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安徽省淮北五县家鸭寄生蠕虫计44种,隶属于15科31属。其中吸虫8科15属24种;绦虫1科10属14种;线虫6科6属6种。在所获虫种中,鸡后口吸虫Postharmostomum gallinum寄生于家鸭为国内发现的新宿主;鸭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anatinus、鹗形吸虫Strigea Sp、鸭双睾绦虫Diorchis anatina、福建单睾绦虫Aploparaksis fukienensis、鸭瓣口线虫Epomidiostomum anatinus等24个虫种为安徽省新记录。此外还对各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和优势虫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速。  相似文献   

2.
<正>卷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卷棘口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家禽以及鸭科、鸬鹚科、鹭科等多种野生鸟类的直肠和肓肠内而引起的一种吸虫  相似文献   

3.
1988年8月,北安农校蠕虫剖检实习时,在3只鸡的小肠中找到吸虫209条,经鉴定系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iyag awai)。此种吸虫曾在黑龙江省穆陵、宁安发现过,但对虫体未进行描述,而在北安市是首次发现,特作一报道。一、材料和方法从鸡的小肠中,获得209条吸虫,用巴氏液固定,部分虫体  相似文献   

4.
卷棘口吸虫是棘口科的各属吸虫之通称。家禽的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和盲肠。除鸡、鸭、鹅外,猪、猫、家鼠、兔和人均可感染,对雏禽危害较大。虫体呈细长叶状,呈肉红色,体表具有小刺。体长7.6~12.6毫米,最大宽度1.26-1.6毫米。中间宿主为螺蛳、蝌蚪,鹅吞含有囊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  相似文献   

5.
正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的多种吸虫寄生于畜禽及人肠道中所引起的吸虫病。园圃棘口吸虫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和我国。棘口吸虫首先在日本东京犬小肠内发现,后证实在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及天津等地区广泛流行[1],但在河北省并未见报道[2]。现将在河北省保定市发现的一例宠物犬感染园圃棘口吸虫病例报道如下。1患病犬的基本信息2016年5月10日,河北省保定市某家养宠物泰  相似文献   

6.
卷棘口吸虫是棘口科的各属吸虫之通称。家禽的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和盲肠,在各地普遍流行,除鸡、鸭、鹅外,猪、猫、家鼠、兔和人均可感染,对雏禽危害较大。虫体呈细长叶状,呈肉红色,体表具有小刺。体长7.6~12.6mm,最大宽度1.26~1.6mm。中间宿主为螺蛳、蝌蚪,鹅吞食含有囊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  相似文献   

7.
寄生于鸡体内的吸虫种类很多,其中常见且危害比较严重的有前殖吸虫、棘口吸虫和后睾吸虫。1前殖吸虫病前殖吸虫病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养鸡场都有发生。常因采食浮萍、水草等,或者投喂螺蛳导致感染,主要侵害雏鸡和肉种鸡。感染率接近50%,肉种鸡群感染后比正常群产蛋量下降10%~15%。  相似文献   

8.
鸭群暴发后睾吸虫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后睾吸虫病主要由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次睾属(Metorchis)的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寄生于鸭肝脏、胆管内引起,对鸭鸡危害很大。我站在本县沿海地区发现一起由东方次睾吸虫引起鸭群大批发病和死亡。现报道于下: 一、病情和病理变化我县海通公社林基四队集体养鸭660只,于1979年6月23日从炕坊购回,放在用柴帘  相似文献   

9.
贵州首次发现五种绵羊斯氏线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间,我们在织金县开展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工作中,在山羊、水牛、马、鸡体内收集许多虫体标本,经乳酸酚透明、盐酸洋红染色、显微镜下逐条形态学鉴定,发现绵羊斯氏线虫、奥普双冠线虫、强状棘口吸虫、小盅同盘吸虫、徐氏巨咽吸虫五种虫体在我省从未见有报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吸虫病是由扁形动物门吸虫纲所属单殖亚纲﹑盾腹亚纲和复殖亚纲的内﹑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总称.棘口吸虫是一类属于棘口科的中、小型吸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报告的有600多种,主要见于鸟类,曾在福建与广东有局部的流行,对雏禽危害严重,可引起雏禽消化功能紊乱,发育受阻,甚至死亡.后睾吸虫属于后睾科、对体属、次睾属和后睾属,主要寄生于鸡等禽类的胆管和胆囊内,引起禽肝、胆肿大,炎性病变,甚至坏死.特别是一月龄以上的雏禽感染率最高.禽气管吸虫病是由多种嗜气管吸虫寄生于鸡、鸭、鹅、野鸡的气管、支气气囊内,导致禽呼吸道粘性分泌物增多,粘膜充血、出血,能引起禽呼吸困难,贫血,消瘦,常因衰竭而死亡.这种三类吸虫病可用硫双二氯酚或吡喹酮进行治疗,配合生物消毒,定期体内外驱虫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1.
正棘口科吸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肠道内,种类繁多,我国报道的已经达100多种,鸡鸭鹅等家禽和其他鸟类感染极为普遍,是家禽肠道中常见的吸虫~[1]。棘口科吸虫其中大部分寄生于鸟禽类,少数寄生于哺乳类,有的种类为人兽共患寄生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渔源性寄生虫病病原体,呈世界性分布~[2]。其中日本棘口吸虫能够寄生于多种禽类、哺乳类和人类的小肠,是人畜禽共患的寄生虫病原,世界各地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2年7月、10月、12月和1983年3至6月,在杭州市的西湖区、江干区、富阳、萧山、临安、建德、桐庐和余杭等县剖检鸡159只、鹅64只、鸭117只、番鸭12只。检出寄生蠕虫91种,分属于吸虫纲39种,绦虫纲30种,线虫纲22种。其中棘口科的鸡棘缘吸虫,光口科的尖吻光隙吸虫、长食道光睾吸虫、斑咀鸭光睾吸虫、大囊光睾吸虫、背孔科的复叠背孔吸虫,嗜眼科的涉禽嗜眼吸虫,前殖科的鸭前殖吸虫,膜壳科的线样膜壳绦虫、压扁膜壳绦虫、小膜壳绦虫,链带科的纤毛链带绦虫,毛细科的膨尾毛细线虫、鸡纤形线虫,是首次在省内发现。  相似文献   

