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51份江苏及国内外引进的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研究不同裸大麦种质在江苏沿江地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为江苏地区裸大麦品种的选择及选育提供参考。对51份种质资源的7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考察测定,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6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穗长、千粒质量、穗下节间长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9.96%、27.23%、18.39%、18.10%和16.74%;1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6,其中抽穗期、单株穗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千粒质量及结实率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1.8,表明51份裸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裸大麦穗粒数与抽穗期、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千粒质量与穗长及结实率、单株穗数与结实率、抽穗期与穗下节间长及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抽穗期与结实率、单株穗数与每穗粒数、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及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主成分分析选取了前3个主成分,其主要与每穗粒...  相似文献   

3.
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F1代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29个籼爪交组合、98个粳爪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的单株粒重、结实率进行了通径分析,对籼爪交组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间性状相关性表现不同,独立性强的性状籼爪交组合中为谷长、粳爪交组合中为谷宽,其余性状间表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均表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穗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正效应大;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穗数多且生育期短或适中是提高籼爪交组合单株粒重的选育方向;粳爪交杂种提高单株产量的育种方向是选育每穗实粒数多并且单株穗数也多的组合,同时要兼顾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直接正效应大,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每穗实粒数的增加,而其它性状的选择和改良作用不大.提高粳爪交杂种结实率可从3个方面入手,即选育每穗实粒数较多、每穗总粒数较多、且千粒重较大的组合,但主要是提高每穗实粒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存在典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琪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94,13(3):200-206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产量性状与主要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较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在植株形态性状上表现为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的特点,在产量性状上表现为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及百粒重小的特点。由于秣食豆种质的导入,植株高大繁茂与小的粒茎比存在相关遗传。大豆主要产量因子,在主要发育阶段存在相互制约现象。大豆各生育阶段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与各生育阶段与油分含量的相关方向始终相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5.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与单株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有穗粒数,百粒重,单株干草重,穗数/株,其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穗粒数〉单株干草重〉穗数/株。  相似文献   

6.
为发掘可提供西藏青稞育种利用的优异品种资源,并为西藏青稞生产提供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考察了来自6个地区34份青稞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西藏青稞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矮秆、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相关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如穗粒数与株高、单株有效穗数与穗长、总小穗与穗长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和偏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千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主成分分析将西藏部分青稞7个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1.192%,穗型的贡献率最高,达到46.4338%。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5.18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分为矮秆短穗少粒型、长穗多粒型、穗多粒重型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与单株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有穗粒数、百粒重、单株干草重、穗数/株,其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穗粒数>单株干草重>穗数/株。  相似文献   

8.
对培矮64S/9311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RILs F7)及其回交F1群体(RILs BCF1)这2个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在2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性及相关性与通径关系。结果表明,性状发生了丰富变异,有利于进一步作杂种优势分析与QTL定位等研究;相关分析得出RILs F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RILs BCF1小区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个群体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相关程度均表现为: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通径分析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是产量的重要作用因子,其它产量构成因素性状尤其是结实率,在产量贡献方面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优质晚籼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高产育种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方差分析、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聚类分析,对40个优质晚籼稻品种的单株产量及10个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11个性状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这11个性状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线性效应达显著以上统计水平的性状,根据其相对重要性的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一次枝梗数。在现有优质晚籼稻品种性状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晚籼稻的高产育种,应当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要方向,即重点打破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的负相关,着重提高每穗实粒数,其次是提高单株有效穗数,同时兼顾适当提高千粒重;在提高每穗实粒数的选育中必须着重把每穗一次枝梗数多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6个高抗白叶枯病的外引未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单株产量除与千粒重表现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产量的构成因素均为正相关,其中与穗数,穗粒数的遗传相关均达显著水准。单株产量,穗粒数和穗数的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二棱啤酒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二棱×多棱和二棱×二棱组合,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均有正向直接效应,但由于每个产量构成性状通过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间接效应不同,导致每个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总贡献发生改变,其中以每穗粒重的总贡献最大,其次为每穗粒数,其三为单株穗数,而千粒重为最小,但穗粒重是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的乘积,受其两变数的影响,导致每穗粒数对单株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藏部分青稞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发掘西藏青稞的优异种质资源,考察了来自西藏6个地区34份青稞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西藏青稞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矮秆、穗数多、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相关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如穗粒数与株高、单株有效穗数与穗长、总小穗与穗长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和偏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千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主成分分析将参试的34份青稞材料的7个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1.192%,穗型的贡献率最高,达到46.4338%。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5.18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型:矮秆短穗少粒型、长穗多粒型、穗多粒重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南方稻区近40a来一些主要的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株高、每穗结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等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对这些性状的遗传率,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对这些性状的遗传率,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对后代产量的选择中,对每穗结实粒数这个性状进行选择,效果最好;综合性的改良,以每穗总粒数为最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啤酒大麦的单株有效稳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三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通径分析,旨在探讨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大麦育种工作效率寻求依据。分析采用近年全国北方春大麦区域试验的结果。供试品种(系)有浙皮1号、6711-28、丹麦1号、77-130盐7521、付8、麦将B23、莫特44、81原306共9个。小区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5m2。在正常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条件下.依据下列公式求得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与单株籽粒产量的表型、遗传、环境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李军虎 《玉米科学》1997,5(3):016-019
本文通过对夏玉米杂交种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往分析表明,果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在影响单株子粒产量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在育种实践中,以这3个农艺性状作为直接选择指标,并协调好行粒数与千粒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穗粗,可望选出单株产量较高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4个夏玉米杂交种穗部6个主要性状与单株粒重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表明:穗长与穗粗在影响单株子粒产量诸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穗长、穗粗重点选择的基础上,考虑对穗行数、行粒数、出子率的选择,容重可独立进行选择。穗部性状的选择必须考虑性状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综合利用某一穗部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其他性状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8.
对盐碱地上大麦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的双列分析表明:穗长,抽穗期及百粒重表现超显性,穗长,百粒重显性指向增效,抽穗期显性指向减效;单株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及最大分蘖数表现产中分显性,显性指向增效;单株产量,穗粒数,抽穗度,旗叶面积及穗粒重表现部分显性,显性指向减效,单株产量,抽穗期及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在70%-80%之间,遗传力属中等水平,对这些性状在早代不宜进行严格的直接,株高,每穗小穗数,最大分蘖数,穗粒数,穗长,抽穗度,旗叶面积,穗粒重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均在80%以上,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上述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0个粳稻杂交组合F2代的7个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遗传进度分析,认为在早期世代对株高、每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及单株谷重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效果,并要兼顾其它性状的选择。探讨了水稻品种产量构成的选择方向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采用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对小麦一些数量性状的狭义相关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 12个性状中 ,大多数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小于性状本身的狭义遗传力。当选择强度相等时 ,对主茎穗长和主穗粒数的表型选择可明显提高主穗粒重 ,而对主茎穗长的表型选择则明显减少每株穗数。单株粒重本身的狭义遗传力以及与其它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均较小 ,因此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或间接选择的遗传响应均较小。但它与主穗粒数、每株穗数、主穗粒重、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