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复合油葵杂交种LD06 F1选株自交,在其F2中,有粉株和不育株成对杂交后,用菊芋(H.petiolaris)的全DNA加渗透液的混合液按时涂抹已授粉的葵盘柱头。经多代分离选育,育成了不育系CMSUA5-1和相应的保持系UB5-2。CMSUA5-1与现有不育系CMSPET-1的恢复系杂交多代试验中,不能被CMSPET-1的恢复系所恢复,证明现有的恢复系与新选出的恢复系不同,新选出的恢复系UR5-3只能恢复CMSUA5-1,说明UR5-3是一个新型栽培向日葵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粱非迈罗细胞质A3TX398为不育源,以铁恢180为基础材料经连续6代回交转育,于2004年育成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180A,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具有育性稳定,配合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为高粱杂交种的选育开辟了新途径,对A1、A2型保持系的提前测定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粱非迈罗细胞质A3TX398为不育源,以铁恢180为基础材料经连续6代回交转育,于2004年育成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180A,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具有育性稳定,配合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为高粱杂交种的选育开辟了新途径,对A1、A2型保持系的提前测定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以甜菜单粒种为基础材料,用回交转育方法,即选择优良单粒种群体品种的优良有粉植株,作为选育保持系的后备株,广泛筛选保持类型植株。初步认为:不同品种(品系)之间,保持类型植株出现的频率有差异,其中以单204的保持能力较高;品种(品系)内姊妹系植株之间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大,不易选到具有保持类型植株。在F1代杂交组合中,中间类型植株(半不育型)出现频率为零的组合,后代育性分离程度较低,育性比较易稳定,是选育保持系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7.
比较了甜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3种创新选育方法,即利用自交系、国外二倍体雄性不育杂优品种、多粒保持系改良创新不育系和保持系。 相似文献
8.
9.
雄性不育系在玉米制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近几年,我国玉米杂交种种子质量大幅度下降,且情形很严重,到了急待解决的境地。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是提高玉米杂交种种子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来不育化育种的工作体会,对雄性不育系在玉米制种上应用的方法、程序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概述,以期对我国玉米杂交种种子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苎麻优良雄性不育系“C26”的选育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天然雄性不育材料为基础,通过多次杂交选育出优良雄性不育系“C26”,表现为产量高、品质优;不育性状稳定,不受种植年代、生态区域、肥力、光照、收获期的影响,不育度达100%;配合力高,配制的杂交组合“川苎8号”产量高、品质优。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同的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在世界上率先育成了大豆质核互作"三系",开展了大规模杂种优势测定研究,育成了数个大豆杂交种,对大豆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然而,杂交大豆的产业化进程仍较缓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总结我国在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Ⅰ.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MS是一种新筛选出的雄配子诱杀剂,经1985~1989年5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于水稻雌雄蕊原基分化至花粉充实期喷施CRMS,诱导不育效果明显,自交败育率可达95~100%,自然结实率可达30%左右;井延迟抽穗期2~3 d,降低株高5~10 cm。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形式有三种:性别异化,花粉败育,花药不裂开。 相似文献
15.
16.
水稻印尼水田谷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R68的恢复基因初步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中9A和恢复系R68配组,选取F2的高可育株和极端不育株构建2个基因池,用82个完全不育单株作为定位群体,利用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413对SSR引物对双亲和两池进行多态性分析。 位于第1染色体的RM283和位于第10染色体的RM5756、RM258、RM6100、RM171 在亲本、两池间存在多态性,用F2单株验证证明它们与恢复基因连锁。经典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表明,印尼水田谷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R68具有2对恢复基因,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位于第1染色体的恢复基因与分子标记RM283的距离是6.7 cM,位于第10染色体的恢复基因与标记RM5756、RM258、RM6100和RM171间的距离分别是10.4、8.0、2.4和4.2 cM。 相似文献
17.
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通过1997~1999年3年22.0~23.0℃的低温处理,对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进行了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采用“株系(再)鉴定、(再)筛选单株”的方法,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3个株系9862、103-1和103-2,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22.5℃,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1℃。2)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对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提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型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SQ-1是一种新型小麦杀雄剂,为了研究杀雄效果及不同小麦品种对SQ-1反应的遗传差异,选择34个小麦品种(系),在小麦生长时期处于Feeks 8.0~9.0时,以5.0kg/hm^2SQ-1水剂进行一次叶面喷施,参试品种均可达到95%以上的杀雄效果,这表明SQ-1与不同小麦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具有广谱杀雄效应;同时从中随机选取10个参试小麦品种进行人工饱和授粉,其结实率均能达到60%以上,证明SQ-1对雌蕊无明显伤害。 相似文献
19.
硬粒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DT-94的转育及利用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低温短光照胁迫 ,选出了 DT- 94硬粒小麦温光敏核型雄性不育系 ,同时转育出 DT- 32 84、DT- 199-2 0 1等新的温光敏雄性不育系 ,并筛选出 DT- 94 / 0 2 8、DT- 94 /澳 17等强优势组合 ,为小麦超高产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