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单胞菌C6与耐盐有关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取盐单胸菌(Halomonas)C6的总DNA,用Squ3AⅠ部分酶切,回收15-30kb的DNA片段,以pLAFR3为载体在大肠杆菌(E.coli)DH5α中构了该菌的基因文库。以C6的基因文库为供体,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盐敏感菌株RC3-3'为受体,在辅助质凿pRK2013的协助下进行三亲本杂交,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到接合子RWH15和RWH17。质粒检  相似文献   

2.
nfeC基因是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中克隆到的,与竞争结瘤有关的基因。本研究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菌株GX201的pLAFR3为载体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与nfe同源基因克隆。以转座子Tn5gusA5诱变获得了gus基因表达的Tn5gusA5插入突变质粒。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资源调查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省主要大豆产区的不同土壤和大豆品种中分离得到的38个快生型大豆根瘸菌株的鉴定表明,这些分离物的IAR除了氨苄青霉素外,均较慢生型为低。38个菌株被分为4个血清型,其中2个为新发现的,命名为2077和2120型。细胞成分N%含量为2.01-3.78,C%含量为50.52-55.53%,N/C值<10。所检测的7个菌株都有1-2个大质粒,且每个均有112 Md的大质粒。分离株的共生效应和结瘤竞争由于大豆品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我国大豆起源地之一的山西省,快生型大豆根瘸菌的分布广泛,分离频率较高,菌株类型也多。  相似文献   

4.
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分别将含有nifA^cDNA片段的质粒及含有Tn5::nifA的广泛宿主自杀性质粒pSZ36转入了三个联合固氮菌,即粪产碱菌,阴沟肠杆菌及催娩克氏菌中;把Tn5::nifA-ntrC转入了粪产碱菌野生型菌株A1501。这些转化结合子在高铵下表现出固氮活性,并能集聚在水稻根表,而野生型菌在相同条件下远离水稻根表。这些菌株的田间释放实验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应用^15N稀释技术测定其固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B52的基因文库和三亲本杂交,将增效因子DNA片段导入优良的慢生型大豆根瘤菌22-10中,获得携带来自快生菌增效因子DNA片段的工程菌株HN32,经盆栽和小区试验,证明基因工程菌株HN32比出发菌株22-10平均增产6%,比对照平均增产13.2%~16.9%,相当于每公顷施75~150kg尿素.1992~1995年,在广西推广应用基因工程大豆根瘤菌HN322.16万hm2,每公顷平均增产19%,投入产出比1:30。增加经济效益1409.8万元。  相似文献   

6.
用RAPDs研究大豆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s分子标记研究28株中国大豆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12个随机引物扩增产物电濂昆计算机聚类分析,得出反映菌株基因组序列相似水平的树状图。由树状图得知:RAPDs分析结果可以准确地将供试大豆根瘤菌分为快、慢两群。每群中又可以再划分为两个亚群。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来源于新疆的一群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显著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菌株,是独立的一群,与陈文新等用表型性状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7.
卜常松  江木兰  胡小加  张学江 《土壤》1997,29(6):299-303
本文对未接种的大豆单株根系来源的不同类型B.japonicum菌株共生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2个菌株与6个大豆品种都形成有效共生,但不同菌株,品种和菌株-品种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共生亲和多样性。菌株结瘤竞争力越强,其共生固氮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将苜蓿中华根瘤菌042B总DNA提取,用Sau3AI部分酶切后回收20-30kb长的片段,以pLAFR3为载体,构建基因文库。用苜蓿中华根瘤菌nodABC作探针,经Southern杂交获得了三个阳性克隆A,B和C,将这3个阳性克隆所携带的质粒分别命名为pXCA,pXCB,pXCC。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将这3个质粒分别转入nodC^-突变株AK1657后接种苜蓿,携带pXCB质粒的接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克隆了萤光假单胞菌AS1.55(Pseudomonas fluorescensAS1.55)的亮氨酸基因(leu^+)EcoRI片段(-6.6kb),并获得含有该片段的重组质粒pBR322-LEU。从pBR322-LEU质粒中分离出leu^+EcoRI片段,将其插入到nifA质pMC71A的EcoRⅠ位点使氯霉素抗性基因失活,从而构建了不带抗药性基因nifA质粒pMC71A-LEU。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GenBank中cry1类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进行分析,设计一对针对其保守区的引物Y5-1(AGGACCAGGATTTACAGGAGG)和Y3-1(GCTGTGACAC GAAGGATATAGCCAC),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xillus thuringiensis,Bt)新菌株S184质粒DNA进行扩增,得到一大小为1.5kb的DNA片段,序列分析显示该片段与cry1因基因高度同源。以此片段为  相似文献   

