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例鹿科动物出血性肠炎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例突然死亡的鹿科动物中都分离到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其中变形杆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2个种。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很强,且对多种药物不敏感。通过病原分离与鉴定以及毒力试验,结合病理剖检,证实这两例鹿科动物出血性肠炎的病原是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  相似文献   

2.
鹿科动物奇异变形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1月 ,广东某地养殖场饲养有梅花鹿、黄鹿、黄占鹿、白黄占鹿、爪哇鹿、黑鹿、糜鹿共 5 6头 ,多次发生奇异变形杆菌感染 ,累计发病 2 5头次 ,死亡 4头。发病率 44.6% ,病死率1 6.0 %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病鹿精神、食欲、呼吸无异常 ,仅在粪球表面附着少量黏液。随后表现为持续性下痢 ,粪便呈浆糊状 ,严重时呈水样腹泻 ,常混有带有气泡的黏液 ,腥臭难闻 ,肛门失禁 ,后肢、肛围、尾部皮毛附有稀粪。体温升高至 40 .5~ 41 .6℃ ,用一般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黄连素、磺胺甲基异 口恶唑等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3.
鹿科(ervidal)动物属偶蹄目,不仅以其头角壮观,色彩斑斓而引人注目,更还因其浑身是宝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大型鹿科动物中的梅花鹿、马鹿、驼鹿和水鹿的鹿茸以及麝、獐所产的麝香还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目前,由于人为的大肆捕杀和植被的不断缩小,给野生鹿科动物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野生鹿科动物的数量锐减。如麝,由于长期来采用杀麝取香,致使野生麝已经到了临近灭种的境地。又如浙江的珍贵鹿  相似文献   

4.
5.
国外鹿科动物的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引起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洲和欧洲的鹿科动物寄生虫病的多种内寄生虫及外寄生虫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携带者,其在细胞水平上对生物的性状进行控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物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对鹿科动物染色体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鹿科动物染色体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国内鹿科动物现状,提出了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总结了鹿科动物MHC基因的结构、多态性以及与经济性状、抗病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鹿科动物和斑马巴氏杆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鹿科动物和斑马发生以高热和出血民生败血症为特征病例,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并采制鼻道拭子,结果从鼻拭子和病死动物组织中均分离到多杀巴氏杆菌。该菌菌落为Fg型 落,琼扩试验证明含有B型抗原。该菌对蒽诺沙星和二甲硝咪唑敏感。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注射蒽诺沙星,二甲硝咪唑饮水有效控制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本研究提示动物本身是带菌者,免疫机能的强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鹿科动物具有生理周期性骨质疏松的矿物质代谢特点,利用鹿科动物作为骨质疏松研究模型是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本文综述了鹿科动物骨质疏松代谢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利用代谢组学等技术,筛选负责调控骨质疏松恢复的关键因子,为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机理及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国鹿科动物食性的研究──由日本梅花鹿食性研究引发的一些思考SeikiTakatsuki中国是世界上鹿科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事实上,尽管中国与北美大陆在大小和纬度范围方面大致相当,但中国拥有16种(或17种)鹿科动物、4种畸和1种鹿,而北美...  相似文献   

12.
为了做好鹿科动物的麻醉工作,减少麻醉给动物造成的损害甚至死亡,作者总结了麻醉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阐述了动物在麻醉后出现异常情况时,不同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非重组区DNA是最主要的两种标记。目前,鹿科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粒体DNA方面,本文对Y染色体以及其主要基因在鹿科动物物种识别、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是鹿科动物发生的一种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一种。本文从病原学、地理分布、宿主范围、传播方式、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安全、诊断、防控等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为大颌病(Lumpy jaw)。本病的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gces boyis),和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ns lignieresi)。是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常发于反刍兽如牛、羊及鹿,该病的特征病状为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块,引起病畜的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迅速消瘦,皮肤化脓破溃,形成瘘管,长久不愈。2000年7月~2002年9月,西宁动物园先后发生了5例梅花鹿、2例马鹿的放线菌病,经治疗后除一例发生死亡外,其余6只全部治愈,现将发病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声音通讯是动物交流个体信息的五大通讯方式之一,围绕鸟类、两栖类、鲸目、翼手目等以声音通讯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动物相关研究多聚焦在叫声特征、产生机制、物种演化等研究内容。鹿科(Cervidae)动物雄性个体在发情期叫声音调多变,种间差异明显,是研究鹿科动物种间和种内声音变异及解剖学机制的理想群体。文章基于各项国内外鹿科动物发情期的叫声研究,列举雄鹿发情期声音通讯行为的差异,并对发情期叫声进行了分类,总结鹿发声结构研究现状、鹿科动物在雄性竞争与雌性选择中对雄鹿叫声的基频和共振峰的不同偏好,以及基频与共振峰在传达信息时的种间差异。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杂交鹿在叫声发育与性选择偏好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掌握物种潜在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加强对物种的保护。鹿科(Cervidae)动物是东北地区森林等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3种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梅花鹿(Cervus nippon)、驼鹿(Alces alces)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数据库(GBIF)以及部分外业数据得到物种分布点,运用MaxEnt软件对3种鹿科动物进行潜在栖息地预测,模型AUC值如下:马鹿0.939,梅花鹿0.991以及驼鹿0.861。将模拟得到的潜在栖息地与东北地区保护区叠加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模拟得出的潜在栖息地占整个东北地区面积:马鹿(25.85%)、梅花鹿(0.99%)以及驼鹿(13.83%);潜在栖息地被现有保护区覆盖率:马鹿(10.03%)、梅花鹿(21.70%)、驼鹿(8.85%),尚有大部分潜在栖息地未得到自然保护区覆盖。上述研究结果对这3种国家级保护鹿科动物的保护管理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哺乳动物的每个发情周期,卵巢中都有大量的卵泡开始生长,但是真正能够发育到排卵阶段的卵泡仅占原始卵泡总数的0.1%~0.2%,其余的卵泡则闭锁退化。研究表明,卵巢上卵泡的发育是动态变化的,是以波的形式发生的。近年来,随着对动物生殖  相似文献   

19.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M)属于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是革兰氏阴性运动细菌,是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和病原菌;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的体表、黏膜及消化道,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中毒,是一种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本文就近年来国内有关鸡奇异变形杆菌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以后对其的认识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新疆和田地区鹅群发病和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试验以和田地区某鹅场5 740只雏鹅为研究对象,连续21 d记录鹅群每日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鹅临床症状,死亡鹅病理变化,采集病死鹅的内脏样品296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确定菌株种类。结果表明:鹅群总发病率为95.73%,总死亡率为73.87%;主要临床症状共有7种,分别为腹泻、神经症状、腹泻合并神经症状、口鼻流血、眼睛变白并肿胀、头部肿大、关节肿胀;病理变化有9种,分别为肝脏肿大、淤血,肝脏发黄,肝脏上有白点,肝脏上有白色节结,心周炎和肝周炎,尿酸盐沉积,腺胃乳头出血,腹水,肠道出血;从296份内脏样品中共分离得到240株细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5.0%(222/296)、4.4%(13/296)和1.7%(5/296),混合感染率为2.4%(7/296)。说明该鹅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淤血为主,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等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发病情况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