)=α+β(X)和Taylor幂法则S2=a(X)b 等方法,对水稻纹枯病空间参数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原因由病害本身习性或环境因子引起.在此基础上利用Iwao法和Taylor法得出了其理论抽样数,并利用Iwao法和Taylor幂法建立了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频次分布比较法、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x-x回归式法以及Taylor幂法则等测定方法研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结果表明:其分布遵从负二项分布和奈曼-A型分布,且以奈曼-A型分布为佳.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以小规模的丛生聚集,丛的大小约为2~3株;根据Iwao的x-x回归式,在可靠性95%、精确度90%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最适抽取样方数在60~80之间,并随单位面积马尾松种群平均株数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檫角丽细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和幼虫在檫树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卵分布基本成份是疏松的个体群。应用Iwao’s方法,分析并计算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在茶树上空间分布均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值均大于2,说明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方差分析表明,黑刺粉虱在树冠的中、下层叶片上分布显著多于上层叶片,在蜀永307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福鼎大白茶、早白尖5号,南江1号上分布数最少,说明不同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频次分布卡方检验和八种分布型指数的测定,浙江黑松叶蜂幼虫的空间格局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文中还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五种抽样方法研究表明,平行线抽样和棋盘式抽样精度较高,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木毒蛾空间格局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卵、幼虫、蛹的空间格局。测定结果表明:木毒蛾卵块、幼虫和蛹在木麻黄防护林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幼虫在林内以聚集型扩散。应用Iwao方法,计算了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林间最适抽样数,分析了中幼林中幼虫的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地区杨树林地鼠妇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妇是生态系统中林间落叶的重要分解者,对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作用。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杨树林地鼠妇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鼠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聚集的原因与鼠妇自身喜欢阴暗潮湿的习性和林地的环境因素有关。运用Iwaom*-m回归中的2个参数α和β值,确定了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茶树绿鳞象甲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绿鳞象甲在茶树上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排斥,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茶树绿鳞象甲的聚集均数均大于2,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七种聚集度指标法测定黄山松苗叶枯病的空间分布型的结果表明:黄山松叶枯病在苗圃呈均匀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用抽样调查方法研究表明双对角线取样精度最高.本文还应用了lwao’s方法,分析并计算苗木叶枯病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9.
松毒蛾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比较频次法、聚集度指标法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松毒蛾越冬代蛹和第一代幼虫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越冬代蛹属于负二项分布,第一代幼虫属于Neyman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五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平行线取样法最好.根据Iwao方法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取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20.
通过频次分布X~2检验和七种分布型指数的测定,赤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一般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的基本成份是疏松的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为聚集分布;个体群内的分布为随机分布;个体群的平均大小约为70个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