11.
以基因外重复的回文因子(repetitiveextragenicpalindromic,REP)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nterobacterialrepetitiveintergenicconsensus,ERIC)的碱基顺序设计出的引物为引物,用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术分别扩增了8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的总DNA,得出了具有菌株特异性的扩增产物电泳图谱,称REP-ERICPCR指纹图谱,将所得图谱进行性状编码后,用计算机数值分类系统进行平均连锁聚类分析,得出这8个菌株的聚类树状图。这一聚类结果与用其它方法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说明REP-ERICPCR是一种鉴别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菌株的经济、快速而又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稻瘟菌侵染诱导性水稻脂氧合酶的同工酶鉴定及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瘟菌侵染水稻后,诱导感染叶中脂氧合酶的活性上升。本研究通过DEAE-Toy-opearl和CM-Toyopearl离子交换柱层析,比较感染叶和健全叶中脂氧合酶的同工酶组成及活性变化,首次分离并鉴定出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两个诱导性同工酶即CMlox1和CMlox2。其中,亲和性稻瘟菌小种(007)接种稻叶中CMlox1和CMlox2的活性分别是未接种健康对照的1.3和3.7倍;非亲和性小种(131)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报道的脯氨酸脱氢酶基因(putA)序列,通过PCR方法,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菌株GX201的总DNA中扩增到—PCR产物。序列分析表明,该PCR产物的长度为418bp,与已报道的putA基因具有93.5%的同源性。以广谱寄主范围质粒pLAFR3为载体,在大肠杆菌DH5α中构建了GX201的基因文库,并以该PCR产物为探针,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一重组质粒pGXN300。  相似文献   

14.
产过敏素的耐氨固氮工程菌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E26(pMC73A)是带有耐氨质粒的固氮工程菌。本研究通过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有梨火疫病菌hrp基因簇的重组粘粒pCPP430导入E26(pMC73A)。接合子在番茄叶片上出现也对照DH5(pCPP430)一样典型的过敏反应症状,而出发菌E26(pMC73A)测 没有过敏反应;从接合子抽提到2条质粒DNA带,一条与pCPP430位置相同,大小约50kb,另一条与pMC73A位置相同,大小约7kb;接合子质粒DNA的酶切图谱正好是pCPP430和pMC73A酶切图谱的叠加;用地高辛标亡的hrpN DNA上进行Southerm hybridization分析,在接合子的质粒酶切产物中得到预期的杂交带,而出发菌E26(pMC73A)无任何杂交信号。通过质粒抽提、酶切验证、Southern hybridization分析以及在番茄叶片上的过敏反应测定、均表明生产植物抗性诱导蛋白的耐氨固氮工程菌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5.
用BOX-PCR指纹图谱进行了184个格兰氏生菌株,其中有41个菌株与标准菌种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之间的DNA指纹图谱相似性大于70%,在离体条件下,测定这些菌株对水稻纹枯菌的拮抗性能。选出4个代表菌株(G433、G434^-、G396^+、G292^+)用于筛选RAPD-PCR的有效引物、先后共测试了124个随机引物,有8个随机引物能够产生明显与拮抗基因相关的DN  相似文献   

16.
用接合转移方法构建杀虫防病荧光假单胞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经过改造的含有转座子Tn5的自杀质粒pSUP2021为载体,通过接合转移将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cry I A(c)片段插入生防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303菌株染色体组。Southern和Western印迹分析分别证实杀虫基因的导入和杀虫蛋白的表达。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新构建的PT210、PT212等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菌株不仅保持了野生型自然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良好的抑菌活性,而且表现出对小菜蛾和玉米暝  相似文献   

17.
利用DNA-DNA杂交方法,分离细枝木麻黄的Frankia菌株Co01的nif克隆pCc1GX,赤杨内生菌株At4的nif克隆pAt1GX及沙棘的FrankiaHr18的nif克隆pHr18GX、pHr11-③GX。用基因功能互补法,从Frankia菌株At4的基因文库中分离到二个可能可互补豌豆根瘤菌nod基因功能的克隆pAt2GX、pAt3GX,并制作了pAt2GX、pAt3GX的亚克隆,予进一步实验,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pAt2GX、pAt3GX是否带有Frankia菌株At4的nod基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付里叶转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制作了标准大豆根瘤菌菌株22-10,27-50,US-DA110及15006的FT-IR图谱。结果表明,所得图谱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并且不同菌株的图谱在指纹区(波数800~1000)有明显差别,这说明各菌株的FT-IR图谱是高度特异的,这种特异性可用于菌株鉴别.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以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粪产碱菌野生型(A1501)、胞外多糖突变株(exo^-和exo^++)及工程菌(nif某A和ntrC-nifA重组子),监测由粪产碱菌表面多肽及些膜蛋白构象变化引起的ESR波谱的变化。结果表明,粪产碱菌野生型菌株细胞表面特性显著不同于胞外多糖突变株及工程菌,根系粘质及NH4^+都能引起粪产碱菌表面蛋白的构象变化,标记后菌体ESR参数τc的变化与  相似文献   

20.
镰孢菌(Fusarium spp.)、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和淡紫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lilacinus)在连作大豆田中普遍存在。本研究从大豆田土壤中分离了这3个属的真菌,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3个属12个菌株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胞囊、卵孵化抑制作用和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结果显示,3个属12个菌株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4号小种都具有抑制作用,抑制其胞囊和卵孵化,并对二龄幼虫具有致死作用。12个菌株发酵原液对胞囊孵化抑制率在50. 6%~85. 6%,对卵孵化抑制率在51. 3%~69. 7%,稀释5倍、10倍、20倍和50倍发酵液也对胞囊孵化和卵孵化也具有抑制作用。12个菌株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均具有致死作用,原液在处理1h就开始出现致死毒性,48 h到72 h致死作用达到高峰。供试菌株中以镰孢菌的F-9菌株、淡紫拟青霉菌的P-E菌株和厚垣轮枝菌V-25菌株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显著。该结果可为开发大豆胞囊线虫生防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