13.
家禽嗜眼吸虫病是由寄生在结膜囊内嗜眼科的某些吸虫所引起的家禽疾病,特征为发生结膜一角膜炎。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均有过鸡、鸭、鹅感染鸡嗜眼吸虫的报道,1983年徐锡藩、周同钦在江苏省清江浦的家鸭眼内发现过鸡嗜眼吸虫。1981年10月  相似文献   

14.
在集安市解剖3只散放的当地品种鸡时,发现在鸡的盲肠和直肠内寄生一种淡红色长柳叶状虫体。经鉴定为鸡的卷棘口吸虫。感染强度为1—15条,平均为5条。为了摸清卷棘口吸虫的感染情况,对其饲养的15只鸡,分別采取粪便,用离心沉淀法清洗粪便镜检,15只鸡均查到了卷棘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5月25日,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禽病诊断中心接待诊治一只白腹秧鸡,病鸡主要表现为消瘦、瘫痪和脱肛,泄殖腔周围羽毛有许多黏稠的粪便污染。经临床剖检发现,回肠、盲肠、直肠内有许多淡红色虫体,疑为吸虫。后送至传染病实验室经病原学检查诊断为水禽棘口吸虫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喜鹊和山斑鸠体内棘口吸虫种类,本文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来源于喜鹊和山斑鸠虫体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同源性为99%,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两种鸟的虫体ND1序列归类在同一分支,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强壮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obustum)和弗氏棘口吸虫(E.friedi)。形态学观测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种鸟的虫体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而两种鸟之间的虫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所获得虫体与强壮棘口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之间的形态特征,发现这两种鸟体内检出的棘口吸虫均与弗氏棘口吸虫的的形态特征更为相符。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确定感染喜鹊和山斑鸠的棘口科吸虫均为弗氏棘口吸虫,这是弗氏棘口吸虫在国内的首次报道,喜鹊和山斑鸠应为弗氏棘口吸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17.
上海动物园一头加洲海狮感染棘口吸虫引起腹痛、腹泻症状、经消炎、止泻对症治疗无效。后经粪检发现大量棘口吸虫卵,才确诊为棘口吸虫病,此是我国内各大动物园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乡家鸭寄生蠕虫的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乡60只家鸭进行剖检后,共计检出2门4纲11科12属13种蠕虫,所有被检鸭均100%感染蠕虫,且均为2种以上蠕虫混合感染。其中,感染率较高的是舟形嗜气管吸虫、鸭对体吸虫、卷棘口吸虫,其平均感染强度也较高,是优势虫种;其次为冠状膜壳绦虫、宫川棘口吸虫、纤细背孔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卵圆前殖吸虫;鹅裂口线虫、矛形剑带绦虫、优美异幻吸虫、分棘四棱线虫和鸭细颈棘头虫感染率相对较低。这是该地区鸭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的首次报道,以期为该地区家鸭寄生虫病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于饲养环境和采集习惯,散养家禽普遍存在着寄生虫感染,这些动物感染后呈亚临床症状,出现消瘦,但很少致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散养家禽都有蠕虫寄生现象[1].四棱线虫、华首线虫和棘口吸虫是寄生于鸡、火鸡、鸽和鸭的腺胃和肠道的常见的寄生虫,单独或双重寄生于鸭或鸡的体内比较多见,但是在临床上首次见到3种寄生虫同时感染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亚洲象体内的寄生蠕虫共10种。其中吸虫4种、线虫6种,分尿于7科9属。它们是:杰氏片形吸虫(Fasciola jacksoni)、柯氏假盘吸虫(Pseudodiscus collinsi)、乳突芬德吸虫(Pfendeius papillatus)、偏腹盘吸虫(Gastrodiscus se-cundus)、附加戴克拉斯线虫(Decrusia additicta)、上口漏管线虫(Choniangium epistomum)、镰刀缪西德线虫(Murshidia falcifera)、象缪西德线虫(Murshidia elephasi)、沙氏巴口线虫(Bathmostomum sangeri)、斯氏副柔线虫(Parabrcnema smithi)。其中乳突芬德吸虫、附加戴克拉斯线虫、镰刀缪西德线虫、象缪西德线虫、上口漏线虫、沙氏巴口线虫,斯氏副柔线虫等7种为云南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