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近几年,大豆田整地多采用深松、深翻及春耙等耕作方式,而大豆田应用苗前除草剂土壤处理对田间整地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喷施除草剂的过程中,田间有大土块及秸秆影响除草剂均匀分布,造成漏喷,降低药效,甚至无效。为此,我们于2001~2002年连续进行耕作方式对土壤处理除草剂防效影响的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处理除草剂防效的影响,为大豆田生产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材料及方法试验地设在红兴隆科研所。土壤为草甸黑土,有机质含量3.53%,pH值6.2,前茬小麦。设3种耕作处理,处理1为春耙作业;处理2为秋深松作业;…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措施对大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双季作物大豆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耕作方式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垄作、灭茬平作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地温状况和玉米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垄作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苗期地温,灭茬平作土壤含水量高于常规垄作,灭茬平作处理比常规垄作处理增产3.6%。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土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蚀是造成土壤流失、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茬覆盖和传统耕作4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是: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茬覆盖>传统耕作;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趋势为: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地覆盖>传统耕;耙茬覆盖、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的抗风蚀能力要优于传统耕作。  相似文献   

7.
《农学学报》2015,(8):48-51
试验采用微区定位方法,研究免耕栽培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趋势,0%、30%、60%、100%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垄作处理,平均增幅0.99%~3.77%,其中以100%秸秆覆盖处理保水效果最佳;秸秆覆盖后,免耕大豆在前期表层土壤水分富集现象显著,不同秸秆覆盖处理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播种至出苗期分别较常规垄作处理增加4.81%~9.43%。因此,秸秆覆盖地表还田应因地而异,干旱区适宜,而低湿易涝区则不适宜应用秸秆覆盖地表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8.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强度及作用强度不同,进而对土壤理化性质、基础肥力等产生不同影响,最终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土壤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机械化耕作方式,如旋耕、翻耕以及深松耕等的应用使土壤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文章综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及配套措施对大豆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耕作和配套措施,分别对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措施对微生物数量影响很大。在大豆生育期,翻松耙、间松耙措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0~15cm土层中,连年耙地微生物数量多于连年翻地,而15~30cm土层中,连年翻地微生物数量多于连年耙地。在配套措施中,随着大豆生育的延伸,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随之大量增加,间松耙处理微生物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河北省滨海地区夏玉米地土壤耕层变浅、病虫草害严重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免耕为对照,设置深翻30cm后旋耕(T1)、深松40 cm后旋耕(T2)、旋耕(T3)3种耕作方式,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1或T2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耕层含水量,其中以深松40 cm后旋耕保墒效果最佳;T1或T2处理均增大了玉米叶面积指数、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空秆率,其中以播前深松40 cm后旋耕效果最佳。本研究选用的3种耕作措施中,播前先深松40cm再翻耕的耕作方式最适宜该地区。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河北省滨海地区夏玉米地土壤耕层变浅、病虫草害严重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免耕作对照,设置深翻30 cm后旋耕(T1)、深松40 cm后旋耕(T2)、旋耕(T3)3种耕作方式,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T1或T2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耕层含水量,其中以深松40 cm后旋耕保墒效果最佳;T1或T2处理均增大了玉米叶面积指数、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空秆率,其中以播前深松40 cm后旋耕效果最佳。选用的3种耕作措施中,播前先深松40 cm再翻耕的耕作方式最适宜该地区。  相似文献   

13.
