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他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观。1 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一贯坚持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他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邓小平肯定“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是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2.
王鹏 《现代农业》2009,(2):77-79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面对转型期利益群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执政党意识作指导强化利益关系协调功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在协调利益关系时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同时指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健全利益关系协调的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思想体系。本文试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等五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与分析,充分阐明三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发展"观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对经济的落后状态,中国只有发展,才能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从世界发展角度看,只有加速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说明了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性;论证了协调城乡协调发现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指出了协调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对导致城乡不协调的体制进行综合改革,需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并区分了公平待遇与反哺农业,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城乡互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内涵丰富,包括高度重视发展速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标准等重要思想。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的今天,深刻理解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对实现经济转型,保持国民经济继续稳健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吕文广 《甘肃农业》2006,(10):21-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9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以利益关系为本质的外显和谐与内核和谐并存的复合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和谐.为此,必须强化整合各种经济实体的功能;树立和谐社会的利益观;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利益整合.重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发展成本的分摊机制以及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健全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等措施,实现各利益主题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的全方位综合性因素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社会就不仅仅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反映,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所以法学理论创新也必须体现社会和谐,这种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清楚构建和谐社会与法学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必然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动。如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利益协调机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张茂长 《现代农业》2010,(1):111-1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最新成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以人为本”是基本原则,统筹发展是主要方式,动态和谐则是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化新的奋斗目标,在理论、建设两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特质的社会问题大量积聚、政府主导的政策模式、公民社会的不健全等,影响并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公正性的存在形式和发生作用路径。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力求通过管理,服务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价值观,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5.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必须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因而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普遍提高的公民道德素质。如果说实现前一个条件需要的是“才”,那么,实现后一个条件需要的则是“德”。而德才兼备与素质教育的实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却不谋而合。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含义以及素质教育时实现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有着重要的涵义和作用,先哲们对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现代社会却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严重危害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诚信建设,通过思想教育树立诚信光荣的价值观_用法律法规强化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诚信监督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度和党员干部的表率性。总之,在现代社会诚信危机的情况下,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同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公共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主体。公共关系以其丰富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以其具有的传播信息、沟通理解、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和危机的功能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苌花荣  陈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81-6682
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及现状,论述了“三农”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工会组织所应发挥的独特作用。从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职工素质、深化厂务公开、弱势群体助困工作、监督、维权、教育、娱乐、培训几个方面作了自己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曹毅 《河南农业》2006,(5):43-43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国企改革至今已进行十多年了,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直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针日渐明朗,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