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山大豆种质及其利用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克山161006)赫世涛,牛若超克山大豆种质自1936年始创于前克山农事试验场,至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种质体系。育种单位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克山大豆种质,选育出了很多大面积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全省...  相似文献   

2.
丰收号大豆品种的亲本分析克山小麦研究所大豆室牛若超“丰收”号大豆品种的选育工作始于建国时期,是在前伪满克山农事试验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历了五轮育种过程。其间共计审定推广了20个大豆品种。这些品种的育成。不仅为我省的大豆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凤交66-12”长花序大豆作为大豆新类型,其花序长度是当前国内外最长的,并是稳定的,可遗传,可利用的。它的选育成功进一步丰富了大豆种质资源基因库,是大豆育种史上的一次创新,以其为亲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丹豆5号,8号,9号等高产,优质大豆 品种为我国大豆育种工作及大豆生产的增产增效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豆高产育种杂交亲本的遗传基础分析彭宝,付艳华,孟庆福,王维田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者对品种的选育,往往趋于把优良性状集中到遗传上一致的少数品种,这一措施常包含重复利用少数优良种质做亲本,使得品种遗传基础趋于贫乏(杨琪1993)...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农艺性状演变情况,本研究对2002—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审定通过的109份大豆品种的骨干亲本品种来源、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通过杂交育种、复交育种与系统育种进行大豆品种选育.选育机构主要来源于3个方向,分别是科研院所、企业公司以及两者合作育成(院企合作...  相似文献   

6.
“克4430-2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科所育成的大豆优良种质,我省各育种单位直接或间接地以其为亲本材料,采用有性杂交或珈射诱变育种手段,育成了22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成为我省大豆育种界的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袁明 《大豆科技》2012,(5):17-19
开展选育大豆抗SCN3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抗线大豆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抗线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发生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连续2年进行抗病鉴定分析,从中鉴定出抗SCN3的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抗线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抗线大豆血缘,为今后抗SCN3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大豆需求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高产量、多抗性、优质大豆品种迫在眉睫。然而受生态条件的限制,优质大豆种质资源材料匮乏,遗传背景狭窄,而且大豆自然变异过程繁琐且漫长,仅依靠大豆自发突变获得优质遗传材料十分困难,因此利用诱变技术创制优质、高产、多抗新种质是发展大豆产业的有效手段之一。诱变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基因变异频率,扩大育种选择范围,高通量筛选有益突变,促进优良性状重组等,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性状丰富的突变体,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广泛应用于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选育。本文概述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的原理、种类及特点,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大豆种质创新中常用的诱变方法和技术优势,展望未来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为大豆育种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对大豆育种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加入WTO后,我国大豆育种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三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一、在普通大豆育种工作中,首先要丰富种质资源,其次要开展扁茎大豆的育种及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等工作,最后强调高蛋白大豆与高油大豆的选育。二、在开展特种大豆育种工作中,注意黑大豆、菜用大豆,小粒大豆等新品种选育,以提高大豆育种的竞争力。三、针对我国育种体制的不足,提出改革方案。走种业机构与育种单位联合开发的道路,并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与出让成果。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新进展常汝镇(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美国是大豆生产的主要国家,十分重视资源的引进,1993年2月美国共保存各类种质资源14254份,新种质的创造、新品种的选育有一套完整的登记制度,到目前为止,已推广的新品种338个。美国已开始实行...  相似文献   