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NT)、深松耕(DT)和旋耕(RT)对旱作玉米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夏玉米产量等的影响。2a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主要集中在0~40cm(P0.05),耕作前后40~60cm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耕作方式对土壤储水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播种后0~50d,深松耕和免耕处理0~100cm土壤储水量均高于旋耕;播种后70~120d,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作物生育前期(播种后0~30d)表现明显(P0.05),表现为旋耕玉米田土壤温度高于免耕和深松耕,播种后50~120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松耕和旋耕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免耕分别高3.35%和1.91%。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免耕和深松耕净收入较旋耕分别高138.48元/hm~2和259.38元/hm~2。因此,深松耕为旱作夏玉米田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夏休闲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水肥高效利用、麦田生产力及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本研究通过对4种夏休闲耕作方式下麦田0cm-200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杂草生长量、有机物质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定位监测,结合籽粒和生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播前,夏闲期高留茬翻耕播种油菜(深翻绿盖)比对照(传统耕作)0cm-200cm土层土壤少蓄降水仅为2.4mm;深翻绿盖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3.0%,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35.2%和96.7%;深翻绿盖处理杂草生长量为对照的41.4%,翻压归还农田的有机物质、全氮、全磷和全钾比对照分别提高326.5%、716.7%、300.0%和829.6%.由此可知,深翻绿盖处理在不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的条件下.把夏休闲期裸地无效蒸发的一部分降水转化为油菜生物产量,减少了土壤水分的非生产性消耗,提高了有限降水的利用效率.有效的抑制夏闲期杂草生长,显著加强了麦田系统的物质循环,实现了耕地的用养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播大豆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夏播大豆田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对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夏播大豆田在翻耕、翻耕后覆盖小麦秸秆、免耕留茬和免耕后覆盖小麦秸秆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措施相结合的条件下,各处理田间杂草的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大豆播种后7周,各处理的杂草出苗总数分别为260.80株/m^2、133.87株/m^2、319.56株/m^2和41.78株/m^2。秸秆覆盖是影响杂草发生量的决定性因素。大豆播种后8周,杂草生物量分别为1567.33 g/m^2、397.93 g/m^2、1842.17 g/m^2和369.00g/m^2。夏播大豆田杂草集中在播后3周内出苗,杂草出苗数占出苗总数的95%左右,因此对田间杂草的化学防治应该在大豆播种后第3周进行。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寿阳县年雨量、气温与蒸散量的分析,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及其相关子模型。用此模型能预测特定地区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任意年的降水量、任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与径流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种耕作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耕作措施的实施,对枣园土壤水分、枣树生长发育、枣果生长动态影响的研究,从而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在旱作农业试验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覆草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其中旋耕覆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为13.58%,传统耕作最低7.47%.整个生育期旋耕覆草处理与传统耕作、免耕覆草、深耕覆草处理相比,旋耕覆草处理的综合生长量高于其他三个处理(株高、茎粗、二次枝长、二次枝长),促进了枣树的生长发育.8月6日到26日为枣果快速生长时期,8月26日到9月6日生长达到最大,免耕覆草生育期推迟约10天.综合考虑不同耕作方式的效应,旋耕覆草处理比较适宜于本地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地区少免耕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采用少免耕作对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有强烈影响,对促进旱地农业发展及提高旱地水分利用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少免耕法有较好的保墒功能,在作物生长季节可明显增加耗水量,提高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与传统耕法比较,夏闲免耕覆地膜在0~100cm土层可多贮水37.24mm,作物生长季节多耗水分40.7mm,水分利用率提高37.2%;夏闲免耕覆秸秆分别多17.44mm、23.3mm和23.3%;而耕种l耱少耕的分别多ll.12mm、28.0mm和2.7%。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平均含水量(0—80cm)比传统耕作增加。在前期,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后期逐渐下降。在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传统耕作+秸秆覆盖、起垄+地膜覆盖、起垄+秸秆覆盖、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平均含水量均比传统耕作提高。地温(5—25cm)的变化在苗期表现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均提高地温,分别提高2.6-C、2.0℃和1℃,其他保护性耕作地温均低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温度最低,比传统耕作低2.1℃;穗期以后,各处理地温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虽然苗期免耕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降低地温和免耕地表板结不利于出苗。但从整个生育期看,保护性耕作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使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含水量及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秸秆覆盖技术,可使麦田浇水次数减少1次,平均土壤含水量却比对照地块高一个百分点,产量提高2.0%。实践证明,秸秆覆盖是一套简便易行、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干旱防御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