12.
芽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芽用大豆品种的育种目标、芽用特性的遗传变异、性状改良与技术、后代选择方法、国内外芽用大豆育成品种概况等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大豆种质资源芽用特性的鉴定评价与利用、芽用特性的遗传规律研究,品质育种技术综合运用等的研究方向,为芽用大豆的品种选育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血缘组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0,9(2):112-120
用系谱分析法研究了东北地区168个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与其祖先品种间的亲缘系数,估计了各祖先品种对辽,吉、黑三省大豆基因库的相对遗传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窄。满仓金,紫花4号,丰地黄,元宝金,荆山朴,铁荚四粒黄,克山四粒黄,金元1号,十胜长叶和黄宝珠10个祖先品种对东北大豆杂交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总贡献为57.7%。因满仓金,元宝金是金元×黄宝珠的后代,而荆山朴是由满仓金系选而来,因此,金元和黄宝珠约贡献了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约28.7%的遗传物质。三省比较,黑龙江省杂交育成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最窄,辽宁次之。为了保证持续稳定的育种进展,有必要加强对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研究。扩大种质资源的利用范围,使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克丰6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根据生态育种学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优质、高产等优点。在小麦育种中以克丰6号为亲本,先后育成了15个小麦新品种(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分析了克丰6号的遗传基础与在小麦育种、生产中的利用,从而探讨了小麦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10个国外大豆种质被广泛应用于河南大豆育种研究,共衍生出57个大豆品种,占河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77.0%。国外种质在河南省大豆育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值为5.098,细胞质遗传贡献值为4。  相似文献   

16.
大豆光钝感种质创新与光周期育种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育光钝感品种来扩大品种种植区域.按着杜维广(1997)年选育广适应性种质程序和方法的设想,通过改进选育光钝感、具有良好综合农艺性状新种质NPSL-1和NPSL-2佐证了该设想的可靠性,并依据本试验结果提出大豆光周期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豆遗传基础拓宽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杨琪 《大豆科学》1993,12(1):75-80
一、国内外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现状 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者对品种的选育,往往趋于把优良性状集中到遗传上一致的少数品种上,这一措施常包含重复利用少数优良种质做亲本,使得品种遗传基础趋于贫乏。加拿大小麦75%的种质来自四个品种,美国72%的马铃薯血源来源于四个品种。这种遗传一致性继续下去,就有使作物遭受病虫害的危险。自从1970年玉米小斑病流行后,作物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种质在山东大豆品种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间的地理远缘杂交对拓宽种质的遗传基础,扩大变异范围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山东省引用国内外种质的分析及育成推广品种的系谱分析,概述了国内外种质在山东的表现特点及对山东大豆改良的作用,阐述了大豆育种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D95-753-754、克辐9807-2、黑生101、克辐05-1480为亲本材料,在田间先以产量性状、农艺性状为主要指标优先择优,在室内再以蛋白质含量为指标进行二次择优的选择方法,主要经过三轮杂交、选择和鉴定,逐轮进行蛋白质含量、熟期、百粒重等农艺、产量、品质性状的协同优化,实现了这些性状的同步改良;各轮次育成的品系蛋白质含量不断提高,与主栽品种的产量差距不断缩小,提高了育成的新种质克交11-1615和克交11-1669的育种利用价值。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不同育种方法获得的中间材料和每一轮次杂交优选出的中间材料的持续利用,聚合了不同来源亲本高蛋白基因;利用基因的加性效应,部分组合实现了超亲遗传。创新了高蛋白育种方法和选择策略。选育出了生育日数115 d(克山)、蛋白质含量46.5%(高于多个亲本)、百粒重19 g大豆新品种质克交11-1615和生育日数105 d(克山)、蛋白质含量44.5%、百粒重20 g的大豆新种质克交11-1669。  相似文献   

20.
依据史志、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结合研究经历,回顾分析了四川甘蔗的引种选育、本地品种搜集选育、自主创新选育、自育品种推广扩散、育种方法与技术研究等情况,探讨了四川甘蔗育种的方向和重点、育种方法与技术和种质资源等的研究。建议:四川甘蔗品种选育,以果蔗、糖果兼用蔗、糖蔗、牧草蔗、能源蔗为育种方向,侧重果蔗、糖果兼用蔗和能源蔗的品种选育;以常规育种方法为主、育种新方法探索为辅、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并进为四川甘蔗品种选育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